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贫困县类型划分与脱贫对策 以山西省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江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ISBN:780119968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土高原贫困县类型划分与脱贫对策 以山西省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国内外贫困理论的视角1
一、贫困功能论1
第一章 国内外关于贫困研究的综述1
二、贫困结构论2
三、贫困的家庭代际延续3
四、“土地报酬递减”理论5
第二节 贫困的概念与定义6
一、绝对贫困的概念6
二、相对贫困的概念7
五、我国的贫困概念8
三、狭义贫困的概念8
四、广义贫困的概念8
第三节 国外测定贫困的方法9
一、衡量经济状况10
二、确定贫困的标准10
三、测定贫困程度的方法12
第四节 国内测定贫困的标准12
一、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的测定13
二、有关学者提出的测定结论13
第一节 国内贫困地区类型划分现状15
第二章 黄土高原贫困区的界线和基本特征15
第二节 黄土高原贫困区的界线19
第三节 黄土高原贫困区的基本特征21
一、黄土高原贫困区地处过渡地带21
二、黄土高原贫困区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地带21
三、黄土高原贫困区地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22
四、黄土高原贫困区农、林、牧业比例严重失调22
五、黄土高原贫困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23
第四节 黄土高原贫困区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与课题24
第一节 山西省贫困县区域类型与地理分布26
第三章 黄土高原贫困区山西省贫困县概述26
一、按行政区划分27
二、按地理位置划分27
三、按地形划分27
四、按脱贫途径来划分28
五、按经济类型划分28
第二节 山西省贫困县的贫困程度28
一、与非贫困县差距继续拉大29
二、吃饭问题依然严重29
三、县级财政困难,集体经济萎缩,缺乏自我发展的活力30
四、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很艰巨30
二、开发失度,生态日趋恶化31
第三节 山西省贫困县贫困原因分析31
一、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31
三、人口难以控制,劳动力素质低下32
四、县、乡级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不稳定33
第四节 山西省扶贫攻坚进展情况34
一、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4
二、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34
五、引导和建立了一批具有规模的主导产业35
和乡镇企业35
四、大力开发林果业和畜牧业35
三、大搞各种基础设施建设35
第四章 黄土高原贫困区山西省贫困县聚类分析38
第一节 山西省贫困县产业结构变革39
一、第一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表4-1)39
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43
三、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变化幅度小45
四、粮食单产多年变化规律47
五、小结50
第二节 转型工业类型县划分50
一、指标值的选取与目的50
三、根据聚类结果进行比较51
二、根据指标值划分类群51
四、类型县划分结果56
第三节 传统、转型农业类型县划分56
一、指标选取与目的56
二、根据指标值划分类群57
三、根据聚类结果进行比较57
四、类型县划分结果62
第五章 传统农业类型县特征及其调整对策64
第一节 基本特征64
一、产业结构单一64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6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低67
四、特定的“亚文化”模式70
第二节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72
一、以神池县为代表的典型自然条件72
二、以临县为代表的典型自然条件77
三、以五台县为代表的典型自然条件81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83
一、确立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路83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86
案例一 偏关县以发展拧条为支柱产业的实践90
第四节 个案分析90
一、发展拧条产业的效益91
二、拧条产业的战略意义92
案例二 吕梁地区开发红枣产业化的实践94
一、抓基地建设,建立多种开发与投资形式95
二、抓龙头企业建设,建立集团化经营的模式95
三、抓市场营销,建立产品不断更新的机制96
四、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供、销运行机制96
案例三 平顺县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实践96
一、平顺县基本概况96
二、平顺县扶贫攻坚的基本情况97
第六章 转型农业类型县特征及其调整对策103
第一节 基本特征103
一、乡村劳动力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小103
二、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大104
三、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较高105
第二节 农业自然资源的分析107
一、杂粮特色区的自然条件107
二、小麦特色区的自然条件110
三、玉米特色区的自然条件112
一、杂粮特色区115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115
二、小麦特色区118
三、玉米特色区119
第四节 个案分析121
案例一 吉县文城村利用隔坡梯田发展高效农业121
案例二 郝家垴旱作农业“五本经”123
一、连年修造农田,由“三跑田”变“三保田”123
二、实施传统旱作法,多方营造“土壤水库”123
三、因地调整作物布局,促进各作物平衡增产124
四、有机无机配合增施肥料,化肥突破,快速培肥地力124
案例三 旱作玉米产量高125
五、科学栽培管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125
一、抓机耕,加厚活土层126
二、早动手,勤耙耢,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墒情126
三、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126
四、普及高产良种,合理密植126
五、推广“五改一结合”技术127
六、按照玉米生育进程,推行叶龄管理127
案例四 “庄园经济”的有益启示128
一、庄园经济的形成128
二、成功的经验130
三、有益的启示132
第七章 转型工业类型县特征及其调整对策135
第一节 基本特征135
一、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比重高135
二、人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高136
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137
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0个贫困县中排列前茅138
五、农村经济收入中工业收入占主导地位138
第二节 发展方向与模式139
一、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39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144
第三节 发展对策与措施146
一、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147
二、促进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企业集团147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加大企业投入148
四、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开发与培养149
五、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组织创新149
第四节 个案分析150
案例 以中阳县工业发展状况为例150
一、基本情况150
二、工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151
三、工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153
四、工业发展的类型划分与对策156
第八章 山西省贫困县消除贫困的人文对策探讨159
第一节 人口问题的对策159
一、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条件下,农业人口家庭的供养模式159
二、控制人口的有效措施160
三、解决人口贫困的有效措施——移民脱贫164
四、解决贫困人口应采取的对策167
第二节 教育发展对策171
一、贫困地区的文化特征171
二、提高人口文化水平的措施173
三、贫困地区“亚文化”模式改革的措施175
第三节 政策投资对策176
一、政策投资存在的缺陷176
二、政策投资的建议178
第九章 结论183
一、将山西省50个贫困县划分为三大类型县184
二、对各类型县提出了产业结构发展模式185
三、对各类型县提出了消除贫困的综合对策185
四、本书的创新点186
参考文献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