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病学前沿 基础与临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敏生,刘世明,罗健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3594834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76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804页
- 主题词:心脏血管疾病-诊疗-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血管病学前沿 基础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1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遗传学2
第二节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4
第三节 心脏重构的分子机制5
第四节 心脏疾病的细胞治疗7
第五节 心血管循证医学8
一、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8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9
三、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9
四、罗格列酮的安全性10
第六节 新药与新型支架的研究11
一、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11
二、肾素抑制剂12
三、抗血小板新药12
四、血管紧张素Ⅱ疫苗13
五、新型支架13
第七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4
一、心血管病预防策略14
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干预14
第二章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7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18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19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19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21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2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24
一、经典的信号传导通路24
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26
三、细胞生长与凋亡27
四、细胞外基质28
五、氧化应激29
第三章 高血压发病机制31
第一节 动脉血压32
第二节 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33
第三节 动脉血压调节33
一、神经调节34
二、体液调节36
第四节 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39
第五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40
第六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高血压42
第七节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43
第八节 高血压时血管内皮与血管内皮释放因子的变化44
一、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变化44
二、一氧化氮与高血压45
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45
第九节 高血压时血管平滑肌的变化46
一、血管重塑46
二、血管平滑肌离子通道活动异常47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51
第一节 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52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53
一、血脂异常53
二、高血压55
三、吸烟55
四、糖尿病55
五、其他因素56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56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炎性、纤维增生性反应56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57
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58
四、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58
五、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58
第五章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61
第一节 概述62
一、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62
二、心肌需氧与冠脉供氧之间失平衡63
三、冠状动脉疾病对冠脉循环的影响64
第二节 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66
一、心绞痛的病因66
二、心绞痛的基本类型68
三、心绞痛的发病机制69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69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阻塞70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70
三、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的作用70
四、冠脉痉挛71
五、炎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71
六、冠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71
第四节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72
一、冠脉循环的机械性损害72
二、冠状动脉炎症性疾病73
三、感染74
四、内膜增生或纤维化74
五、吸毒74
第六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76
第一节 概述77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77
二、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77
三、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78
四、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80
第二节 糖尿病与高血压83
一、流行病学调查83
二、发病机制84
三、药物治疗87
第三节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91
一、流行病学研究91
二、发病机制92
三、药物治疗100
第四节 糖尿病与心力衰竭103
一、流行病学103
二、发病机制104
三、药物治疗107
四、总结112
第七章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119
第一节 概述120
一、肥胖症及其诊断方法121
二、肥胖的分类124
三、肥胖及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25
四、肥胖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128
五、肥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47
六、肥胖的治疗149
第二节 肥胖与高血压153
一、肥胖与高血压的相互关系153
二、肥胖并发高血压的机制154
三、肥胖并发高血压的治疗156
第三节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158
一、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158
二、肥胖与冠心病161
第四节 肥胖与心力衰竭164
一、肥胖与心力衰竭的关系164
二、肥胖并发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166
三、肥胖致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66
四、肥胖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167
第八章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176
第一节 炎症与细胞因子概述177
一、炎症177
二、细胞因子177
第二节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179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179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180
三、展望187
第三节 炎症与心力衰竭187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187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定义188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88
