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圣贤书:古圣先贤修身处世宝典 珍藏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圣贤书:古圣先贤修身处世宝典 珍藏版
  • 吴立君主编;王宗岐,李鹏,胡伟编译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3960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7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00页
  • 主题词:个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圣贤书:古圣先贤修身处世宝典 珍藏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修身卷2

守道养性的最高境界——顺乎自然 (春秋)老子2

君子以真诚为贵 (春秋)孔子4

君子的准则 (春秋)墨子6

朴实自然是最高的仁义礼智信 (战国)庄子8

仁德是安逸之所 (战国)孟子10

好品行要靠后天的学习修来 (战国)荀子12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战国)韩非14

诚信则人亲百事成 (战国)吕不韦15

修身要养心、治心、诚心 (清)曾国藩18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21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北齐)颜之推22

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南宋)袁采24

治世者首先要修治内心 (春秋)管仲25

修身须做到勤俭刚明 (清)曾国藩31

修身洁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晋)阮籍32

富贵者更应树立己身 (唐)柳玭34

修身如雕石磨玉 (东汉)王修36

最高的德行如流水 (春秋)老子39

圣人的人格 (战国)庄子40

修养身心是做事的根本 (战国)吕不韦41

积善成德 (战国)荀子43

以义正我 (西汉)董仲舒45

修身的品质要随时势而变 (唐)赵蕤46

器量随见识而增长 (清)曾国藩48

做人要有知耻之心 (春秋)曾子49

人生福境祸区皆由念想造成 (明)洪应明50

凡事预则立(春秋)孔子51

中庸之道 (三国·魏)刘劭53

成事于自然 (战国)庄子56

崇尚不足的,鄙视有余的 (战国)吕不韦61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三国·魏)刘劭63

君子忘名,小人窃名 (北齐)颜之推65

力戒争一胜之功而贻误大局 (清)曾国藩66

临难而不失其德 (战国)庄子68

人要支配习惯 (清)王夫之69

既要担当大事,也要忙中取闲 (清)曾国藩70

不要自以为智 (战国)吕不韦70

不以贵骄人 (战国)庄子73

保持一颗平常心 (宋)崔敦礼74

不要认为微小就不提防 (元)许名奎75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战国)吕不韦77

名利如火坑,贪婪是苦海 (清)曾国藩80

富贵不约,骄奢自到;骄奢不请,死亡自来 (元)许名奎81

安于自然变化是修身的上乘功夫 (战国)庄子83

死,要重于泰山 (西汉)司马迁86

修身保养的五种办法 (战国)吕不韦89

修身的界定 (唐)赵蕤91

圣贤是后天修成的 (明)吕坤93

要让自信胜过运气 (清)曾国藩100

良知诚就能光明 (明)王阳明101

修正辩、信、勇、法至合理 (战国)吕不韦105

极大的欢乐在于“无乐” (战国)庄子106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战国)吕不韦110

