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明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明史
  • 袁行霈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602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文明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1

中华文明史总绪论1

第一节 中华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1

绪论1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

接纳与馈赠1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华文明1

第一节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2

黄河与长江—农业的温床和文明的摇篮5

典型的季风气候5

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内部复杂的自然环境5

依托大陆与面向海洋5

雄踞东亚的神州大地5

第二节 神州大地的古代居民5

古埃及文明6

巴比伦文明6

古印度文明6

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6

第二节 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6

阴阳观念11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演进11

整体思维11

中和之境11

崇德尚群11

人文精神11

第三节 神话、传说和历史13

古代居民的语言和信仰13

华夏族的形成与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13

以东亚和南亚蒙古人种为主体的古代居民13

从最早的人类到蒙古人种的形成13

外来文明的吸收雅与俗的互动15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15

多民族的融合15

第四节 中华文明史的分期15

以复古为革新15

第五节 中华文明的未来18

第四期:明中叶至辛亥革命18

第三期:隋唐至明中叶18

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8

第一期:先秦18

分期的依据:总体性与标志性18

手工业的发展与分化21

从村落到国家21

两大农业体系的出现与全国经济区划格局的形成21

走向文明的历程21

第四节 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21

关于五帝的传说21

传说的局限性21

降服洪水和发明创造21

尧、舜、禹的故事21

神话的世界—开天辟地21

考古学的探索21

春秋-战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31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曙光31

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31

第一节 文明胎动时期的经济31

夏、商、周的国家体制31

商代考古的成就31

夏代历史与夏文化的探索31

中华文明的开始31

农业的起源43

两种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43

手工业的发展与分化43

贵族手工业的出现43

建筑业的进步43

第二节 社会的分层化与复杂化43

社会的分层化、复杂化与文明化54

文明化的三个阶段54

聚落形态和埋葬方式的变化54

大批城址反映的古国林立的局面54

第三节 走向文明的不同道路54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的发展74

黄河下游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发展74

第四节 中华文明特质的初现74

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形成与中原地位的逐渐突出74

江浙地区良渚文化的兴起和衰落74

燕辽地区红山文化的兴起和衰落74

长江中游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兴起和衰落74

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与民族关系95

从墓地和宗庙遗迹所见氏族-宗族观念的牢固和祖先崇拜的强调从埋葬方式所见等级制度与礼制的萌芽具有中华特色的几种物质文化:丝绸和玉器等卜骨的习俗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肇始——夏95

第一节 夏朝的建立和中原地位的加强95

少康中兴和中原地位的加强105

第二节 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105

夏王朝的世系和疆域105

夏王朝的建立和夷夏之争105

有关夏王朝的最早记载和鲧禹治水的传说105

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113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主要特征113

