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实务全书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实务全书 第1卷
  • 《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分析方法标准实务全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402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2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实务全书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环境监测管理总论3

第一篇绪论3

第一章概述3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监测3

一、环境3

二、环境管理4

三、环境监测5

第二节环境监测管理9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9

二、环境监测管理的意义11

三、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11

四、环境监测管理的原则12

第三节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13

二、环境监测的系统管理13

三、环境监测的控制管理15

四、环境监测的信息管理16

第四节主要监测监督工作程序19

一、污染源例行监测工作程序19

三、环境管理性监测工作程序20

四、环境执法性监测监督工作程序20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程序20

第五节环境执法证据的收集和环境监测的疑难问题21

一、排污单位拒绝现场检查的证据如何取得21

三、环境监测采样是否必须通知有关当事人到现场23

四、监测采样取证不通知当事人到场是否违反行政处罚的公开、公正原则24

五、当事人拒绝在现场询问笔录上签字怎么办26

六、违法单位对环保执法人员避而不见怎么办26

七、进行环境监测是否必须采用国家环境方法标准27

八、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能否收取费用28

九、监督性监测一律不收监测费吗29

十、有关部门不给环境监测站拨付行政事业费怎么办30

十一、排污单位拒付监测费怎么办31

十二、在环境纠纷中作为证据的环境监测数据应由谁提供32

十三、环境纠纷中的污染证据到底由谁提供34

第一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36

一、网络体系的类型36

第二章环境监测体系36

二、网络建立的概况39

三、网络管理的原则39

一、环境监测组织体系的主要结构40

二、部门环境监测组织体系的关系40

第二节环境监测组织体系40

第三节环境监测职责体系42

一、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系统的监测职责42

二、部门环境保护系统的监测职责44

第四节环境监测标准体系44

一、环境标准45

二、环境保护法规54

三、环境监测机构认可标准55

第一节环境管理标准的产生75

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75

第三章环境管理标准体系75

二、ISO14000现象81

三、环境管理体系概述86

第二节环境管理标准构成及其发展趋势99

一、环境管理标准简介99

二、ISO14000中的子系列102

三、ISO14000与ISO9000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105

四、ISO14000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111

第三节初始环境评审113

一、初始环境评审114

二、初始环境评审的准备115

三、初始环境评审的实施120

四、初始环境评审报告122

五、初始环境评审推荐内容示例124

第四节环境管理体系及实施134

一、环境方针的制定135

二、环境措施计划的制定140

三、确定环境职责145

四、培训153

五、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155

第五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166

一、概述166

二、环境管理程序169

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173

第六节环境审核概论174

一、环境审核的基本概念174

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179

第七节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186

一、审核的频次和时机186

二、审核的基本问题187

三、审核程序188

四、补救计划和跟踪196

五、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审核要点(审核议定书)197

第八节环境管理评审209

一、环境管理评审的概念209

二、环境管理评审的实施210

第九节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质量一体化213

一、三个管理体系的情况分析214

二、三个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和途径215

第四章环境监测机构217

第一节性质与定位217

第二节标准与要求218

一、认可考核依据218

二、能力通用要求219

三、工作标准221

一、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权限224

二、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责任224

第三节责任与权限224

一、组织管理225

二、质量体系管理225

第四节管理的内容与任务225

四、设施与环境管理226

五、设备管理226

三、人员管理226

八、报告管理227

七、记录管理227

九、协作管理227

六、方法管理227

十、申诉管理228

十一、费用管理228

第一节组织机构230

第一章环境监测组织管理230

一、类型及一般要求230

第二篇环境监测管理实务230

二、组织机构的要素231

三、组织的一般原则232

四、组织形态与层次234

