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特级教师帮你学 初中语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裕德主编;洪良木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17377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特级教师帮你学 初中语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1
第一节 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1
一 语文课的性质1
二 语文课的任务1
(一)听话能力5
(二)说话能力5
(三)阅读能力5
(四)写作能力5
第二节 思维能力的锻炼5
一 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6
二 在听、说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6
三 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6
四 在自学中训练思维能力7
第三节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7
二 怎样正确使用汉语拼音9
一 汉语拼音基本知识9
第二章 基础知识9
第一节 汉语拼音9
(五)标调的位置13
练习2·113
(七)er、r的用法13
(六)ü的用法13
(八)大写13
(四)隔音符号(’)的使用规则13
(三)j、q、x的使用规则13
(二)iou、uei、uen的省略规则13
(一)Y、W的使用规则13
第二节 汉字17
一 汉字的形、音、义17
(一)汉字的形体31
(二)汉字的构造31
(三)形声字的特点31
(四)正确辨认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31
二 字典词典的使用方法31
(三)笔画查检法33
练习2·233
(一)音序查检法33
(二)部首查检法33
第三节 词汇38
一 词的含义38
二 怎样解词39
(三)形容法40
三 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40
(四)定义法40
(二)同义法40
(一)拆注法40
(一)多义词41
(二)同义词41
(三)反义词41
四 词的感情色彩41
练习2·343
第四节 语法47
一 为什么要学语法47
(二)语法知识的作用48
二 汉语语法和外语语法48
(一)什么是语法48
(一)词类不一样51
(二)句子成分不一样51
(三)句式不一样51
三 怎样学习汉语语法51
四 语法知识概要52
(三)句子成分57
(四)复句57
练习2·457
(二)短语57
(一)词类57
第五节 修辞59
一 各种修辞方法59
二 修辞方法的综合使用61
(一)连用65
(二)兼用65
练习2·565
第六节 标点68
一 标点符号的用法68
二 标点符号的写法72
练习2·674
(二)标点符号的位置74
(一)标点符号的形状74
第七节 改病句77
一 怎样发现和修改病句77
二 各种类型的病句80
(一)用词方面的病句86
(二)造句方面的病句86
(三)标点符号方面的病句86
练习2·786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89
第三章 文言文知识89
练习3·190
第二节 通假字91
一 常见的通假字91
(一)与本字读音相同的通假字93
(二)与本字读音不同的通假字93
二 怎样解读通假字93
练习3·293
第三节 文言实词95
一 古今词义的变化95
二 一词多义96
(一)本义和引申义98
(二)如何区别本义和引申义98
三 几种特殊的词98
(一)偏义复词100
(二)同义复词100
(三)成语100
四 词类活用100
五 怎样掌握理解实词的词义103
(四)意动用法103
(三)形容词的活用103
(二)动词的活用103
(一)名词的活用103
(一)积累词汇105
(二)理解词义105
练习3·3105
第四节 文言虚词108
一 文言代词108
二 文言副词110
(三)疑问代词110
(二)指示代词110
(一)人称代词110
三 文言介词112
(一)以114
(二)于114
(三)为114
(四)与114
(五)其他介词114
四 文言连词114
(四)其他连词117
五 文言助词117
(二)则117
(三)然117
(一)而117
(一)之118
(二)者118
(三)所118
六 文言语气词118
八 怎样学习掌握文言虚词120
七 文言叹词120
(二)句中语气词120
(三)句尾语气词120
(一)句首语气词120
练习3·4121
第五节 文言句式125
一 判断句125
二 倒装句127
三 省略句129
(三)定语后置句129
(二)介词短语后置句129
(一)宾语前置句129
(一)主语的省略131
(二)谓语的省略131
(三)宾语的省略131