为什么说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113

第三节 夏朝的社会与文化113

夏代的制作117

农事与历法117

社会与文化117

第四节 夏朝周边的青铜文化117

第三章 商周时期文明的兴盛128

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128

第一节 商周王朝的建立与华夏文明的兴盛128

夏王朝周边的各族及其文化128

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128

夏家店下层文化128

东夷文化和先商文化128

商族的兴起136

商汤“吊民伐罪”136

盘庚迁殷与商文明的兴盛136

周族的兴起与文王治岐136

武王伐纣与西周的疆域136

第二节 商和西周的宗法、分封与井田制度136

宗法制度的由来和发展146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146

“列爵惟五,分等惟三”146

世官世禄制度146

井田制度146

第三节 商周礼制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反映146

棺椁制度与用鼎制度156

丧葬之礼156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发展与转型156

礼制典籍:《周礼》、《仪礼》与《礼记》156

殷承夏礼与周承殷礼156

庙祭与社祭156

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萌芽177

第一节 青铜文化中心的形成177

赋税改革与土地私有制产生177

第四章 辉煌的青铜文化177

“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177

“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177

宗法破坏,嫡庶互戕177

平王东迁,王室衰微177

商代前期青铜文化的快速发展182

中原青铜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182

商周统治区的扩大与青铜文化的广泛传播182

华夏观念的普遍认同182

第二节 规模宏大的青铜工业182

第三节 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196

青铜工业的不断进步196

从范铸法到失蜡法的演进196

合金比例的控制196

铜岭和铜绿山等大型铜矿的发现196

在中央王朝严格控制下的青铜工业196

采矿和冶炼技术的进步196

青铜艺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207

青铜艺术的深远影响207

第四节 青铜工业带动下的手工业生产207

作为礼器的青铜器207

青铜文化的三个系统207

青铜文化传统的形成207

手工业的专业化和“以职为氏”224

中国最早瓷器的出现224

玉器的礼仪化和人格化224

丝绸纺织业和漆木器手工业的发展224

制骨作坊与象牙制品224

造车手工业的出现224

第五章 铁器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224

第一节 铁器的应用和冶炼技术的快速发展224

铸铁退火工艺与韧性铸铁的发明232

鼓风设备与世界最早的铸铁器232

第二节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与农业生产的发展232

中国最早的人工铁器232

商周时期的陨铁器232

领先世界的钢铁技术块炼铁渗碳钢技术232

战国中晚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238

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238

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238

粮食的增产和经济林木的广泛栽培238

第三节 新技术的采用与手工业生产的繁荣238

青铜器新技术的采用244

制盐手工业的类型244

漆器手工业的繁荣244

纺织手工业的进步244

第四节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与私营手工业的兴起244

私营工商业的崛起与地区性经济中心的形成251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都邑与商业251

第一节 商代都城和方国城邑251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251

官营手工业生产和管理机构251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251

商代都城的探索262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262

洹北商城262

安阳殷墟和王陵262

商代方国城邑的发现262

第二节 周代都城的发展262

三晋与燕国都城283

第三节 商业都会与富商巨贾283

楚郢都纪南城283

秦雍城与咸阳283

朝、祖、社三位一体的基本格局283

临淄与曲阜283

东周王城283

宗周与成周283

周代都城对商代都城的继承和发展283

第四节 东周列国的货币和度量衡287

高利贷的活跃287

东贾齐鲁、南贾梁楚的洛邑287

富商巨贾的出现287

商业都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形成287

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第一次高峰287

号称为天下之中的陶邑287

金属铸币的最早出现303

形态各异的列国货币:三晋两周地区的布币303

齐国和燕国的刀币303

楚国的金币和铜贝币303

秦国的圜钱303

战国货币的趋同倾向303

度量衡制的产生303

东周列国的量衡制度303

度量衡的统一303

第七章 汉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303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303

文字形成的社会条件316

文字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316

第二节 殷墟甲骨文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16

新石器时代遗物上的各种符号316

仓颉造字的传说31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316

殷墟甲骨文是探讨汉字起源最有根据的材料322

完整地记录语言322

文字的结构322

文字的排列方式322

保留原始文字的痕322

迹322

夏商之际汉字体系的形成322

第三节 汉字记录汉语的独特功能322

形声字的作用333

第一节 天神与祖先崇拜333

第八章 商周时期的宗教与信仰333

词义构词和音变构词333

汉字和汉语词汇系统的关系333

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333

祭祀系统338

帝与天338

祖先的意义338

第二节 筮占与周易338

第三节 占星术345

春秋时期的《周易》筮占345

象与辞的独立使用345

周易的象与辞345

龟卜与筮占345

筮法345

天事恒象351

星占实例351

分野理论351

古代天文学的萌芽351

第四节 巫和史351

第九章 教育的发达与学术的昌盛357

第一节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357

巫与王357

史巫之别357

绝地天通357

士人的出现361

私学和乡校361

孔子办学361

诸子学的兴起361

第二节 孔子与儒家学派361

人伦和人道六经及其解释371

仁与义371

第三节 道家371

礼乐秩序371

孔子和儒家371

人性论371

刑名学说380

第四节 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380

形神关系380

齐物与逍遥380

无为与因循380

虚无与道380

道家宗旨380

老子和道家380

墨子和墨家389

兼爱、非攻、尚贤与节用389

商鞅和韩非389

法家的法、术、势389

名家两派:惠施和公孙龙389

邹衍与阴阳五行说389

第五节 兵家和兵书389

第六节 数术和方技396

孙子兵法396

六韬或太公兵法396

司马法396

数术402

方技402

巫术402

礼仪402

方术402

第七节 从百家到一统的趋势402

思想的趋同呼唤政治的统一413

第一节 先秦散文413

第十章 文学艺术的兴起与繁荣413

荀子对各家的批判与吸收413

“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413

分化与融合:百家争鸣的两种趋势413

甲骨文与金文的文体418

历史散文418

诸子散文418

第二节 《诗经》和《楚辞》418

爱国主义思想429

作家及作品429

《楚辞》的名称、渊源、特征429

离骚429

第三节 雕塑、绘画与工艺美术429

《诗经》的结集与整理429

《诗经》的内容429

《诗经》的分类429

《诗经》的名称、时代和地域429

《诗经》的艺术429

早期绘画的品类及其发展439

春秋战国独具特色的青铜、髹漆工艺439

第四节 音乐与舞蹈439

商周雕塑中人和动物的形象439

商周雕塑的基本特点439

武舞与巫舞451

西周制礼作乐451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451

民间乐舞的发展451

乐器的繁盛451

五声音阶、十二律与三分损益法451

地下音乐殿堂—曾侯乙墓451

彩图目录451

插图目录4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