第二节工作能力及人员管理237

一、监测能力237

五、证明文件237

二、人员管理239

三、人员培训控制程序示例244

第三节岗位责任制度255

一、岗位职责程序目录255

二、部门职责的编写258

三、人员岗位责任的编写259

一、几个基本术语260

第一节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简介260

第二章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管理260

二、质量体系的原则263

三、质量体系的结构265

四、质量体系要素266

一、质量体系建立的必要性269

第二节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的建立269

二、质量体系的总体设计270

三、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272

一、教育培训302

第三节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的实施302

四、审核与评审303

三、信息反馈303

二、组织和协调303

一、质量控制310

第四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改进310

二、质量改进315

一、要确保方法的齐全性317

第一节方法管理的基本要求317

第三章环境监测方法管理317

一、点位布设的基本原则318

第二节监测布点方法管理318

二、要确保方法的有效性318

三、要确保方法的权威性318

四、要确保方法的实用性318

二、点位布设的基本程序319

三、点位布设的基本方法320

一、采样管理的基本要求323

第三节采样方法管理323

二、水样采集管理324

三、气样采集管理332

四、土壤及固体废弃物样品采集管理336

五、放射性样品采集管理339

六、生物样品采集管理340

一、监测测试方法的分类343

第四节监测测试方法管理343

三、监测测试方法的准确选用345

二、监测测试方法的选用原则345

四、常用分析方法标准简介347

第五节数据处理方法管理352

二、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管理要点353

一、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管理的基本要求353

一、综合评价方法管理的基本要求359

第六节综合评价方法管理359

二、综合评价方法管理的主要内容360

三、综合评价方法管理要点361

一、基本要求369

第一节监测实验室环境条件369

第四章环境监测设施与环境管理369

二、管理的主要内容370

一、配置原则373

第二节监测仪器设备管理373

二、管理要求375

一、标准物质的分类381

第三节标准物质管理381

二、标准物质的用途382

三、标准物质的选用原则383

一、玻璃仪器管理要点384

第四节玻璃仪器与试剂试液管理384

四、标准物质的使用384

二、化学试剂管理要点385

二、环境监测记录的种类389

一、环境监测记录的基本要求389

第五章环境监测记录与报告管理389

第一节记录管理389

三、环境监测机构记录管理要点390

四、环境监测记录管理程序文件391

一、环境监测报告的种类392

第二节报告管理392

二、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原则396

三、环境监测报告管理要点397

一、监测机构常用记录基本格式398

第三节示例398

二、环境监测项目报告403

三、环境监测快报407

四、环境监测月、季、年报408

五、环境监测报告书409

二、分层图410

一、调查表410

第四节分析工具和技术410

三、水平对比表411

四、头脑风暴法412

五、因果图413

六、流程图414

八、控制图415

七、树图415

九、直方图416

十、排列图417

一、基本概念418

第五节测量不确定度评价418

十一、散布图418

二、使用说明420

三、评定方法423

第一节协作管理431

第六章环境监测协作与申诉管理431

二、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管理的一般要求432

三、对协作方的基本要求433

四、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的评价管理435

五、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的文件管理437

六、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的控制管理439

二、环境监测机构申诉管理的一般原则441

一、环境监测机构申诉的主要形式441

第二节申诉管理441

四、环境监测机构申诉的后管理要点442

三、环境监测机构申诉处理的一般程序442

一、发展与现状444

第一节概述444

第七章环境监测认可管理444

二、含义448

四、层级449

三、性质449

五、作用450

二、认可组织451

一、认可标准及法规451

第二节认可依据451

三、认可条件452

二、现场评审453

一、认可申请453

第三节环境监测机构认可程序453

三、审批发证461

第四节环境监测机构认可的运作477

四、监督复查和复评审477

一、资料初审479

二、现场审查480

三、缺陷的确认与评审综合结论507

第五节环境监测机构认可后的扩充项目管理509

五、认可标志管理509

四、评审报告509

二、管理内容与要求510

一、管理流程510

三、监督与复审511

第一章水质监测概述515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515

第二编水质监测分析方法515

第一篇概论515

第二节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516

一、地面水监测项目517

第三节监测项目517

二、工业废水监测项目518

四、医院污水监测项目520

三、生活污水监测项目520

三、等效方法521

二、统一分析方法521

第四节水质监测分析方法521

一、国家标准分析方法521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523

第六节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523

第五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523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524