圣贤也会有错 (明)吕坤112

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 (清)曾国藩116

名誉在屈辱中得到彰显 (元)许名奎118

能观人言行才是大智大慧 (战国)吕不韦120

学问与做人,做人更重要 (明)彭士望122

人生苦乐全由心境来决定 (清)梅文鼎123

做到静,才能把握住动 (明)吕坤125

要学会在平淡中见神奇 (清)张英127

修身处世之根本 (唐)赵蕤128

君子的言行要依照天理 (明)姚舜政130

不忮不求 (清)曾国藩133

道无所不在 (战国)庄子135

享受山林之乐 (清)张英141

人贵自省 (南宋)袁采143

人生最苦是不知足 (清)曾国藩144

无知无为胜有知有为 (战国)吕不韦145

不可名状的中庸品德 (三国·魏)刘劭148

正心诚意与致知格物 (明)王阳明151

镜子是物中圣人 (明)吕坤152

龙蛇之屈,以求伸也 (清)曾国藩154

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母 (唐)赵蕤156

警惕一味纵情取乐 (元)许名奎158

了解死亡而后生 (战国)吕不韦160

纵欲忘身 (明)吕坤162

吉凶同域,忧喜并时 (清)曾国藩164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清)张英166

苦由乐生,乐由苦来 (明)刘基168

得意之时要防骄 (西汉)刘向170

礼乐差之毫厘,德行失之千里 (春秋)孔子172

凡事不可随心所欲 (元)许名奎174

忍耐与冲动是福祸的两道门 (明)吕坤177

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 (战国)吕不韦179

牙齿坚硬容易损坏,舌头柔软却能保存 (元)许名奎182

一柔可以克刚,一让可以去贪 (明)吕坤184

世俗的好恶往往与事理相反 (唐)赵蕤185

德不外露,万物自然亲附 (战国)庄子187

珍惜生命,但不可苟且偷生 (战国)吕不韦190

不可忽视小事物 (元)许名奎192

时刻都要收敛自己的放纵之念 (明)吕坤19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晋)陶渊明196

慎于独处则身心安泰 (清)曾国藩198

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 (战国)吕不韦200

人在不断否定中成长 (战国)庄子202

讨厌别人的缺点易,讨厌自己的错误难 (明)吕坤204

尽人力所能来挽回天心 (清)曾国藩206

圣人不受情感世界的羁绊 (明)吕坤207

虚无恬淡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战国)庄子209

冷静地看待世间万物 (明)吕坤211

养生妙方:慈俭和静 (清)张英213

责己严,待人宽 (唐)韩愈215

每日三省自身 (春秋)曾子217

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贷者恕人之贪 (明)吕坤218

时机不到,深藏才智是上策 (战国)庄子220

心,也要经常清洗 (东汉)蔡邕222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筹划不到 (清)曾国藩223

喜怒爱恨时更能发现涵养 (明)吕坤224

看重虚荣是卑下的 (春秋)老子225

君子贵在善于处幽 (明)吕坤226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清)曾国藩228

治“富贵病”的药方 (西汉)枚乘229

富贵无凭勤者得 (南宋)袁采23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唐)刘禹锡234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唐)慧能235

处世卷238

大事亦发端于细微 (春秋)老子238

以德报怨 (春秋)孔子239

正人须先正己 (战国)孟子240

遇事要量力而行 (战国)庄子242

君子处世应以义为绳 (战国)吕不韦243

知天命后方可为正人 (清)张英245

顺势而为,但别随心所欲 (元)许名奎246

审时度势,见机之道 (三国·蜀)诸葛亮247

谁是英雄 (唐)赵蕤248

人贵藏辉(唐)李白251

处世准则:恕平恭守 (东汉)王符252

君子宁拙毋巧 (明)洪应明253

做人需内方外圆 《六韬·三疑》254

精心苦练,成功的秘密自动找你 (战国)荀子255

以德服人 (战国)吕不韦256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战国)孟子25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王庭奎260

