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检察法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事检察法理研究
  • 汤维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1231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检察-法理学-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事检察法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3

一、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代化改造3

(一)民事检察监督的模式论3

(二)国家干预型监督模式7

(三)法制统一型检察监督模式10

(四)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理论定位及局限性解析14

(五)目前我国民事检察监督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17

(六)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转轨21

二、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24

(一)民行检察监督制度所处的历史方位判断24

(二)民行检察监督制度所取得的成就25

(三)民行检察监督存在的不足27

(四)民行检察监督所面临的挑战29

(五)民行检察监督所面临的三大“转向”32

三、论中国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规律37

(一)监督理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37

(二)监督客体由实体型向程序型拓展40

(三)监督对象由审判型向诉权型延伸42

(四)监督方式由一元型向多元型裂变44

(五)监督时点由诉后型向诉中型转变47

(六)监督规模由个案型向类案型发展48

四、民行检察监督制度发展的新动向52

(一)监督范围的扩张化动向52

(二)监督关系的和谐化动向55

(三)监督模式的内在化动向56

(四)监督功能的复合化动向57

(五)监督环境的趋优化动向59

五、论民事诉讼中检察官的客观义务63

(一)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分层理论63

(二)检察官客观义务在民事诉讼中的内涵展开与特征描述67

(三)检察官客观义务的类型化考察71

(四)检察官在民事诉讼中担负客观义务的理论基础73

(五)检察官客观义务在民事诉讼中的表征和发展76

(六)确立民事诉讼中检察官客观义务应当处理好的几个理论问题79

第二部分 制度构建87

六、民行检察监督基本原则研究87

(一)确立民行检察监督基本原则的法律依据87

(二)确立民行检察监督基本原则应当考虑的因素89

(三)民行检察监督基本原则的分类90

(四)全面监督原则92

(五)依法监督原则96

七、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基本原则的新发展101

(一)审判监督与执行监督同时并存102

(二)兼指对民事诉讼的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103

(三)既指对人的监督,又指对事的监督104

(四)兼指对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的监督104

(五)接受检察监督的主体由单一变为多种105

八、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06

(一)比较法视野:公益诉讼及其借鉴价值106

(二)中国视角: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2

(三)制度构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及其完善114

九、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诉中监督研究120

(一)诉中监督的概念与特征120

(二)对诉中监督的质疑及其回应125

(三)诉中监督的理论依据129

(四)诉中监督的案件范围132

(五)诉中监督的参诉方式134

(六)检察院的诉中地位136

(七)诉中监督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构架141

十、论诉中监督的菱形结构145

(一)“等腰三角形”的程序法理探析145

(二)检察机关实施诉中监督的定位诉求148

(三)诉中监督的结构选择149

(四)菱形结构的优势确证152

十一、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模式变迁154

(一)我国的再审模式:政策形成型156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再审模式:私权保障型158

(三)英美法系国家的再审模式:程序救济型160

(四)从实体监督型到程序救济型:我国再审模式的转轨162

十二、评民事再审制度的修正案168

(一)再审理由的制度性变迁168

(二)再审制度的诉讼化改造171

十三、“管辖错误”作为再审事由不宜删除176

(一)“管辖错误”作为再审事由的制度价值176

(二)反对将管辖错误作为再审事由的几个论点及其辩难178

(三)管辖错误作为再审事由的具体运用181

十四、再审程序的启动权应由人民检察院统一行使185

(一)人民法院自己发动的再审程序是否合理185

(二)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存在难题186

(三)检察院统一受理申诉案件具体优势187

十五、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189

(一)民事抗诉制度的含义界定及其基本功能189

(二)现行民事抗诉制度所存在的缺陷或不足190

(三)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194

十六、论民事抗诉的制约机制201

(一)建立民事抗诉制约机制的理论基础202

(二)建立民事抗诉制约机制应当遵循的若干原则204

(三)民事抗诉制约机制的主要表现209

十七、检察和解:司法性质的特殊救济手段213

(一)检察和解的性质界说213

(二)检察和解与检察监督的辩证关联214

(三)检察和解的性质215

(四)检察和解的效力215

第三部分 立法完善219

十八、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与检察监督219

(一)检察监督与新型民事诉讼模式的构筑219

(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与司法逻辑221

(三)诉前监督与民事公诉224

(四)抗诉的范围与立法调整227

(五)几个有争论的问题231

十九、审判监督程序立法修改五题236

(一)关于检察监督问题236

(二)关于人民法院依职权再审的标准问题238

(三)关于再审审级问题239

(四)申请再审与申请抗诉的关系问题241

(五)关于再审次数问题244

二十、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定位246

(一)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宏观定位246

(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中观定位249

(三)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微观定位256

二十一、尊重规律: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制度的新发展267

(一)立法的进步与问题267

(二)《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监督规则(试行)》的亮点271

(三)全面深入地推进民事检察工作276

第四部分 监督保障293

二十二、“检察监督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293

(一)检察监督法与宪法及其相关法的关系293

(二)检察监督法与三大诉讼法的关系294

(三)检察监督法的内部关系295

二十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司法机制和创新297

(一)完善现有的人大司法监督机制297

(二)支持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更好地行使法律监督权299

(三)加强人大对人民监督员的领导和管理301

二十四、论人大监督司法的价值及其重点转向304

(一)人大监督司法的价值304

(二)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重点转变308

二十五、人大监督司法之困境及其消解315

(一)人大监督司法中存在的问题316

(二)改进人大监督司法的重点318

(三)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20

二十六、人民监督员的制度价值与制度边界325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概况325

(二)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制度价值330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与其他相关监督制度之间的异同辨析333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