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527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527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527

二、采样点的设置528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528

第七节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528

一、采样点的设置529

第八节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529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529

二、采样时间和频率530

一、地面水样的采集531

第一节水样的采集531

第二章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531

二、废水样品的采集533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534

五、流量的测量535

四、底质(535沉积物)样品的采集535

一、水样的运输537

第二节水样的运输和保存537

二、水样的保存538

一、水样的消解543

第三节水样的预处理543

二、富集与分离545

一、水温计法553

第一节水温的测定553

第二篇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553

第一章水温和色度的测定553

二、稀释倍数法554

一、铂钴标准比色法554

二、颠倒温度计法554

第二节色度554

一、分光光度法555

第一节浊度的测定555

三、分光光度法555

第二章浊度与透明度的测定555

一、铅字法556

第二节透明度的测定556

二、目视比浊法556

三、浊度计测定法556

第三章pH值的测定557

三、十字法557

二、塞氏盘法557

一、定性描述法559

第一节臭的测定559

第四章其他物理性质的测定559

二、臭阈值法560

三、总不可滤残渣(悬浮物)561

二、总可滤残渣561

第二节残渣的测定561

一、总残渣561

一、基本概念562

第三节电导率的测定562

二、电导仪563

三、测定要点564

第四节氧化还原电位565

第三节矿化度的测定565

第一章金属化合物的测定567

第三篇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及有机化合物的监测567

一、冷原子吸收法568

第一节汞的测定568

三、双硫腙分光光度法569

二、冷原子荧光法569

第二节镉的测定570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71

三、示波极谱及阳极溶出伏安法575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575

第三节铅的测定580

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581

第四节铜的测定581

第五节锌的测定582

二、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582

一、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583

第六节铬的测定583

第七节砷的测定584

二、硫酸亚铁铵滴定法584

二、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585

一、新银盐分光光度法585

第八节其他金属化合物586

二、碱度588

一、酸度588

第二章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588

第一节酸度和碱度的测定588

一、碘量法590

第二节溶解氧(D0)的测定590

二、修正的碘量法591

三、氧电极法592

第二节氰化物的测定593

二、分光光度法594

一、容量滴定法594

第四节氟化物的测定595

一、氟离子选择电极法596

第五节含氮化合物597

三、其他方法597

二、氟试剂分光光度法597

一、氨氮598

二、亚硝酸盐氮599

三、硝酸盐氮602

四、凯氏氮603

一、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604

第六节硫化物的测定604

五、总氮604

三、电位滴定法605

二、碘量法605

一、重铬酸钾法(CODcr)606

第一节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606

第七节其他非金属无机物606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监测606

二、恒电流库仑滴定法608

第二节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609

二、水样经稀释610

一、水样不经稀释610

一、五天培养法(20℃)611

第三节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611

二、其他方法613

第四节总有机碳(T0C)的测定615

第五节总需氧量(TOD)的测定616

一、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617

第六节挥发酚类的测定617

第七节矿物油和其他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618

二、溴化滴定法618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619

二、非色散红外法619

一、重量法619

四、其他有机污染物质620

第一节生物群落法621

第一章水质污染生物的监测621

第四篇水质污染生物和底质的监测621

一、指示生物622

二、监测方法623

第二节细菌学检验法627

三、总大肠菌群的测定628

二、细菌总数的测定628

一、水样的采集628

四、其他细菌的测定630

第三节水生生物毒性试验632

第二节底质样品的制备和分解633

第一节底质监测的意义及采样方法633

四、其他方法633

第二章底质的监测633

二、分解634

一、制备634

第三节污染物质的测定635

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636

第四节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636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638