四、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188
第四节 炎症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95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195
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195
三、再灌注心肌损伤196
第九章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血管疾病206
第一节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研究207
一、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特性207
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受体208
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信号转导通路208
四、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其他信号转导通路209
五、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效应211
第二节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血管疾病212
一、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肌重构212
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重构217
第十章 神经肽Y与心血管疾病223
第一节 神经肽Y的分子结构224
第二节 神经肽Y在体内的分布、释放及受体224
一、神经肽Y在体内的分布224
二、神经肽Y的释放225
三、神经肽Y的受体225
第三节 神经肽Y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226
一、缩血管作用226
二、协同缩血管物质作用226
三、减轻舒血管物质作用227
四、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227
五、神经肽Y与心肌细胞肥大227
六、神经肽Y对心脏的作用229
第四节 神经肽Y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230
一、神经肽Y与高血压病230
二、神经肽Y与冠心病231
三、神经肽Y与心力衰竭232
四、神经肽Y与心律失常232
五、神经肽Y与代谢综合征233
第五节 神经肽Y拮抗药物的研究234
第十一章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240
第一节 肽能神经对脑循环的调节241
一、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神经241
二、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242
三、神经肽Y能神经242
第二节 一氧化氮与脑循环调节242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学作用242
二、一氧化氮对脑血流的调节作用243
三、一氧化氮能神经对脑循环的调节作用243
第三节 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变化244
一、兴奋性氨基酸与脑缺血244
二、一氧化氮与脑缺血245
三、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246
四、白三烯与脑缺血247
五、氧自由基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7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248
一、氧合血红蛋白、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物248
二、花生四烯酸类249
三、内皮素249
四、DAG/PKC/IF-钙调素结合蛋白系统249
五、胺能神经和肽能神经250
第十二章 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252
第一节 螺旋CT及血管成像简介253
第二节 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254
一、心电门控技术254
二、体位、造影剂、扫描参数254
三、延迟扫描方法255
第三节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方法256
一、多平面重建256
二、最大强度投影256
三、遮盖表面显示256
四、容积再现技术257
五、CT仿真内窥镜技术257
六、钙化积分分析软件257
第四节 正常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表现258
第五节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260
一、冠心病诊断与评价260
二、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诊断与评价262
三、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诊断与评价263
四、钙化积分临床应用264
五、CT仿真内镜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66
第六节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优点、不足和发展方向268
第十三章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271
第一节 内皮功能272
第二节 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273
一、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因素增多或加强273
二、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内皮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274
第三节 内皮功能的检测274
一、内皮依赖的血管舒缩功能检测274
二、循环中内皮功能标记物检测277
三、与内皮功能相关的大动脉弹性检测278
四、基因分析279
第四节 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280
一、评价病情及预后280
二、判定干预疗效281
三、指导治疗及改变预防观念281
第十四章 心力衰竭283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284
一、心血管的解剖和生理学284
二、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类284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85
四、临床表现286
五、实验室检查28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290
七、治疗292
八、预后评估302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303
一、急性心力衰竭的分类303
二、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303
三、临床表现304
四、实验室检查30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306
六、治疗308
第十五章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314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诊断315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315
二、不规则节律319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320
一、电生理作用分类321
二、西西里岛分类322
第三节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323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23
二、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325
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阻滞325
四、房性早搏325
五、心房扑动326
六、心房颤动326
七、预激综合征329
第四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330
一、室性早搏330
二、室性心动过速330
三、恶性心律失常331
第五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333
第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334
一、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334
二、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335
三、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337
四、Ⅱ类抗心律失常药338
五、Ⅲ类抗心律失常药338
第十六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344
第一节 经导管消融治疗345
一、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345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348