小事糊涂成就大聪明 (清)郑燮261

遇事多从反面想想 (春秋)老子261

善有时得恶报 (唐)赵蕤263

与恶人相处 (战国)庄子265

恶人是善者的磨石 (南宋)袁采266

明辨善恶才能百战百胜 (战国)吕不韦267

提防身边的人 (战国)韩非270

凡事好察并非明智 (东汉)班固271

直率不同于狂放 (春秋)文子272

防小人之心不可无 (清)张之洞273

不会给予便难有获取 (战国)鬼谷子276

不做徒劳无益之事 (战国)庄子279

强攻不如智取 (三国·蜀)诸葛亮279

凡事要先有准备 (清)朱柏庐280

做事不在速成,在于打牢基础 (清)魏源281

缓事急办,急事缓办(清)王庭奎282

马,善跑就行 (西汉)张敞283

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 (春秋)老子285

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春秋)孔子286

为人的八戒与十德 (战国)庄子288

知人才能善任 (唐)赵蕤290

看人要用自己的眼睛,292

识人要依自己的判断 (明)洪应明292

求备一人,百中无一(宋)王溥292

知人难,莫过于比己观人 (三国·魏)刘劭293

考人心志知其人 (西汉)陆贾295

察人之法 (晋)傅玄298

用人有原则 (唐)赵蕤301

处世为人要有益于人 (北齐)颜之推303

精通进退之道 (春秋)范蠡305

做人是人生第一要事 (明)高攀龙306

泛交不如善交 (南宋)朱熹307

交谈知深浅,论辩见性情 (三国·魏)刘劭309

交友要近忠远奸 (明)沈炼315

近墨者黑 (晋)傅玄316

不要信远疑近 (北齐)颜之推317

以忠实诚信为本 (明)姚舜政318

和小人交游,如履薄冰 (春秋)曾子320

凤凰不与凡鸟同群(明)袁中道321

交友是人生要事 (清)纪昀322

非善不交,知贤必亲 (宋)邵雍324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南宋)朱熹325

顺势而为 (战国)庄子326

求贤明才可成大业 (战国)吕不韦327

欲知其人,观其所使 (宋)司马光330

顺势而说 (战国)吕不韦331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 (清)倭仁333

与人不可交浅言深(明)庞尚鹏334

别说过头的话 (清)王庭奎335

规劝他人之短要含蓄 (明)洪应明337

对方五分错,只需指三分 (明)吕坤338

出言听语都要谨慎 (宋)叶梦得340

祸从口出,多言必失 (晋)傅玄341

谗言最能伤人 (明)程登吉342

冤家宜解不宜结 (清)蒲松龄344

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宋)吕祖谦348

人贵相知 (唐)李白349

知音难觅 (清)车万育351

善于揣摩实情 (战国)鬼谷子354

好人是坏人的老师,坏人是好人的借鉴 (春秋)老子355

学习贤人品质但不蹈袭贤人行为 (春秋)孔子356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战国)韩非357

事在人为 (战国)吕不韦358

切不可妄自尊大 (南宋)袁采360

骄傲必伴随衰败 《尚书·大禹谟》361

自然调节 (战国)庄子362

随遇而安才是福 (南宋)袁采363

减少有余的,供奉不足的 (春秋)老子366

过犹不及 (春秋)孔子367

与众不同才能出人头地 (战国)庄子368

苛求贤者,是对贤者的爱护 (唐)赵蕤369

从小处入手 (春秋)墨子371

时不我待 (战国)吕不韦372

不加功于无用 (东汉)班固375

万事都不能失去依托 (战国)韩非376

少说多做(宋)周密377

三思而行 (清)王庭奎378

站在立方听驳论 (宋)司马光378

祸福都是人招致的 (战国)吕不韦379

学会趋福避祸之道 (宋)苏洵382

揣摩之术(战国)鬼谷子383

宽大为怀(唐)魏征385

鹌鹑焉知凤凰之志 (唐)赵蕤385

路遥知马力 (明)宋纁386

诚实易被人接受 (清)王庭奎387

最糊涂的莫过于明知故犯 (明)吕坤388

小大贵贱,交相为恃 (战国)吕不韦390

让对手敞开心之门 (战国)鬼谷子392

有权势也不能用得精光 (清)曾国藩395

言论忠信,行动笃敬 (南宋)袁采396

闻毁不怒,以德化怨 (清)朱柏庐398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宋)欧阳修399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清)王庭奎400

不可轻信传言 (唐)赵蕤402

游说要出奇制胜 (战国)鬼谷子403

不可无故受恩于人 (清)张之洞405

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明)庞尚鹏406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明)吕坤407

清醒地立身处世,绝不随波逐流 (战国)屈原409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明)程登吉411

经常奉承你的人未必是朋友 (南宋)袁采412

以不变应万变 (清)曾国藩414

朱砂粉碎色不变 (战国)吕不韦415

早熟不一定是好事 (晋)陈寿416

盛极必衰 (清)张英417

见好就收 (清)曾国藩418

学入歧途,后果更惨 (明)王阳明419

积威,宽一分则安;积恩,减一分则怨 (明)吕坤422

来势猛烈的都不能持久 (明)温以介424

平坦之处更易出错 (西汉)刘安427

一箭易折,十箭难断 (宋)司马光427

由俭变奢易,由奢变俭难 (明)周怡428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宋)欧阳修430