一、大气质量监测的对象643

第一节大气质量监测的对象和特点643

第三编大(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643

第一篇概论643

第一章概述643

二、大气质量分析监测对象的特点644

第二节大气质量分析监测的方法646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和监测649

第三节大气污染监测649

二、氟化物668

第二章气样的采集保存678

二、污染物浓度表示法679

一、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形态679

第一节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形态及浓度表示法679

一、环境空气采样点681

第二节采样点布设681

二、大气降水采样点682

一、环境空气采样时间和频度683

第三节采样时间和频度683

三、固定污染源采样点683

一、采样方法和器件684

第四节采样方法、器件和装置684

二、大气降水采样时间和频度684

二、采样装置691

第五节采样效率695

二、配气方法696

一、方法原理696

第三章标准气体的配制696

第一节静态配气法696

一、方法原理703

第二节动态配气703

二、配气方法704

第一节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测定736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监测736

第二篇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监测736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737

二、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742

第二节乙烯、丙烯、丁二烯的测定746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754

第三节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754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757

第四节苯并〔a〕芘的测定76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762

二、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769

三、溥层层析-荧光或紫外分光光度法773

第五节酚的测定777

一、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总酚777

二、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挥发酚782

三、气相色谱法784

第六节丙酮的测定788

一、气相色谱法788

二、糠醛比色法791

第七节氯乙烯的测定794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794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799

第八节甲基对硫磷的测定802

一、气相色谱法803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806

第九节敌百虫的测定808

第十节丙烯腈的测定812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813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816

第十一节甲醇的测定819

一、气相色谱法819

二、变色酸比色法822

第十二节吡啶的测定825

一、巴比妥酸比色法825

二、气相色谱法828

第十三节苯胺的测定831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832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835

三、气相色谱法838

第十四节丙烯醛的测定841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841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845

三、4-已基间苯二酚比色法849

第十五节甲醛的测定852

一、酚试剂比色法853

二、AHMT比色法857

三、气相色谱法859

四、乙酰丙酮比色法863

五、变色酸比色法864

六、分子扩散采样-AHMT比色法867

七、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871

第十六节乙醛的测定873

第十七节环氧氯丙烷876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877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880

三、乙酰丙酮比色法883

四、变色酸比色法885

第十八节氯丁二烯的测定888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888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891

三、重氮盐比色法894

第十九节硝基苯的测定896

一、气相色谱法897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900

第二十节硫醇的测定903

一、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904

二、气相色谱法906

第二十一节过氧乙酰硝酸酯的测定909

第二十二节苯乙烯的测定911

第二十三节环已烷的测定915

第二十四节正己烷的测定918

第二十五节三氯乙烯的测定922

一、气相色谱法922

二、吡啶-碱比色法926

第二十六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928

一、分子扩散采样——气相色谱法928

第二章无机卤素化合物的监测933

第一节氟化氢和氟化物的监测933

一、滤膜采样-离子选择电极法934

二、滤膜采样-氟试剂比色法940

三、分子扩散采样-氟试剂比色法943

第二节氯的测定947

第三节氯化氢的测定951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951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955

