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教程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学教程新编
  • 胡俊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254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教程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导言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1

一、社会学的背景与由来2

二、社会学基本问题与社会学想象力4

三、确定社会学对象的基本途径7

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8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其功能11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1

二、社会学的功能13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9

一、社会学的学科特征19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1

第二章 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27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27

一、创立与奠基时期27

二、成熟与分化时期30

三、多元化发展时期33

四、新的理论综合时期39

第二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44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44

二、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与建设46

三、中国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47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51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与基本程序51

一、社会学研究的含义及特点51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52

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53

第二节 方法论与研究方式55

一、社会学方法论56

二、研究方式58

第三节 操作技术64

一、问卷技术65

二、访谈技术66

三、观察技术68

四、抽样技术70

五、测量技术72

第四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74

一、方法论背景74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含义75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76

第四章 社会78

第一节 社会概述78

一、社会的含义78

二、社会的特征与功能80

三、社会的类型83

第二节 社会结构85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特征85

二、社会结构的组成87

三、社会结构的表现形态89

第三节 社会关系91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91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92

第四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95

一、自然环境96

二、人口100

三、文化108

第五章 文化110

第一节 文化概述110

一、文化的含义110

二、文化的特征111

三、文化与文明115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116

一、文化的构成要素116

二、文化的层次118

三、文化的类型120

四、文化的功能123

第三节 网络文化124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125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126

三、网络文化的主要构成127

四、网络文化的功能133

第六章 社会化136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136

一、社会化的含义136

二、社会化的特征138

三、社会化的动力因素140

四、社会化的意义142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及内容144

一、社会化的条件144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45

三、社会化的主要理论147

第三节 社会化过程151

一、基本社会化151

二、继续社会化153

三、再社会化155

四、过度社会化156

第四节 社会化与个性化157

一、个性化的含义158

二、个性化的特征及发展158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161

第五节 网络文化与社会化162

一、网络文化:一种新型的社会化方式162

二、网络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163

第七章 社会互动168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168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168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170

三、社会互动的形式172

四、社会互动的意义174

第二节 社会互动理论176

一、符号互动论176

二、表演互动论177

三、约定互动论179

四、社会交换轮180

第三节 社会网络181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182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183

三、社会网络的功能184

第四节 集体行为184

一、集体行为的含义185

二、集体行为的条件与过程185

三、集体行为的形式186

第八章 社会群体192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192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192

二、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193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194

四、社会群体产生的原因197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198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198

二、社会群体的功能200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201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202

二、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202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203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205

第九章 家庭210

第一节 家庭概述210

一、家庭的概念210

二、家庭研究的视角211

三、家庭的结构214

四、家庭的功能215

五、家庭关系218

第二节 婚姻222

一、婚姻的意义222

二、择偶223

三、婚姻的缔结226

四、离婚227

第三节 家庭的未来与走向229

一、家庭变迁230

二、家庭的未来发展232

第十章 社会组织236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236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237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征238

三、第三部门的形成与作用241

第二节 社会组织目标248

一、社会组织目标的含义及体系248

二、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251

三、影响社会组织目标的因素252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253

一、社会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征254

二、社会组织中的职务、权力和地位254

三、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255

四、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258

第四节 社会组织管理260

一、社会组织管理的含义261

二、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263

三、社会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265

第十一章 社区270

第一节 社区概述270

一、社区的概念270

二、社区的功能273

三、社区的分类275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277

一、农村社区277

二、城市社区280

第三节 社区变迁和社区发展283

一、社区变迁283

二、社区发展287

第十二章 城市化293

第一节 城市化概述293

一、城市化的内涵293

二、城市化的动力296

三、城市化的特点298

四、城市化的速度299

第二节 城市化的进程与规律301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及特点301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303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305

四、城市化的一般规律306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308

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308

二、中国城市化的建设方针312

三、中国的城市化道路314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318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318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318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320

三、阶级与阶层321

四、社会分层的结构322

五、社会分层的影响323

第二节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324

一、传统社会分层理论324

二、当代社会分层理论326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332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概述332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框架335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特征及演变趋势338

第四节 社会流动340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341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341

三、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342

四、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344

第十四章 社会制度347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347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347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350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351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及功能354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354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357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制度361

一、经济制度与社会转型361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363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366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370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370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370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372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373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374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374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375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378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与分类378

二、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380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383

第四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384

一、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384

二、转型时期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387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391

第一节 社会变迁391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内容391

二、社会变迁的根源与类型394

三、社会变迁理论396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398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内容399

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403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403

第三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405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406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407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走向及战略部署408

第四节 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409

一、全球化的含义409

二、全球化的特征409

三、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411

第十七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15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415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415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417

三、社会保障体系419

四、社会保障的模式420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421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关系422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424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28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430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功能430

二、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433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436

四、社会工作的现在与未来438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方法438

一、个案工作方法438

二、小组工作方法441

三、社区工作方法443

第十八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447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44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与要素447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449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450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阐释451

一、国外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451

二、我国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452

第三节 社会政策概述453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454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455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456

四、社会政策的类型457

第四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457

一、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458

二、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459

三、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完善464

后记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