(四)介词的省略131
四 被动句131
五 固定格式131
练习3·5132
(四)不亦……乎?132
(五)何……为?132
(二)如……何、奈……何?132
(一)得无……乎?132
(三)有……者132
第六节 断句和翻译135
一 断句的方法135
(一)语法断句138
(二)句式断句138
(三)意义断句138
二 翻译的要求和方法138
(一)翻译的要求143
(二)翻译的方法143
练习3·6143
第四章 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147
第一节 文学常识147
一 中外作家147
(二)外国作家155
二 文学名作155
(一)中国作家155
三 文学流派157
四 文学体裁158
(四)戏剧文学160
(五)其他体裁160
五 文学社团160
(三)散文160
(二)小说160
(一)诗歌160
六 文学奖162
练习4·1163
第二节 文化常识166
一 文字与书籍166
二 行政区划和地名变化167
三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168
四 科举中的“三元”168
五 古代器物169
(五)兵器170
(四)容器170
七 古迹楹联170
六 “文房四宝”及别称170
(二)食器170
(一)烹饪器170
(三)酒器170
八 武术172
九 二十四节气172
十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173
十一 中国方言174
十二 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部书175
十三 我国历史上的“十圣”175
十五 “中国”一词的来历176
十四 我国七大风俗文化圈176
第五章 阅读178
第一节 阅读的基本要求178
一 记叙文阅读要点178
(一)叙事的记叙文185
(二)写人的记叙文185
(三)写景状物的记叙文185
二 说明文阅读要点185
三 议论文阅读要点190
(四)体会说明的语言190
(三)辨析说明的方法190
(二)掌握说明的顺序190
(一)了解说明的对象190
(一)理解文章的内容193
(二)分析论证的结构193
(三)辨析论证的方法193
练习5·1193
第二节 阅读能力的培养196
一 概括能力196
二 归纳能力199
三 分析能力201
四 比较能力203
五 类比能力206
六 联想能力208
七 筛选能力211
八 组合能力213
练习5·2216
第三节 中心思想的概括223
一 文学作品中心思想的概括224
二 非文学作品中心思想的概括237
(四)戏剧主题的概括237
(三)诗歌主题的概括237
(二)散文主题的概括237
(一)小说主题的概括237
(一)说明文中心思想的概括240
(二)议论文中心思想的概括240
练习5·3240
第四节 写作技巧的分析245
一 结构分析245
二 详略分析251
(四)过渡和照应251
(三)开头和结尾251
(二)层次和段落251
(一)线索251
三 语言分析252
(一)准确的语言255
(二)鲜明的语言255
(三)生动的语言255
(四)含蓄的语言255
四 表达方式分析255
(五)抒情260
(四)说明260
练习5·4260
(一)叙述260
(三)议论260
(二)描写260
第六章 写作263
第一节 素材263
一 素材的来源263
二 素材的积累264
(一)学会观察269
(二)学会分析269
(三)积累的方法269
练习6·1269
第二节 主题269
一 主题是什么269
二 主题的概括和提炼270
(一)概括提炼主题的原则275
(二)概括提炼主题需要的能力275
练习6·2275
一 命题作文277
第三节 各种作文方式277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282
(二)如何写命题作文282
二 给材料作文282
(一)读懂材料287
(二)看清要求287
练习6·3287
第四节 各种文体的写作288
一 记叙文288
(三)学会写景、状物299
练习6·4①299
(二)学会抒情、议论299
(一)学会记人叙事299
二 说明文302
(一)要抓事物的特征308
(二)要掌握说明顺序308
(三)要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308
(四)说明文的语言308
练习6·4②308
三 应用文311
练习6·4③319
(一)日记319
(二)书信319
四 议论文320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325
(二)论证方法325
(三)论证结构325
(四)如何写议论文325
练习6·4④325
第五节 文章的修改327
一 修改文章的重要性327
二 如何修改文章328
(一)处理好几种关系329
(二)进行修改329
练习6·5329
答案332
综合测试(一)344
综合测试(二)358
综合测试(三)372
综合测试(四)385
综合测试参考答案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