第三章无机含氮化合物的监测和氧化剂958

第一节氧化氮的测定958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960

二、化学发光法965

三、浸渍滤纸采样-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968

四、分子扩散采样-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972

五、库仑原电池法976

第二节氰化氢的测定981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982

二、巴比妥酸比色法984

第三节氨的测定987

一、靛酚蓝比色法988

二、钠氏试剂比色法991

三、分子扩散采样-靛酚蓝比色法993

四、亚硝酸盐比色法997

第四节硝酸盐的测定1001

一、镉柱还原-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1001

二、离子色谱法1006

三、二氯变色酸比色法1010

四、变色酸比色法1011

五、离子选择电极法1013

第五节臭氧和总氧化剂1015

一、化学发光法1017

二、硼酸碘化钾比色法1019

三、丁子香酚比色法1022

四、改进的中性碘化钾比色法1025

五、靛蓝二磺酸钠比色法1027

六、库仑原电池法1031

第四章含硫、磷无机化合物的监测1035

第一节二氧化硫1036

一、四氯汞盐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1037

二、吗啡啉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1043

三、荧光法1045

四、库仑滴定法1046

五、分子扩散采样-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1051

第二节硫酸和硫酸盐的测定1056

一、离子色谱法(硫酸盐测定)1057

二、离子色谱法(硫酸和硫酸盐分别测定)1060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1064

四、二乙胺比色法1067

第三节硫酸盐化速率1070

一、二氧化铅法1071

二、碱片-重量法1074

三、碱片-铬酸钡比色法1076

第四节硫化氢的测定1079

一、聚乙烯醇磷酸铵吸收-亚甲基蓝比色法1080

二、锌氨络盐吸收-亚甲基蓝比色1085

第五节二硫化碳的测定1086

一、气相色谱法1086

二、活性炭采样管-二乙胺比色法1090

第六节五氧化二磷的测定1095

第三篇金属和砷、硒及颗粒物的监测1098

第一章概述1098

第二章铬和锰的测定1106

第一节铬(六价)的测定1106

一、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1107

二、原子吸收发光光度法1112

第二节锰及其化合物的测定1115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16

二、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1120

第三章铅和镉的测定1122

第一节铅及其无机化合物1122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23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27

三、催化极谱法1130

四、双硫腙比色法1133

第二节镉的测定113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37

二、催化极谱法1141

三、双硫腙比色法1143

第四章汞和镍的测定1147

第一节汞的测定1147

一、金汞齐富集-测汞仪法1148

二、高锰酸钾氯化-测汞仪法1151

三、扩散法采样-测汞仪法1154

四、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57

第二节镍的测定1160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60

二、催化极谱法(Ni、Co同时测定)1164

第五章锌和铍的测定1167

第一节锌的测定116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68

二、催化极谱法1171

三、双硫腙比色法1173

第二节铍的测定1176

一、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117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81

三、气相色谱法1185

第三节铬、锰、镉、镍、锌、铜的测定1188

第六章砷和硒的测定1193

第一节砷的测定1193

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1194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98

第二节硒的测定1201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1202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206

三、催化极谱法1209

第七章颗粒物质的测定1211

第一节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1212

一、大流量采样-重量法1213

二、中流量采样-重量法1223

三、小流量采样-重量法1226

第二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1230

一、小流量(冲击式)采样-重量法1231

二、大流量(冲击式)采样-重量法1233

三、旋风式采样-重量法1233

四、压电晶体差频法1235

五、光散射法1239

六、β射线吸收法1241

第三节颗粒物粒度分布的测定1244

一、五段冲击式分极采样-重量法1244

七、激光散射法1244

二、小流量分级采样-重量法1249

第四节降尘的测定1251

一、重量法1252

二、降尘成分分析1258

三、离子色谱法1264

第四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监测和降水成分分析1268

第一章一氧化碳的测定1268

第一节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1269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1271

第三节汞置换法1273

第四节电化学法1276

第二章二氧化碳1278

第一节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1279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1281

第三节容量滴定法1283

第四节检气管法1285

第五节分子扩散采样-容量滴定法1287

一、采样方法1290

第一节降水采集和保存1290

第三章降水成分分析1290

二、样品的预处理和保存1291

第二节电导率1293

第三节pH值1295

一、火焰发射光度法1298

第四节钾和钠离子1298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01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04