吃亏是福 (清)王庭奎431

画虎不成反类狗 (西汉)马援433

“利”是“害”的影子 (元)许名奎434

私欲和虚伪是一种病的两处痛 (明)王阳明435

损名害己的五忌 (唐)柳玭437

人人都向善厌恶 (清)张英438

养生全性之道 (战国)吕不韦439

穷人要发迹,必须先自立 (明)温以介440

与理同在 (宋)谢良佐442

人分为五个层次 (春秋)孔子443

求学卷446

学无始时 (北齐)颜之推446

做人要先立定志向 (明)杨继盛448

勤做实事,少说大话 (清)曾国藩449

择师定终身 (清)张履祥450

广泛取法,学无常师 (西汉)董仲舒452

学习可以使贫穷变得富有 (战国)荀子453

天资聪慧的人也必须学习 (明)吕坤454

要始终保持“童心” (明)李贽456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清)康熙458

自我满足是学习的大敌 (明)吕坤459

读书是立身之本 (清)张英461

诚是为学之道 (宋)吕本中463

人要立志 (晋)嵇康464

做学问贵在有所选择 (明)吕坤466

偶尔也要露才华 (唐)李白468

学问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明)吕坤469

读书要以书随我,不要以我随书 (宋)陆九渊472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清)郑燮473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清)顾炎武474

学问不要舍易求难 (明)王阳明475

学习如登山 (宋)张载477

登泰山而小天下 (战国)孟子478

人之不同,在于学习努力不同 (清)康有为480

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深谋远虑 (明)吕坤482

以学养心,学实并举 (南宋)叶适483

富贵使人愚蠢,贫贱催人发奋 (清)郑燮484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清)曾国藩485

不做书本的奴隶 (明)洪应明486

遇事要用心思考 (清)左宗棠487

因材治学 (明)王阳明488

“静”能根治学者的百病 (明)吕坤490

别人知道一件事,你要知道一百件 (清)曾国藩492

不能身体力行,呈有所见亦作无用 (清)彭端淑494

不耻下问 (明)吕坤495

求学要精益求精 (明)吕坤497

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西汉)孔臧499

镜子不可以自照 (明)吕坤500

为师之学 (清)车万育502

学以致用 (明)王阳明504

知识如金字塔 (明)吕坤505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清)曾国藩508

学无止境 (北齐)颜之推509

齐家卷512

孝是万事的纲纪 (战国)吕不韦512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明)吕坤513

百善孝为先 (南宋)袁采516

治家的关键在于家长的修养 (明)吕坤518

可怜天下父母心 (南宋)袁采520

教子是人生要事 (宋)家颐524

教子之方 (北齐)颜之推525

望子成龙,但要因材施教 (清)林则徐527

父子兄弟也要讲究相处艺术 (南宋)袁采528

持家以早起为本 (清)曾国藩532

慈母养逆子,严宅出孝奴 (春秋)墨子534

有亲不一定有情 (南宋)袁采536

忠孝世所珍,贤良国之宝 (明)于谦537

家和万事兴 (明)吕坤538

宠爱不是爱 (北齐)颜之推541

媒人之言不可信 (南宋)袁采542

不可听背后之言 (南宋)袁采544

兄弟如手足,关系也得处 (清)车万育546

远亲不如近邻 (南宋)袁采550

“悦”是侍奉双亲的第一秘诀 (明)吕坤551

收养子女须慎重 (南宋)袁采553

做事有恒是第一美德 (清)曾国藩555

忠孝是治家之宝 (清)车万育556

考取功名易,苦志励行难 (明)张居正559

世事变化无常势,人生甜苦两参半 (南宋)袁采561

人生三乐,一贪就错 (清)张英562

贪财好色者最好别从政 (南宋)袁采565

骄奢是潜伏的祸患 (宋)肖嶷568

使你顺心如意的事常常对你有害 (南宋)袁采569

莫做自夸自耀的富贵子弟 (明)吕坤571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 (唐)白居易572

