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汤贞敏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5689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篇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寻求6
第一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6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本体论:“天”与“人”6
一、“天”在传统教育哲学中的地位6
二、传统教育哲学中“人”的意义7
三、天人关系的教育哲学视角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价值论:“道”与“器”12
一、不同学派中“道”的不同含义12
二、器物思想在不同时代涌现14
三、重“道”轻“器”是传统教育的软肋16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识论:“知”与“行”17
一、“知”在传统教育哲学中的特定内涵17
二、“行”是一种实践哲学17
三、“知”“行”合一认识论18
第四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方法论:“教”与“学”21
一、教以治国理政21
二、学会伦常道德22
三、教与学的关系2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思想源流24
第一节 百家争鸣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奠基25
一、私学的兴起与儒家学派的创立25
二、百家争鸣和儒家传统教育哲学初步形成26
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特征27
第二节 秦汉文教政策形成的哲学溯源28
一、秦朝“焚书坑儒”对儒学的破坏28
二、汉代文教政策的哲学渊源29
三、汉初儒家代表人物的教育哲学特征30
四、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教育哲学的走向3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和教育哲学杂存40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衰落与传统教育哲学的迷失40
二、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多样化哲学考察41
第四节 隋唐儒佛道并重和宋朝的三教合一43
一、隋唐儒佛道并重的文教政策43
二、宋朝的三教合一45
第五节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及其教育哲学争鸣46
一、明清教育的主要特征46
二、明清对儒学的批判与教育哲学争鸣48
第三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启示5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本体论的现代启示50
一、哲学与教育哲学的本体论50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哲学本体论51
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本体论的现代启示5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识论的现代启示56
一、教育哲学认识论与中国古代知行观56
二、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认识论遗产及其辩证法58
三、知行观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59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方法论的现代启示62
一、师德观与教育观的统一及其现代启示63
二、学生观与教学观的统一及其现代启示65
三、教与学的统一及其现代启示67
四、学与思的统一及其现代启示69
第二篇 近现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究与启示78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78
第一节 教育哲学思维的转变78
一、传统教育哲学的式微79
二、现代教育哲学的引进80
三、现代教育哲学的本土化82
第二节 教育目的论84
一、经世之才84
二、“新民”88
三、“新青年”91
第三节 教育地位论95
一、传统教育工具论95
二、教育独立论96
三、教育救国论98
第四节 教育教学论100
一、教育文化的冲突与碰撞100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102
第五章 近现代中国教育问题哲学之思的启示108
第一节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110
一、社会需要构成教育目的的历史框架110
二、人本身构成教育目的的永恒框架111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及对教育哲学的影响11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初启113
二、复古主义教育思潮的破灭和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秩序确定114
三、新文化运动对“个人价值”的倡导和1922年学制的实施116
四、国民党政权“以党治国”政治目标的推行和教育潮流的背离118
第三节 文化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变革120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价值观121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选择的价值分析122
第三篇 有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哲学启示134
第六章 美国、英国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34
第一节 美国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34
一、美国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35
二、美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37
第二节 英国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42
一、英国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42
二、英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46
第七章 德国、俄罗斯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51
第一节 德国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51
一、德国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51
二、德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54
第二节 俄罗斯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61
一、俄罗斯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61
二、俄罗斯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63
第八章 日本、韩国、以色列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72
第一节 日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72
一、日本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73
二、日本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77
第二节 韩国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81
一、韩国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82
二、韩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84
第三节 以色列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发展191
一、以色列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191
二、以色列教育改革发展历程194
第九章 有关国家教育哲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启示199
第一节 有关国家教育哲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比较199
一、有关国家教育哲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共性199
二、有关国家教育哲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差异204
第二节 有关国家教育哲学与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对中国的启示209
一、有关国家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启示210
二、有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对中国的启示213
第四篇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及其哲学追问228
第十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纵览22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教育状况229
一、新中国初期的大众教育模式229
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的苏联精英教育模式229
三、面向工农大众以普及为主的革命化、大众化、劳动化的教育价值230
四、“文化大革命”教育乱象231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哲学分析232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及原因分析232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发展体现的价值取向23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243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77—1980年):拨乱反正,恢复秩序243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81—1985年):更新教学计划,适应形势发展245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86—2000年):实施义务教育,首发课程计划247
四、第四次课程改革(2001年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248
第四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52
一、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253
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需要综合改革254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群策群力260
四、一辨三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哲思与期待267
第十一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政策分析270
第一节 坚实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并优化支出结构271
一、教育投入的价值判断271
二、教育投入的公平性与整体性274
三、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以扩大投入效益275
第二节 确立科学评价体系——引领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提升282
一、认清教育评价的历史与现状282
二、把握教育评价的功能与作用284
三、分清教育评价的类型286
四、认识影响教育评价的因素287
五、建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及指标体系288
六、坚持以科学评价引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291
第三节 抓住关键性因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93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内涵解析293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294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路径分析298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条件保障307
第四节 实行分类发展——建设科学稳定的高等教育体系310
一、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哲学依据310
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实然状态311
三、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应然选择313
第五节 推进管办评分离——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315
一、明确教育管办评三者之间的关系315
二、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国外经验与借鉴316
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政策探索历程318
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路径选择319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塑与超越325
第一节 回归本质初心——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基326
一、学而为人与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328
二、哲学式的怀疑与回归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育330
三、新实用主义下的启蒙与回归创新教育333
四、通透性、创新和发展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36
第二节 把握战略取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支撑340
一、树立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教育价值观340
二、坚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342
三、以正确战略导向化解教育功利化倾向348
第三节 推进优质均衡——引领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提升教育内涵水平353
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解析354
二、教育非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审视355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观356
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360
五、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365
第四节 探索转型创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变革368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变革369
二、共同体视角下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370
三、建立健全学习共同体是学校组织文化变革的利器374
四、推进高校组织文化变革中的学术人才“去行政化”378
第五节 融入世界潮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383
一、教育国际化内涵及价值383
二、教育国际化的效用限度及其超越385
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及特点389
四、中国教育国际化展望392
后记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