第五节钙离子1304

二、偶氮氯膦Ⅲ比色法1307

第六节镁离子1308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1312

第七节氟离子1312

二、氟试剂比色法1314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1320

一、离子色谱法1320

第八节氯离子1320

一、离子色谱法1322

第九节亚硝酸盐和硝酸盐1322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1323

第十节硫酸盐1326

二、铬酸钡比色法1327

一、离子色谱法1327

一、靛酚蓝比色法1329

第十一节铵离子1329

二、纳氏试剂比色法1332

第一章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1335

第五篇气象参数的测量方法1335

一、结构原理1338

第一节三杯风向风速表1338

二、使用方法1339

一、结构原理1339

二、使用方法1339

第二节电接风向风速计1339

第二章温度和湿度的测量方法1342

一、结构原理1344

二、使用方法1344

第一节干湿球温湿度计1344

第三节手摇干湿球温湿度计1345

第二节通风温湿度计1345

二、使用方法1346

第四节毛发湿度表1346

一、结构原理1346

第五节自记温湿度计1347

二、使用方法1347

一、结构原理1347

第六节氯化锂湿度计1348

一、结构原理1348

二、使用方法1348

第三章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1349

一、结构原理1350

二、使用方法1350

第一节动槽式水银气压计1350

第二节定槽式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表1352

一、定槽式水银气压计1352

二、空盒气压表1353

第三节自记气压计1353

一、构造原理1353

二、使用方法1354

第四章降水的测量方法1355

二、使用方法1356

第一节雨量筒1356

一、构造原理1356

二、使用方法1357

一、结构原理1357

第二节自记雨量计1357

第一节太阳辐射的测量方法1358

第五章太阳辐射大气稳定度、紫外线能见度的测量方法1358

一、天空辐射表和反射率表1359

三、暗筒式日照计1361

二、单向辐射热计1361

第二节大气稳定度的测量方法1363

第三节紫外线的测量方法1364

第四节能见度的测量方法1366

第一篇固体废物监测1371

第一章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1371

第一节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1371

第四编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噪声和放射性监测分析法1371

第二节有害固体废物的分类1372

二、采样程序1375

第二章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375

第一节样品的采集1375

一、采样工具1375

三、份样数1376

四、份样量1376

五、采样方法1377

第二节样品的制备和保存1379

一、样品的制备1379

二、样品水分的测定1380

三、样品的保存1380

一、易然性的试验方法1381

第三章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1381

第一节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1381

第二节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的试验方法1381

二、腐蚀性的试验方法1382

三、反应性的试验方法1382

第三节浸出毒性试验1382

第四章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1383

第一节城市垃圾及其分类1383

第二节生活垃圾特性分析1384

一、垃圾采样和样品处理1384

三、淀粉的测定1385

四、生物降解度的测定1385

五、垃圾热值的测定1386

第三节渗沥水分析1386

第五章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1387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1388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1388

二、毒性试验分类1388

三、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剂量1389

第二节吸入毒性试验1390

一、吸入染毒法的种类1391

二、吸入染毒法的注意事项1391

第三节口服毒性试验1392

一、口服染毒法的种类1392

二、注意事项1393

第四节鱼类毒性实验1393

一、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394

二、实验准备1394

三、实验步骤1394

第五节固体废物的渗漏模型试验1397

第二篇土壤污染监测1398

一、土壤矿物质1398

第一章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1398

第一节土壤组成1398

二、土壤有机质1401

三、土壤水和空气1402

第二节土壤的背景值1403

第二章土壤污染物的测定1406

一、污染土壤样品采集1407

第一节土壤样品采集1407

二、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1409

第二节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1411

一、土样的风干1411

三、土样保存1412

二、磨碎与过筛1412

第三节土壤样品测定1413

二、土壤样品溶解1413

一、测定方法1413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1419

第一节生物污染的途径1419

第三篇生物污染监测1419

一、表面附着1420

二、生物吸收1420

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1421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1421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1423

第三节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1425

第二章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426

第一节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426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1426

