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统文化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统文化新编
  • 蔡德贵,侯拱辰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72189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01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10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统文化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道统新解——导言1

第一章 道统原始1

目录1

第一节 东方和世界背景中的中国文化2

第二节 有关文化的定义和几种主要观点6

一、文化进化论7

二、文化决定论8

三、文化相对论8

一、人论10

第三节 东方文化中的几种代表性观点10

二、神论16

三、自然论21

第四节 东方文化的特点25

一、怀旧情感浓重26

二、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26

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27

四、重感悟而轻理性28

一、三大宗教继续是世界文化的主要形式29

第五节 东方文化的发展趋势29

二、东方新兴宗教的世界化趋势30

三、东方儒学将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32

第六节 中国的原始图腾与宗教传说34

一、原始宗教与图腾的形成34

二、蛇崇拜35

三、鸟崇拜37

四、龙的传人37

第七节 梦境和意识的产生38

第八节 混沌初开43

第九节 八卦52

第十节 五行56

第十一节 阴阳61

第十二节 气70

第二章 道统本原77

第一节 中华文化源头活水78

一、《易经》释义78

二、《易经》主要概念80

三、《易经》作者与传授及对后人的影响82

第二节 儒家学派之形成85

一、至圣先师孔子88

二、亚圣孟子113

三、不是“醇儒”的荀子134

四、孔、孟、荀的演变148

第三节 道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61

一、道家始祖老子162

二、被忽略的道家范蠡176

三、杨朱、彭蒙和田骈191

四、潇洒而逍遥的庄子194

第四节 阴阳家的形成和代表人物224

一、散见的阴阳思想224

二、“谈天衍”邹衍232

三、邹衍与阴阳五行家232

四、宇宙衍化与“大九州”说242

五、历史发展与“五德终始”说247

六、“以小推大”、“不务相迷”的方法论253

七、邹衍的后学及其思想257

第五节 墨家巨子和后学261

第六节 名家和名辩思潮275

第七节 法家的功过与是非289

一、信赏必罚、以辅礼制的法家289

二、《管子》和稷下齐法家305

三、晏婴对管学的继承314

第八节 纵横家的策略与智慧329

第九节 杂家的融合倾向342

第十节 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356

一、知彼知己357

二、军事辩证法359

第三章 道统之争正统362

第一节 兼容百家流韵千古的稷下之学362

一、稷下学宫创办的原因362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364

三、稷下学宫的理论成就和流韵366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盛衰原因368

一、兴盛原因370

二、衰落原因378

第三节 稷下学宫培养人才的方法381

一、立论授徒,各成家派382

二、竞相争鸣,彼此融合383

三、注重现实,经世致用386

第四节 小鲤鱼跳龙门388

一、赘婿淳于髡388

二、荀子和享于髡的继承关系394

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402

第五节 齐鲁文化与传统文化402

二、齐文化,鲁文化,“齐、鲁文化”和齐鲁文化408

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齐、鲁两种文化的不同氛围和特点415

四、仁智合一——齐、鲁文化的汇合与中国传统文化423

五、开发齐鲁文化的现代功能432

第四章 儒家正统的确立和秦汉重要的思想家438

第一节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438

第二节 齐学在秦朝统一中的作用443

第三节 黄老之学446

一、黄老之学缘起447

二、齐国黄老之学的内容449

三、秦对黄老之学的态度453

四、汉初的黄老政治455

五、黄老学说的是与非464

第四节 秦汉统治者和方术474

第五节 今文经学和谶纬477

一、经学博士制度和稷下学480

二、早期《公羊》学所开创的传统和《公羊》学派482

三、其他今文经学485

四、谶纬释名493

五、谶纬的起源496

六、谶纬的形成和流变498

七、谶纬和经学的结合503

八、谶纬三论——天人感应论、卦气论和神道设教论505

九、谶纬与科学513

十、谶纬与今文经学的影响516

第六节 儒学独尊的确立526

一、汉代思想主流由黄老向儒家的过渡527

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29

三、《春秋繁露》和齐学531

四、汉代大一统文化的形成536

第七节 秦汉其他重要思想家539

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539

二、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的王充542

三、将经学沟合为一的郑玄545

四、强调人事为本的仲长统547

五、恬淡寡欲的徐干549

六、天人相分的扬雄550

七、极言谶之非经的桓谭552

第八节 秦汉的杂家和其他重要著作553

一、《吕氏春秋》553

二、《淮南子》556

三、《盐铁论》559

四、《新序》、《说苑》562

第一节 佛陀入华565

第五章 道统和外来文化的初次交锋及其结果565

一、佛教传入566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代表人物569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反响575