三、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351
四、心房扑动的消融治疗352
五、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353
六、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早搏的消融治疗355
第二节 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357
第三节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357
一、植入技术357
二、植入适应证358
三、总结362
第四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362
一、植入路径的选择362
二、起搏部位的选择363
三、电极导线固定方式363
四、频率适应性起搏的优缺点363
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364
六、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防治366
第五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368
第十七章 心脏性猝死371
第一节 流行病学372
第二节 病理生理和机制372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373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374
第三节 病因375
一、结构性心脏病375
二、原发性电学异常377
第四节 临床表现380
第五节 心脏性猝死的治疗381
一、识别心脏骤停382
二、基本生命支持382
三、高级生命支持383
四、复苏后处理385
第六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387
一、一级预防387
二、二级预防390
第十八章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392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和命名393
一、节段解剖和连接命名393
二、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分类393
第二节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394
一、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394
二、右向左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395
第三节 常见成人先天性心脏病395
一、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395
二、室间隔缺损398
三、肺动脉瓣狭窄401
四、法洛四联征404
第十九章 原发性高血压410
第一节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411
一、高血压的定义411
二、高血压的分类411
三、总体心血管危险412
第二节 高血压治疗的指导方针414
一、治疗目标414
二、分层治疗的原则414
三、治疗前的检查415
第三节 高血压的处理415
一、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416
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416
三、全面控制血压419
第四节 高血压综合治疗管理420
第五节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420
一、高血压降压治疗原则420
二、高血压治疗的注意事项421
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治疗421
四、不同人群高血压的治疗424
五、不同类型高血压的治疗428
第六节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430
一、继发性高血压诊断的意义430
二、继发性高血压诊断的思路431
三、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431
四、肾脏疾病与高血压432
五、大动脉炎和肾血管性高血压434
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与高血压436
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437
第二十章 稳定型心绞痛439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440
第二节 病理生理442
一、心绞痛暂时性缺血对心肌收缩的影响442
二、心绞痛暂时性缺血对心电生理的影响442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443
一、症状443
二、体征444
三、实验室检查445
第四节 鉴别诊断451
第五节 危险分层452
一、病史和体征危险度分层452
二、无创性检查危险分层452
三、有创性检查危险分层454
第六节 治疗455
一、一般治疗455
二、药物治疗457
三、非药物治疗463
第二十一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68
第一节 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469
一、心脏动脉系统469
二、心脏静脉系统470
第二节 心肌梗死的定义470
第三节 病理解剖471
第四节 病理生理472
第五节 临床表现473
一、诱发因素473
二、前驱症状474
三、症状474
四、体格检查475
五、实验室检查475
六、诊断478
七、鉴别诊断480
八、危险分级480
第六节 治疗481
一、院前急救482
二、院前溶栓治疗482
三、急诊的处理482
四、一般治疗484
五、住院期间治疗485
第二十二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4
第一节 发病机制495
一、易损班块破裂495
二、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495
三、血管收缩、血管痉挛496
四、炎症参与496
五、心肌缺血或坏死497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与检查497
一、症状和体征497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498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500
四、危险分层500
第三节 治疗501
一、一般治疗501
二、药物治疗501
三、冠状动脉血供重建术505
第四节 评估、随访和危险分层507
一、初步评估和治疗507
二、早期危险分层507
三、出院和出院后随访507
第二十三章 心脏瓣膜病509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511
一、病因及解剖511
二、病理解剖和类型512
三、病理生理513
四、临床表现51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519
六、并发症519
七、治疗520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522
一、病因522
二、病理解剖和类型523
三、病理生理524
四、临床表现525
五、诊断、鉴别诊断与并发症527
六、治疗527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530
一、病因与病理530
二、病理生理530
三、临床表现531
四、影像学检查532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533
六、并发症534
七、治疗534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35
一、病因535
二、病理生理537
三、临床表现538
四、诊断、鉴别诊断与并发症541
五、治疗541
第五节 三尖瓣狭窄542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542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543
三、治疗543
第六节 三尖瓣关闭不全544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544
二、临床表现544
三、治疗545
第七节 肺动脉瓣狭窄545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545
二、临床表现546
三、诊断及治疗546
第八节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546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546
二、临床表现546
三、治疗547
第九节 联合瓣膜病547
一、病因547
二、病理生理548
三、常见联合瓣膜病548
四、临床表现549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549
六、治疗549
第十节 重症心脏瓣膜病550
第十一节 高危心脏瓣膜病550
第十二节 瓣膜病与妊娠551
一、常见瓣膜病变对妊娠的影响551
二、相关防治建议551
第二十四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557
第一节 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558
第二节 病因559
第三节 发病机制562
一、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562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563
三、免疫的作用563
第四节 病理564