清官难断家务事 (南宋)袁采573

家中也需讲礼节 (明)吕坤575

委任于人要慎重 (南宋)袁采576

门户高一尺,气焰低一丈 (明)吕坤577

善听老人的劝诫 (南宋)袁采578

为孩子多留遗产是愚蠢的 (宋)司马光580

早立遗嘱可减少后患 (南宋)袁采581

理财卷584

成由勤俭败由奢(宋)司马光584

勤俭持家,量入为出 (南宋)袁采586

义应该讲,钱也应该赚 (明)洪应明588

节俭宜持之以恒 (南宋)袁采589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颜之推590

莫取不义之财 (宋)贾昌朝591

分财产贵公允 (南宋)袁采591

财物易尽,欲壑难填 (清)车万育593

贪财积怨,祸害不远 (明)吕坤594

亲兄弟明算账(南宋)袁采595

一钱亦分明 (南宋)陆游597

周济人要有所选择(南宋)袁采598

上行则下效 (西汉)刘向599

怎样处理借贷 (南宋)袁采600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明)洪应明601

富人当诫 (南宋)袁采602

欲知廉耻就一定要先知足 (清)曾国藩603

治国卷606

得道多助 (春秋)管仲606

治国之道以静退为宝 (战国)韩非609

治国三要素:法律、信用和权力 (战国)商鞅612

义,就是善政(春秋)墨子615

治国要以道义为利 (春秋)孔子618

精金在于成色足,而不在于分量轻重 (明)王阳明620

威信不同建,权力不共掌 (战国)韩非621

用法不用智,用术不用诚 (春秋)墨子626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战国)庄子628

人才难得,举荐亦不易 (三国·魏)刘劭631

时势造英雄 (战国)吕不韦634

实力是国家被看重的根本 (战国)商鞅635

人欲自照,必靠明镜;主欲知过,必靠谏臣 (唐)李世民638

凡人才,必须有主见并能自我选择 (春秋)孙子640

推荐人才只看才能 (三国)曹操642

富国靠农工,拒敌靠士兵 (春秋)墨子643

遵循自然法则就会事半功倍 (战国)韩非644

治理天下要先从修身开始 (春秋)孔子645

知道长短盈缩变化之人可当大任 (战国)吕不韦647

大权必须独揽,小权可以分散 (春秋)管仲649

民众愚昧,以智统治;世人聪慧,以强统治 (战国)商鞅653

支配英雄的人才可成就大业 (三国·魏)刘劭657

民为主,君为客,则天下兴 (清)黄宗羲659

圣人之道在于隐和匿 (战国)鬼谷子662

硬鞭训烈马 (战国)韩非665

刑与德是明君治臣的有效权柄 (战国)韩非666

定岗定责,赏罚才能分明 (战国)商鞅669

与其赠瑰宝,不如荐人才 (春秋)墨子671

亡国的征兆 (战国)韩非673

才无大小均有用,关键在量才使用 (三国·魏)刘劭678

赏重刑严称王天下 (战国)商鞅680

导致亡国的七种祸患 (春秋)墨子682

富贵的边界是灭亡 (战国)韩非684

国强则百事兴,国弱则百事衰 (战国)韩非686

用人要各尽所长 (明)吕坤688

法制与教育是治国双轮 (春秋)管仲690

不但要善于集中民力,还要善于消耗民力 (战国)商鞅693

木材劈不开,错不在墨线 (春秋)墨子696

强弱不互斗,冰炭别同炉 (战国)韩非698

治理天下不要违反民之本性 (战国)庄子700

奖与惩均是利器 (战国)韩非702

智慧深藏,无为而治 (战国)吕不韦704

用恩不如用仁 (清)曾国藩706

火凶烧人少,水弱溺人多 (战国)韩非708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内乱 (春秋)管仲710

抑富济贫之道 (春秋)管仲713

去除国家的郁结 (战国)吕不韦715

以法令做教材 (春秋)墨子717

法必称尧舜,犹如守株待兔 (战国)韩非719

君主要善于使用臣民 (春秋)管仲721

竞争促进管理 (春秋)管仲723

论功授爵,按劳发薪 (战国)商鞅725

先示弱而后发制人 (战国)庄子728

夺权称霸的五种智谋 (春秋)管仲729

要知喜爱者短,更要知厌恶者长 (清)曾国藩730

切忌刻舟求剑 (战国)吕不韦731

重刑与厚赏 (战国)韩非733

明强则可成大事 (清)曾国藩736

取,必先给予 (春秋)管仲738

有所弃才能有所得 (战国)韩非741

珍爱良臣 (春秋)管仲743

一赏感激,二赏平常,三赏理所应当 (春秋)管仲745

笼鸡满市无人盗,兔无归属万人追(战国)商鞅747

君莫做臣事 (战国)吕不韦751

逢满必缺,遇虚则生 (春秋)管仲753

洋为中用 (清)曾国藩755

引导民众的窍门,在于君主首先推崇什么 (战国)商鞅75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魏征759

要想有德于百姓,必须依赖刑罚 (春秋)秦穆公760

风筝上天借风力,君主治国靠权威 (战国)商鞅764

贤治与势治 (战国)韩非767

法是天下最高的准则 (春秋)管仲7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