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博学·政治学系列 中国政治思想史 古代部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博学·政治学系列 中国政治思想史 古代部分](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4553842.jpg)
- 张星久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3138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博学·政治学系列 中国政治思想史 古代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什么1
(一)什么是“政治思想”1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4
二、知识与智慧:学习政治思想史的目的与意义5
三、“神入”与“超然”:研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方法6
(一)“神入”——移情式理解7
(二)外部审视与“概念化”处理9
四、本书的内容与特色12
第一讲 萌芽与发端——商朝与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14
一、新兴大国的治理问题与政治思想特点15
二、天道与人道:政治的起源与目标17
(一)商朝的天道观17
(二)尚德爱民:西周天道观的变化19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施政理念22
(一)“明德慎罚”思想22
(二)“贵贵”“亲亲”之道与“大一统”国家思想24
(三)《洪范》中的政治观念25
总结与讨论28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30
第二讲 争鸣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上)31
一、社会变革与思想动向32
(一)秩序与文明问题32
(二)社会条件35
(三)一般思想动向与政治知识水平36
二、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44
(一)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45
(二)“仁”为政治的最高目标与原则50
(三)“克己复礼”:行仁的外在条件54
(四)“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过程观60
(五)“以道事君”式的“公忠”伦理63
三、儒家的政治思想——孟子64
(一)孟子的生平简介64
(二)性善论:仁政的哲学基础66
(三)仁政与王道69
(四)君臣、“道”“势”之间74
四、儒家的政治思想——荀子75
(一)荀子思想的特点75
(二)荀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方法77
(三)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学说81
总结与讨论87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89
第三讲 争鸣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下)90
一、墨子的政治思想90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基本理论91
(二)尚同与敬天:兼爱的条件与保证94
二、道家的政治思想97
(一)道家的特点与代表人物97
(二)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99
(三)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104
三、法家的政治思想108
(一)法家的特点与代表人物108
(二)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方法与视角109
(三)法家思想中的“人”与“政治”111
(四)绝对君主专制思想116
(五)“以法为本”的政治过程论120
(六)耕战为本的基本国策124
总结与讨论125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29
第四讲 “独尊”儒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131
一、从“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132
(一)秦帝国的覆灭与法家思想的流变133
(二)汉初的“黄老之治”135
(三)《吕氏春秋》《淮南子》与秦汉思想的过渡136
(四)“独尊”儒家的过程与背景144
二、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政治学说149
(一)董仲舒面临的主要问题149
(二)人类社会与政治秩序的起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152
(三)法天行道、以仁为本的最高政治原则156
(四)君主的职责与“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观159
(五)“受命”说与“谴告”说161
(六)董仲舒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163
三、董仲舒以后的汉代政治思想165
(一)思想脉络与特点165
(二)“天人感应”思想的演变与汉代政治斗争166
(三)桓谭的政治思想171
(四)王充的政治思想173
(五)东汉后期政论家的思想179
(六)东汉党锢之祸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188
总结与讨论190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94
第五讲 “名教”“自然”之争与儒家文化的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195
一、玄学的兴起与儒家思想的危机196
(一)玄学产生的原因196
(二)佛教的传入与流行199
二、魏晋时期的主要政治思潮202
(一)玄学温和派的“无为而治”思想202
(二)阮籍、鲍敬言等激进反体制的“无君”论206
(三)葛洪对君主制的辩护212
(四)批评郡县制、维护分封制的主张214
(五)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夷夏之辨”219
三、儒家文化传统的延续222
(一)恢复儒家“名教”的努力222
(二)儒家的“体制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24
总结与讨论225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31
第六讲 政治行动中的儒家——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思想232
一、隋唐政治思想概观233
(一)政治思想演变的脉络与特点233
(二)儒学的复兴238
二、王通与隋唐政治思想的转型240
(一)回归“周孔之道”与“三代之法”241
(二)“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的贵民思想243
(三)“无为而治”的时代内涵244
(四)突破“华”“夷”之别的新正统观246
三、中唐以后的政治思想动向247
(一)安史之乱后“尊王攘夷”意识的产生247
(二)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249
(三)柳宗元的国家起源观与郡县制度论255
(四)唐末五代反体制思想的再度兴起262
总结与讨论267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69
第七讲 事功与义理之间——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270
一、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演变大势271
(一)政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271
(二)思想演变大势276
二、北宋的事功思想及其争论279
(一)李觏的政治思想279
(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284
(三)司马光等反变法派的政治思想291
三、南宋理学家的政治思想——以朱熹为代表296
(一)朱熹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297
(二)朱熹的政治思想300
四、南宋事功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陈亮、叶适为代表308
(一)陈亮的事功思想及其历史地位309
(二)叶适的制度主义事功思想315
五、金元之际政治思想的动向322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学官学化322
(二)理学的自我调适与元代的“用夏变夷”思想325
总结与讨论328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331
第八讲 反思与突破——明清时期的社会批判思想332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情势与思想变化333
(一)明清政治思想发生的背景与条件333
(二)明清政治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与特点336
二、明代方孝孺、王阳明、李贽的政治思想342
(一)方孝孺的“君职”说与正统论342
(二)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348
(三)李贽的“异端”思想355
三、反专制思想的新高潮:清代前期的政治思想368
(一)黄宗羲368
(二)顾炎武378
(三)王夫之383
总结与讨论390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393
后记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