第二节 玄学是扭曲了的儒学583

一、道、儒之结合583

二、主要玄学家584

三、玄学的启示603

第三节 韩愈儒家道统论的确立和传承603

一、佛、道二教对玄学的态度604

二、儒学对佛教的态度606

三、统治者对三教的态度608

四、韩愈提出的道统说609

第四节 三教合一之端倪619

一、三教合流的历史前提619

二、各具特色的三教合一社会思潮之形成622

第六章 道统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锋与融合634

一、宋初三先生和古灵四先生636

第一节 北宋的学术先驱636

二、涑水学派639

三、北宋五子640

第二节 宋代先儒范仲淹641

一、具一代先儒之风范642

二、泛爱乐善,儒士多出其门下644

三、开宋儒重义理之先河650

第三节 功利学派创始人李觏653

一、宇宙生成论654

二、功利主义656

第四节 邵雍及其先天学657

一、先天学658

二、心为太极661

第五节 光风霁月的周敦颐663

一、《爱莲说》664

二、“无极而太极”666

三、主静立人极669

四、寻孔颜乐处672

第六节 王安石“老蛇皮”化“龙鳞”677

一、五行,天所以化万物者678

二、人莫不有视、听、思679

三、尚变者,天道也680

四、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临川学派681

第七节 独尊儒术的张载683

一、“万物一源”论683

二、关学独尊儒术的原因688

第八节 程颢程颐二兄弟693

一、对“理”的见解694

二、对形上形下的见解696

三、格物和正心697

四、二程的弟子们和再传699

第九节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708

一、理学集大成者708

二、以“讲明义理”治天下711

三、“理”是天地万物之本715

四、格致和存理718

五、朱熹的影响721

六、程朱学派和朱熹的后学723

第十节 朱熹的对立面陆九渊728

一、宇宙便是吾心728

二、朱陆之争731

三、象山学派735

第十一节 朱熹的另一个对手陈亮741

一、事功派的立场741

二、义利王霸744

一、道在物中747

第十二节 叶适的功利思想747

二、关于气是造化的根本750

三、观众器者为良匠751

四、功利思想及对各派哲学的批判752

五、叶适及其学派754

六、南宋其他学派757

第十三节 力主“破心中贼”的王守仁761

一、历“百死千难”,成“良知”学说762

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765

三、知行合一,即知即行768

四、喻满街圣人,倡狂者学风771

五、种树之喻与随才成就773

六、阳明学派775

七、甘泉学派778

第十四节 足不入城市的罗钦顺779

一、“理只是气之理”779

二、指斥陆王心学为禅学782

三、心与性783

第十五节 张载的继承者王廷相786

一、理在气中786

二、知行并举790

三、气质之性793

四、道无定在,圣人因时794

第十六节 王艮的格物说与良知说795

一、王艮的思想796

二、王艮的弟子799

三、泰州学派和东林学派802

第十七节 “敢倡乱学”的李贽805

一、妙明真心和物相805

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806

第十八节 启蒙者黄宗羲811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界811

二、天崩地解,爱国志士813

三、批判现实,抨击君主815

四、总结历史,设计未来819

五、气外无理,心即是气821

六、“吾辈的一颗北斗星”824

第十九节 “独骑羸马上关西”的顾炎武826

一、思想827

二、学风829

第二十节 “炮庄者”方以智831

一、气与火832

二、“合二而一”和“有一必有二”834

三、辨物则838

四、主要哲学术语840

第二十一节 被遗忘的隐居者王夫之841

一、救国忧民,探索真理842

二、太虚一实,天下惟器844

三、变化日新849

四、能必副所,行可兼知852

五、理势合一856

第二十二节 倡周孔正学的颜元859

一、“理气融为一片”860

二、因行得知861

三、功利865

第二十三节 “俶世大儒”戴震867

一、气化即道869

二、阴阳五行,道之实体870

三、理存于欲871

四、血气心知871

五、伦理874

第二十四节 清代的主要学派878

第七章 道统与外来文化的第三次交锋与振兴887

第一节 西学东渐之旅888

一、基督教的东传及其结果889

二、对中、西之学的几种观点894

第二节 学通四教的学者和代表人物刘智902

一、真宰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903

二、认识真宰909

第三节 儒学宗教化的努力及其结果915

第四节 四朝儒家学派的类型919

一、独尊儒术型920

二、儒道互补型922

三、三教合一型924

四、四教会通型927

五、几点结论929

第五节 儒学内部的自我否定和更新931

一、从孔孟到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933

二、理学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940

第六节 儒学在西方世界的早期传播947

第七节 东方儒学949

一、韩国儒学950

二、日本儒学953

三、东南亚国家的儒学958

第八节 东方儒学与现代化961

一、儒学的时代课题和现代命运961

二、儒学与现代日本社会963

三、新加坡的现代儒家伦理运动970

四、儒学在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974

五、儒学在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传播980

第九节 儒学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982

一、传统面对现代的困惑和出路983

二、对传统思想的挖掘989

三、传统与现代的接轨993

第十节 实用儒学之设想995

一、实用儒学不同于“实学”995

二、实用儒学的层次998

三、实用儒学的意义1008

后记10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