二、植物样品的制备1428

二、血液1429

三、分析结果的表示1429

第二节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429

一、尿液1429

五、水产食品1430

三、毛发和指甲1430

四、组织和脏器1430

一、湿法消解1431

第三章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431

第一节消解和灰化1431

二、灰化法1433

第二节提取和浓缩1436

一、提取方法1436

二、分离1438

第三节翼状风速计和热式电风速计1440

二、热球式电风速计1440

一、翼状风速计1440

一、光谱分析法1442

第一节常用的分析方法1442

三、浓缩1442

第四章污染物的测定方法1442

四、放射分析法1443

三、电化学分析法1443

二、色谱分析法1443

一、粮食作物中几种有害金属及类金属元素测定1444

第二节测定实例1444

五、联合检测技术1444

四、粮食中石油烃的测定1447

三、鱼组织中有机汞和无机汞的测定1447

二、植物中氟化物的测定1447

六、作物中苯并(a)芘的测定1448

五、有机氯农药的测定1448

第一节声音和噪声1449

第一章概述1449

第四篇噪声的监测1449

一、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1450

第二节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1450

三、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1451

二、声功率、声强和声压1451

四、噪声的叠加和相减1452

一、响度和响度级1455

第三节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1455

二、计权声级1456

三、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1457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1459

