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三次选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定等著 著
-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 ISBN:7500802722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三次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纵与横的比较1
第一编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停滞及近代西方化的失败1
第1章 中国古典文明的疑问1
第1节 古代社会长期停滞不前1
序言/何伟1
第2节 周期性社会经济危机5
第3节 周期性社会经济危机成因7
第4节 古典文明的演化趋势10
第1节 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13
第2章 近代中国西方化的失败13
第2节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15
第3节 近代城市化与传统周期性危机的缓解18
第4节 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瓦解21
第一编 社会主义传统经济的困境?26
第3章 传统经济的分配机制障碍32
第1节 收入分配理论比较32
一、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32
二、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36
三、两种分配理论的实践意义38
第2节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运行机制42
一、社会主义国家收入分配的一般特征43
二、国家与企业:国家争积累,企业争消费51
三、职工与领导: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54
四、分配方式:收入按“各份”等级秩序分配57
第3节 收入分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61
一、平等与效率61
二、利润分配与产业结构调整67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71
第4章 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波动74
第1节 我国经济波动的现象特征74
一、问题的提出与数据描述74
二、波动曲线群的相似性特征78
三、我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80
四、我国经济波动的发展趋势82
第2节 经济波动的基础84
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84
二、经济增长与传统体制的矛盾89
一、经济膨胀——波峰94
第3节 经济波动的运行机制94
二、经济增长的低谷99
三、国民经济调整与国民经济增长105
第三编 资本主义传统自由放任经济的终结112
第5章 自由市场经济内部矛盾及其展开——古典经济周期论115
第1节 生产过剩的发生115
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与积累失衡115
二、固定资本更换波的形成与全面生产过剩的发生119
第2节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发生机制122
一、市场容量128
第3节 市场与经济周期128
二、供求问题130
三、“第三市场”问题132
四、世界市场的相对饱和与自由放任经济的终结136
第6章 自由市场经济的外部冲突——从国际商战到世界大战140
第1节 现代史上的国际商战140
一、英国由自由贸易转为保护政策141
二、美国的“门户开放”和关税壁垒144
三、日本的倾销攻势与国际报复147
四、资本主义各国货币战150
第2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市场根源154
一、国际商战与国际战争154
二、德国从市场途径的充分就业转向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充分就业156
三、“门户开放”政策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61
第四编 优势的综合169
第7章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混合经济173
第1节 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开端174
一、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74
二、罗斯福新政175
三、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178
第2节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179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179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化182
三、福利化国家185
四、经济民主化187
第3节 混合经济体制的运行189
一、私人市场经济部分189
二、政府干预经济部分192
三、政府管制经济部分194
四、各利益集团的协调195
第4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及其运行198
第8章 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调整202
第1节 日本产业调整的过程和目标203
一、重化学工业化的准备时期204
二、重化学工业化的实现时期206
第2节 日本产业调整的手段214
一、“官民协商方式”214
二、财政和金融手段216
三、“行政指导”方式219
一、产业调整促进了生产发展221
第3节。历业调整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221
二、产业调整改善了落后的“二重结构”223
第9章 亚洲“四小龙”的兴起与工业结构转换227
第1节 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工业结构的转变模式228
第2节 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工业结构的转化形式233
第3节 工业结构转变过程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238
一、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下主导产业的发展240
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下出口产业的发展241
三、工业化战略与政策的适时转换247
一、斯密“完全市场协调”理论及其局限性252
第1节 计划与市场的经典理论252
第10章 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252
二、马、恩“完全计划协调”理论及其实现条件254
三、列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妥协”256
四、斯大林的理论成就与不足258
第2节 新的探索:运行理论与模式设计260
一、兰格的“计划模拟市场”理论260
二、布鲁斯的“计划市场分层协调”理论262
三、锡克的“计划市场宏微观协调”理论264
四、科尔内“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266
一、讨论概况269
第3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讨论要览269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观念的确立及其意义270
三、对各种“结合说”的简要评分270
第4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教训273
一、苏联传统计划协调体制的形成和改革273
二、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实践276
三、匈牙利的计划与市场“结合型”实践281
第5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85
一、转轨过程中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基本格局285
二、“双轨制”下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优点、矛盾及其协调287
第11章 社会主义市场及其运行机制292
第1节 自治市场体制及其运行293
一、自治市场体制的含义293
二、自治市场体制下的企业行为293
三、自治市场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298
第2节 统制市场体制及其运行302
一、统制市场体制的意义302
二、统制市场体制运行的宏观分析303
三、统制市场体制下的企业行为309
第3节 计划一市场体制及其运行313
一、计划—市场体制的构造314
二、计划一市场体制的运行机制:二元机制314
三、计划一市场体制下的企业行为分析317
四、计划一市场体制宏观运行的不稳定性321
第12章 中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324
第1节 目标模式形成的条件324
一、新模式的提出324
二、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326
三、计划与市场分层协调的前提条件326
一、分层协调模式的基本特点328
第2节 “分层协调模式”的基本特点及优势328
二、分层协调模式的优点332
第3节 分层协调模式的调节手段及其运用334
一、经济手段的运用334
二、经济杠杆的功能及其局限性337
三、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339
第4节 实现目标模式的途径341
一、我国经济的现实条件341
二、改善环境,创造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条件343
第六编:历史的沉思与前途的展望349
第13章 历史加给我们的负担351
第1节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351
第2节 挣不脱的“怪圈”355
第15章 并非理想的市场360
第14章 中国能够走向市场经济吗?361
第1节 要“平等”还是要“效率”361
第2节 对目标模式的自我批判364
第1节 重建社会结构368
第2节 似曾相识的体制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