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
  • 郑杭生,杨敏等著;郑杭生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97875087365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52页
  • 文件大小:184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民政工作-工作经验-北京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核心研究报告3

导语“民生北京”“福利北京”与中国未来的一种对话——社会学视野下的“大民政”及“北京经验”3

一、在“大民政”中与“北京经验”不期而遇3

二、“北京经验”:独特品质、核心内涵和实践取向5

三、“大民政”与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6

四、“大民政”与“民生北京”、“福利北京”9

五、“大民政”与“小康之后”的深思、期待和抱负11

第一章 “大民政”与迈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验”14

小引 世界社会保障和福利发展视野中的北京“大民政”14

一、社会转型与保障和福利:另一个视野中的“现代故事”15

(一)从济贫到保障:西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初期16

(二)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第一步18

(三)另一个进程:作为社会权利的保障和福利20

(四)福利国家的危机与历史的迂回22

二、西方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演变过程的内在悖理24

(一)效率还是公平:市场化经济始终的困扰25

(二)不平等的合理化:保障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结构26

(三)商品化—非商品化—再商品化:社会保障福利的演进28

(四)所享与所得:福利的普惠承诺和国家的有限能力29

(五)不等价的世界体系交换与社会福利的世界格局30

三、“大民政”三问:Why?What?How?33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大民政”33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民政”35

(三)我们怎样构建“大民政”37

第二章 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40

一、北京“大民政”初澜40

(一)北京“大民政”研究的双重意涵40

(二)回眸“大民政”理念的提出41

(三)2008年的北京记忆42

二、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43

(一)问道新途:“大民政”理念的确定43

(二)革新传统:从补缺救助走向普惠民生46

(三)民生主轴: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大民政”50

(四)制度建设:不断升级版的“大民政”52

(五)“大民政”的传播扩散:叩响“福利北京”的大门54

(六)北京“大民政”的最新动态58

三、走向成熟的“中国经验”:北京“大民政”的价值意涵63

(一)“大民政”的基本内涵63

(二)“大民政”的价值意涵68

四、民生唯重与科学发展:“大民政”的时代精神76

(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初级发展走向科学发展76

(二)民政理念的现代化:历史拐点上的中国社会78

(三)民政视野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权利的福利80

(四)民政方略的现代化:为民之政的一场变革81

五、讨论:发展、适度、从容——“大民政”的中国智慧和持久活力82

(一)积极和主动的发展83

(二)动态和可控的适度84

(三)自我调节的节律从容85

第三章 “大民政”与构建“国家—社会”新型关系87

一、“大民政”蕴含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88

(一)“大民政”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88

(二)“大民政”中的“个体与整体”关系90

(三)“大民政”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92

二、从“大民政”看“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94

(一)“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94

(二)中国传统福利保障体系中的“国家—社会”98

(三)“大民政”中的国家责任与社会力量103

三、“大民政”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三维108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方式及其困扰108

(二)“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应对“失灵”111

四、“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中国探索114

(一)“政府—企业—社会”的有效合作114

(二)“政府—企业—社会”:社会保障福利的三维复合体115

(三)“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116

(四)“大民政”表达的“北京经验”:民生经济,责任政府,互助社会119

五、讨论:“大民政”彰显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134

(一)现代民政:“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的产物135

(二)“政府—市场—社会”:避免越位与缺位136

(三)“大民政”的公平正义新意涵136

第四章 “大民政”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民政”的体制制度转变与技术创新138

一、从社会资源到民生资源:现代民政的立足点139

(一)社会资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关系的聚焦点139

(二)“大民政”的现实议题:社会资源的开发汲取与优化配置143

(三)“大民政”与社会资源向民生资源的转变147

二、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149

(一)“大民政”的结构协调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149

(二)“大民政”的制度完善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153

(三)“大民政”的机制联动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155

(四)“大民政”的功能互补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157

(五)小结160

三、“大民政”的民生服务技术创新161

(一)“大民政”的技术创新意义161

(二)“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实践162

(三)“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平台165

(四)“大民政”的技术创新与民生资源的社区化配置170

(五)民政技术创新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77

四、讨论:“大民政”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179

下篇 专题研究报告185

第五章 民生经济的到来:“大民政”视野下的经济和企业185

一、“大民政”经济与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185

(一)内需消费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185

(二)“大民政”经济发展与内需消费的扩大190

(三)“大民政”经济中的经济发展理念更新192

二、经济的社会考量:探索民生保障资源的创新之道195

(一)当前中国民生保障发展的资源困境195

(二)潜力挖掘与引导投入:“大民政”民生保障资源的来源创新197

(三)造血能力建设:“大民政”民生保障资源的再生机制与长效机制201

三、企业的福利贡献:自我再生产的普惠型社会保障205

(一)社会价值追求:“大民政”中的“大民政”经济企业206

(二)“大民政”经济企业的自我再生产能力208

(三)北京“大民政”经济企业的普惠型保障特征211

四、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中的“大民政”经济214

(一)“大民政”:“重心下移”与“大民政”经济建设214

(二)“大民政”经济发展的社会建设功能217

(三)“大民政”经济发展的社区建设功能218

五、讨论:普惠型社会保障期待的经济和企业220

(一)“大民政”迈出的中国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第一步220

(二)未来中国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大民政”经济与企业221

第六章 “大民政”与公共服务创新和更好社会治理223

一、“大民政”的诉求: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和新型社会管理模式223

(一)“大民政”理念与实践的时代背景223

(二)“大民政”理念:民政工作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破口227

(三)“大民政”的实践诉求: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和新型社会管理模式230

二、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大民政”惠民理念与政策实践238

(一)服务型社会的来临238

(二)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势在必行242

(三)“大民政”的公共服务惠民政策与实践246

三、新型社会管理:“大民政”与复合型的社会管理模式248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248

