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问题源流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问题源流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34461053.jpg)
- 劳思光著;刘国英,张灿辉合编 著
- 出版社: 中文大学出版社
- ISBN:978962201964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8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1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哲学问题源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哲学问题之解析1
一、前言1
二、哲学工作之分类2
三、整理哲学问题时所用之设准4
(一)价值根源之设准5
(二)自我境界之划分的设准8
(三)价值自觉之二型的设准11
(四)世界意义之设准12
四、附语15
第二章 哲学之三支及其特性17
一、「哲学问题」及「源流」之意义17
二、西方哲学总说20
(一)早期希腊哲学与重智精神之初现20
(二)认知心统摄道德心: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4
(三)重智精神在西方之演变27
三、中国哲学总说30
(一)孔孟与重德精神之奠基31
(二)庄子与纯情意我之完成33
(三)荀子与儒学之歧路34
(四)法家之纯否定哲学36
(五)汉儒之宇宙论中心哲学37
(六)佛教心性论之兴衰38
(七)宋代理学与陆王心学:儒学之复兴与成熟40
(八)重德精神的限制:认知心之萎缩43
四、印度哲学总说45
(一)印度哲学之宗教性特色45
(二)《吠陀》之离苦要求与舍离精神46
(三)《梵书》中通梵与超升思想48
(四)《奥义书》:梵我合一与主体观念49
(五)六派正统哲学:如何达成超升解脱?51
(a)数论52
(b)瑜伽派53
(c)胜论54
(d)正理派56
(e)业弥曼差56
(f)智弥曼差(吠檀多哲学)56
(六)佛教大小乘教义之基本精神59
(a)小乘教义59
(b)大乘教义61
第三章 实有与表象之分离——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65
一、希腊哲学之三阶段及其基源问题65
二、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67
(一)希腊初期的宇宙论67
(二)形上学之兴起68
(a)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68
(b)巴门尼德斯之「存有」或「太一」70
(三)经形上学改造的多元宇宙论71
(a)恩培道克勒:二力四根说72
(b)安那克沙哥拉:质的原子论73
(c)德谟克利特:量的原子论73
三、补充说明74
第四章 认知心与道德心——希腊哲学的第二阶段77
一、辩士与道德问题的提出77
(一)希腊思想的转向:78
「人自身」问题的提出78
(二)辩士的怀疑论态度78
二、苏格拉底对道德问题的解答80
(一)有关苏格拉底的材料问题81
(二)「道德即知识」82
(三)苏格拉底对「人之本性」的解释84
三、补充说明85
(一)关于「重智精神」一词86
(二)关于「道德即知识」一语87
第五章 第一原则与系统哲学——希腊哲学的第三阶段89
一、系统哲学及其基源问题89
二、柏拉图哲学的要旨90
(一)几点申明90
(二)柏拉图理论的历史根源91
(三)理念说92
(a)提出理念说的原因93
(b)理念为何是「实有」?97
(c)理念与事物的关系97
(d)补充说明99
(ⅰ)知识论的二元观点99
(ⅱ)理念的层级之分100
(ⅲ)柏拉图与康德的区别100
(e)总结100
(四)对理念说的批评101
(a)无穷后退的问题101
(b)价值论的解体103
三、亚里士多德系统的中心理论105
(一)几点说明106
(二)四因说107
(a)形式因108
(b)质料因109
(c)动力因110
(d)最后因112
(三)其他相关理论113
(a)潜存与实化114
(b)形式与质料的层级结构115
(c)实体观念117
(四)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说的批评118
(五)比较理念说系统与四因说系统120
(a)二系统相同之点120
(b)二系统相异之点120
(c)二系统之得失122
(六)补充说明:亚里士多德在方法论上的贡献123
第六章 希腊哲学之成就及启示125
一、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之模型125
二、希腊哲学的限制:主体性未透显127
(一)就本体论问题说127
(二)在价值问题上讲129
(a)规范性的统一观念之要求129
(b)主体性之认定的必要性130
(c)单讲存有不能处理价值问题132
(三)从知识问题方面看134
三、总结135
第七章 希罗时代的道德哲学139
一、总说139
(一)希罗时代的基源问题140
(二)沉滞期的文化精神140
二、斯多噶学派的苦行论141
(一)代表人物141
(二)理论先驱:犬儒学派142
(三)斯多噶学派理论简述144
(a)价值问题非事实问题144
(b)价值之源归于心灵:「理」的观念144
(c)「无欲」为成德之络标145
(d)非形躯义的「极乐」146
(e)善恶与行为之后果无关147
(四)后期斯多噶学脉的利他主义149
(五)批评151
(a)进德工夫之实践体悟问题151
(b)圣者的情意活动问题152
三、伊壁鸠鲁学派的唯乐论153
(一)原始唯乐论:求当前的具体形躯欲望之满足153
(二)伊壁鸠鲁的唯乐论155
(a)心灵宁静之乐155
(b)「自私」之观念156
(c)较成熟的唯乐论:对原始唯乐论的批评156
(d)对社群之态度:功利主义的国家论157
(e)唯物论与无神论立场158
四、合观唯乐论与苦行论158
第八章 中古哲学总说163
一、中古哲学之特色:希腊重智精神与希伯来重信精神之相抗163
二、中古哲学之各阶段165
(一)奥古斯丁的哲学:重信166
(二)圣多玛斯之学说:重智167
三、中古哲学之文化意义:价值自觉寄身于宗教精神167
编者跋169
中外人名及书名对照表171
中外辞汇对照表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