第二章噪声测量仪器1461

二、声级计的分类1462

一、声级计的工作原理1462

第一节声级计1462

四、实时分析仪1464

三、记录仪1464

第二节其他噪声测量仪器1464

一、声级频谱仪1464

二、录音机1464

第一节噪声标准1465

第三章噪声标准和监测1465

一、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1471

第二节噪声监测1471

二、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1474

三、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1477

四、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1482

第一节放射性1484

第一章概述1484

第五篇环境放射性监测1484

一、照射量1486

第二节照射量和剂量1486

二、剂量1487

二、放射性监测的内容1489

一、放射性监测的对象1489

第三节放射性监测1489

一、宇宙射线及由其引生的核素1490

第一节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1490

三、放射性监测的目的1490

第二章环境中的放射性1490

二、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1491

四、人为放射性核素1493

三、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1493

一、在岩石和土壤中的分布1494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和人体中的分布1494

二、在水体中的分布1495

三、在大气中的分布1496

四、在人体内的分布1497

一、放射化学实验室的设计和布置1498

第一节放射化学实验室1498

第三章环境放射性监测实验室1498

三、几种常用的样品源制备法1500

二、放射化学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的目的1500

第一节仪器及工作原理1502

第四章放射性计测仪器1502

第二节放射性计测实验室1502

一、电离型检测器1503

二、闪烁检测器1507

三、半导体检测器1509

二、长期稳定性检验1510

一、短期稳定性检验1510

第二节弱放射性测量装置的稳定性检验1510

一、计测误差1511

第三节放射性计测误差和检出限1511

一、颗粒物放射性监测1515

第一节大气放射性监测1515

第五章环境放射性监测1515

二、沉降物的放射性监测1516

三、氚的放射性监测1517

四、各种形态131I的放射性监测1518

五、空间照射量和个人外照射剂量的监测1519

一、待测对象核素1522

第二节水体放射性监测1522

二、样品采集和保存1523

三、水样的总α放射性活度测定1524

五、水样中氚的测定1525

四、水样的总1525

三、制样1526

二、取样1526

第三节土壤的放射性监测1526

一、方法要点1526

一、取样和制样1527

第四节食品放射性监测1527

四、测量和计算1527

二、灰样的放射化学分析1528

第二节质量保证的内容1531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1531

第五编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1531

第一章概述1531

二、精密度1534

一、准确度1534

第二章实验室质量保证1534

第一节名词解释1534

四、空白试验1535

三、灵敏度1535

五、校准曲线1536

六、检测限1536

七、测定限1537

第二节实验室内质量控制1537

一、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1537

二、其他质量控制方法1548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549

第三章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价1552

第一节监测数据综合和概括1552

一、原始数据的格式1552

二、原始数据的处理1554

第二节监测数据的分析1557

一、检出例数的估计1558

二、对数正态分布1558

三、平均时间的浓度1559

四、气象条件的分析1560

第一节标准分析方法1564

第二节分析方法标准化1564

第四章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1564

第三节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1565

第一章自动监测系统1571

第一节自动监测系统概述1571

第六编环境监测分析新技术1571

一、监测站地点的选择1575

二、自动进样系统1577

三、自动监测仪器的特点和类型1577

四、仪器的校正1578

五、数据的处理和传送1579

第二节自动监测仪器1582

一、自动监测仪器的性能指标1582

二、自动监测仪器的一般原理1583

第三节地面监测站和流动监测车1603

一、地面监测站1603

二、流动监测车1605

第二章现场和在线自动监测1607

第一节现场自动监测1607

第二节样品不需前处理的在线自动监测1609

第三节样品需前处理的在线自动监测1609

第三节流动注射分析法1611

一、工作原理1611

二、FIA系统及其部件1615

三、FIA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621

第一篇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1629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1629

第七编环境监测分析标准汇编1629

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1634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1787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1806

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822

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1831

水质硝基苯、硝基甲苯、硝基氯苯、二硝基甲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837

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1850

水质硫酸盐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854

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1858

水质六种特液定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波相色谱法1863

水质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电位滴定法1878

水质浊度的测定1883

水质物质对蚤类(大型蚤)急性毒性测定方法1888

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测定方法1901

水质铅的测定示波极谱法1917

水质疏氰酸盐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1921

水质铁(Ⅱ、Ⅲ)氰络合物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27

水质铁(Ⅱ、Ⅲ)氰络合物的测定三氯化铁分光光度法1931

水质黑索今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936

水质二硝基甲苯的测定示波极谱法1941

水质硝化甘油的测定示波极谱法1945

水质梯恩梯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949

水质梯恩梯、黑索今、地恩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954

水质梯恩梯的测定亚硫酸钠分光光度法1960

水质烷基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969

水质一甲基肼的测定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1980

水质偏二甲基肼的测定氨基亚铁氰化钢分光光度法1985

水质三乙胶的测定溴酸蓝分光光度法1991

水质二乙烯三胺的测定水杨醛分光光度法1995

水和土壤质量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2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2013

水质钡的测定电位滴定法2021

水质吡啶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26

水质钒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32

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2037

水质钒的测定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2048

水质二硫化碳的测定二乙胺乙酸铜分光光度法2051

水质硒的测定古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55

水质钡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61

水质肼的测定对二甲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2066

水质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仑法2071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2081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2092

水质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2100

水质1,2-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108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2115

水质硼的测定姜黄素分光光度法2123

水质三氯乙醛的测定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2128

水质全盐量的测定重量法2133

水质可流采样技术指导2138

水质铍的测定铬菁R分光光度法2150

水质铍的测定石墨炉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55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2160

城市污水悬浮固体的测定重量法2168

城市污水易沉固体的测定体积法2173

城市污水油的测定重量法2175

城市污水氰化物的测定2181

城市污水硫化物的测定2188

城市污水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2196

城市污水锌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2200

城市污水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光度法2206

城市污水铅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2210

城市污水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2217

城市污水氯化物的测定银量法2222

城市污水氨氮的测定2226

城市污水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2234

第二篇大(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2241

大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22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2242

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247

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2254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2259

空气质量三甲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269

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2277

空气质量氮氧化物的测定2286

大气降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新氟试剂光度法2294

大气降水中氯化物的测定硫氰酸汞高铁光度法2297

大气降水中硫酸盐测定2300

大气降水中氟、氯、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色2305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2309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2319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2323

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方法总则2327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2330

大气降水pH值的测定电极法2335

大气降水中铵盐的测定2338

第三篇固体废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2345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2345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2352

第四篇噪声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2358

声学环境噪声测量方法2358

声学家用电器及类似用途器具噪声测试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2369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测定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2394

声压级的基础标准使用导则2394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2411

压级的测量一个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2411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2433

压级的测量现场简易法2433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量环境修正法2456

声学1~10MHz频率范围内橡胶和塑料纵波声速与衰减系数的测量方法2480

第五篇土壤、生物和放射性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249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490

生物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2499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2509

辐射防护规定2515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2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