(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管理困境的根本途径249

(三)“大民政”的社会管理理念与体制创新251

四、“大民政”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职能的持续转变255

(一)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255

(二)“大民政”理念与政府职能转变256

(三)“大民政”的制度化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职能持续转变258

五、讨论:社会资本视角中的“大民政”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260

(一)“大民政”理念与实践在创造社会资本中的作用261

(二)“大民政”理念与实践的思考与未来263

第七章 “大民政”与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助的新探索267

一、民政服务社会化:“大民政”中的社会参与和社会组织267

(一)现代民政发展趋势:民政服务社会化、多元化、联动化268

(二)“大民政”:民政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模式268

(三)“大民政”背景下的社会参与与社会组织271

二、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273

(一)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276

(二)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的新探索278

三、“社会领域党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新型关系283

(一)“政府—市场—社会”:“社会领域党建”中的合作与互动284

(二)“社会领域党建”:分类分级的网络化管理格局285

(三)党建的合力:多种力量的交汇凝集287

四、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的整合289

(一)市场发育、权利生长与社会服务体系的调整289

(二)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的整合290

五、讨论:“大民政”与民政服务职能的持续转变296

(一)从价值理念到制度模式:“大民政”的完善与深化296

(二)服务职能转变与和谐社会构建:“大民政”的政治意蕴297

第八章 “大民政”与走向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301

一、“大民政”与走向新阶段的社会建设301

(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及其挑战301

(二)北京市“大民政”对新阶段社会建设的回应304

二、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在社区:“大民政”与社区建设305

(一)社会组织方式变革与资源配置社区化306

(二)北京市社区建设的历程307

(三)北京社区建设新命题:“大民政”理念下的社区建设309

三、“大民政”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构建社区“大管理”311

(一)从“统治”到“治理”:“大民政”要求社区管理理念转型311

(二)复合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社区治理结构313

(三)参与式治理:构建开放多元的社区自治体系321

(四)村庄社区化管理:社区管理体制的城乡一体化探索327

四、“大民政”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构建“大服务”的社区平台330

(一)通过社区服务改善社区民生:命题与挑战330

(二)北京特色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历程与思路332

(三)社区服务的理念创新:普惠化、多元化与均等化333

(四)社区服务的机制创新:标准化、专业化与品牌化337

(五)社区服务的内容创新:人性化与便利化340

(六)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与资源整合模式创新:“96156”个案分析342

五、讨论:关于“大民政”与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346

(一)构建新型“国家—社会”关系,统筹多元主体协调发展346

(二)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建设与社区建设格局,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350

(三)融合人文与科学精神,以信息化手段塑造品质生活350

第九章 “大民政”与城乡统筹:走向世界城市的必经之途353

一、“大民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353

(一)“大民政”与二元社会结构353

(二)“大民政”城乡融合观与新农村建设356

(三)“大民政”的生存权公平保障与新农村建设359

二、推进城乡并轨的社会救助体系361

(一)时空压缩、社会风险与传统社会救助体系361

(二)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并轨的基本理念364

(三)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并轨的北京实践366

(三)城乡并轨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变革方向369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371

(一)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正义性371

(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的北京实践374

(三)城乡统筹的特别关注:社会优抚的同城待遇380

四、讨论:普惠型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与世界城市建设381

第十章 底线与发展:“大民政”与走上拐点的民生保障386

一、普惠民生的初级考量:底线型社会保障388

(一)底线型社会保障的形成与发展388

(二)底线型社会保障的特点与问题390

(三)底线型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392

二、普惠民生的更高追求:发展型社会保障393

(一)发展型社会保障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393

(二)发展型社会保障的现状395

(三)发展型社会保障的未来走向396

三、构建可持续的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体系398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98

(二)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迫切需求400

(三)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与构成403

(四)“大民政”有效推进了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的构建408

四、“大民政”推动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的常规化410

(一)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安全问题410

(二)风险社会中的城市安全问题412

(三)防灾减灾的常规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414

五、讨论:“大民政”与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展416

(一)为什么说我国的民生保障已经走到了“拐点”417

(二)如何通过普惠型的民生保障实践为社会创造一个能动的未来418

(三)“大民政”的“双控”:社会福利碎片化与避免社会福利陷阱419

(四)普惠型民生保障呼唤“大民政”的顶层设计421

第十一章 北京市十六个区县局“大民政”推进案例423

一、“大民政”中的民生服务创新探索423

(一)东城区:利民服务创新中的市民中心423

(二)西城区:便捷服务创新中的社区服务平台425

二、“大民政”与新型社区建设探索426

(一)顺义区:社区建设中的“四大平台”426

(二)怀柔区:社区管理中的“五支队伍”428

(三)密云县:社区管理中的自治和服务性网络429

(四)大兴区:以自治为基础的村庄社区化建设431

(五)通州区:以社区服务推动的村庄社区化建设432

三、“大民政”中的社会力量与养老事业发展434

(一)海淀区:清华园街道的街居养老模式434

(二)房山区:吸纳社会力量推动的养老事业436

四、“大民政”中的新型社会救助437

(一)昌平区:慈善事业推动中的社会救助437

(二)石景山区:社会救助中的“济困工程”439

(三)延庆县:社会救助中的“爱心大篷车”和“爱心超市”440

(四)朝阳区:社会救助中的“温暖阳光行动”441

(五)丰台区:社会救助中的“大病应急周转金制度”443

五、“大民政”中的殡葬事业创新444

(一)门头沟区:打造惠民的殡葬服务体系444

(二)平谷区:墓地平迁整治中的规范化秩序446

后记4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