第五节 临床表现565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567
第七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569
第八节 治疗571
一、治疗原则571
二、抗生素疗法572
三、手术治疗578
四、特殊情况下的治疗580
五、并发症的处理583
六、其他治疗585
第九节 预防与预后585
第二十五章 心肌病589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590
一、病因和分类591
二、发病机制591
三、临床表现592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593
五、诊断593
六、治疗594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597
一、自然病程598
二、临床表现599
三、诊断599
四、治疗600
五、几个特殊问题603
第三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604
一、病程604
二、病因及病理改变605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605
四、危险度分层607
五、治疗607
第四节 Tako-Tsubo心肌病608
一、流行病学608
二、发病学609
三、临床表现610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610
五、诊断612
六、治疗612
七、预后613
第五节 围产期心肌病613
一、流行病学61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613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614
四、治疗614
五、预后615
第二十六章 心肌炎619
第一节 心肌炎的定义与预后620
一、流行病学620
二、预后620
第二节 病因学和发病学621
第三节 诊断评价622
第四节 对心肌炎治疗的研究624
一、药物治疗624
二、非药物疗法626
第二十七章 心包疾病630
第一节 心包的结构功能与病因学分类631
第二节 急性心包炎631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632
二、临床表现632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6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634
五、治疗与预后634
第三节 缩窄性心包炎635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635
二、临床表现636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63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637
五、治疗与预后637
第四节 特殊病因类型的心包炎638
一、病毒性心包炎638
二、细菌性(化脓性)心包炎639
三、结核性心包炎639
四、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包炎640
五、全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心包炎641
六、心脏损伤后综合征642
七、心肌梗死后心包炎643
八、外伤性心包积液与主动脉夹层伴心包出血643
九、肿瘤性心包炎644
第五节 少见的心包疾病645
一、霉菌性心包炎645
二、放射性心包炎645
三、乳糜心包645
四、甲状腺疾病合并心包积液646
第二十八章 主动脉夹层647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648
第二节 分期与分类649
第三节 临床表现650
第四节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651
一、实验室检查651
二、辅助检查652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653
一、诊断步骤653
二、鉴别诊断655
第六节 治疗655
一、药物治疗656
二、手术治疗657
三、介入治疗657
四、长期治疗与随访659
五、预后659
第二十九章 肺动脉高压661
第一节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662
一、遗传基质663
二、分子和细胞机制663
第二节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665
一、肺动脉病666
二、闭塞性肺静脉病666
三、肺微血管病666
第三节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667
一、肺动脉高压667
二、左心疾病有关的肺动脉高压669
三、与肺病或低氧血症有关的肺动脉高压669
四、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669
第四节 临床表现670
一、症状670
二、体格检查671
第五节 辅助检查672
一、血液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672
二、影像学检查673
三、肺功能和血气分析674
四、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674
五、急性血管扩张剂试验675
六、其他检查675
七、运动耐量676
第六节 诊断676
一、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及早期诊断677
二、肺动脉高压的证实、分类与评估678
第七节 治疗678
一、一般治疗678
二、传统药物治疗679
三、靶向治疗680
四、房间隔造口术686
五、外科治疗687
第八节 一些常见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原则687
一、特发性、家族性及减肥药引起的肺动脉高压687
二、胶原血管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688
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689
四、成人艾森曼格综合征689
五、肺动脉高压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689
第九节 预后690
第三十章 急性肺栓塞693
第一节 流行病学694
一、发病情况694
二、死亡情况695
第二节 危险因素和危险度分层695
第三节 发病机制698
第四节 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699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700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701
第五节 临床表现与检查703
一、症状703
二、体征704
三、实验室检查705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710
一、临床症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可能性710
二、一般诊断标准711
三、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程序711
四、临床分型712
五、寻找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713
六、鉴别诊断713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714
一、一般处理715
二、呼吸及循环支持715
三、溶栓治疗716
四、抗凝治疗718
五、介入治疗722
六、外科手术血栓清除术722
七、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取栓术722
八、静脉滤器723
九、预防723
第三十一章 血脂及血脂紊乱726
第一节 脂蛋白转运系统727
一、血脂生物化学727
二、脂蛋白、载脂蛋白、受体和加工酶728
三、脂蛋白代谢与转运732
第二节 血脂紊乱的分类734
一、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类734
二、原发性与继发性血脂异常735
三、基因分类735
第三节 原发性脂蛋白代谢紊乱736
一、含载脂蛋白的脂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的低胆固醇血症736
二、含载脂蛋白B脂蛋白原发性降解紊乱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737
三、原因不明的含载脂蛋白脂蛋白原发性代谢紊乱740
四、遗传性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742
五、原发性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743
第四节 继发性高脂血症743
一、激素性因素744
二、代谢性因素744
三、肾脏疾病745
四、肝脏疾病745
五、生活方式与药物745
第五节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746
一、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746
二、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747
第六节 血脂紊乱的诊断748
一、病史748
二、体征748
三、实验室检查748
第七节 血脂紊乱的治疗749
一、治疗原则749
二、危险性评估749
三、治疗目标750
四、非药物治疗751
五、药物治疗752
六、其他治疗757
第三十二章 代谢综合征760
第一节 流行情况与诊断标准761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763
第三节 争论764
第四节 治疗766
附:汉英名词对照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