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生物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生物学教程
  • 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生物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通论1

第一章 古生物学及其任务1

一、 古生物学及其内容1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

三、古生物学的目的与任务2

第二章 化石保存及石类型3

一、化石的保存条件3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3

(一)实体化石3

(二)模铸化石5

(三)遗迹化石5

(四)化学化石7

第三章 生物界概论9

一、生物的主要类型及分类单位9

二、古生物的命名法则10

三、动物界机体的发展11

(一)组织、器官、胚层的基本概念11

(二)后生生物机体的发展12

第四章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15

一、生命起源与物种形成15

(一)生命的起源15

(二)物种的形成16

二、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与规律20

(一)进步性发展20

(二)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21

(三)适应与特化22

(四)相关律22

(五)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22

(六)个体发育与系统发生23

三、生物绝灭的原因24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26

一、环境因素26

二、海洋环境分区和海洋生物生活方式28

(一)海洋环境分区28

(二)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或生态类型29

三、大陆环境分区和陆生生物30

(一)大陆环境分区30

(二)陆生生物31

四、生物的死亡、埋藏和形成化石的过程31

(一)化石形成的过程31

(二)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32

五、古生态学及其地质学意义35

第六章 古生物学资料的利用37

一、古生物学资料在地质学中的应用37

(一)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37

(二)确定地层时代及划分和对比地层38

(三)在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方面的意义40

(四)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应用42

二、古生物学资料在生物学中的应用43

第二篇 各论46

第七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46

一、原生动物概述46

(一)鞭毛虫纲(Mastigophora)46

(二)纤毛虫纲(Ciliata)47

(三)孢子虫纲(Sporozoa)48

(四)肉足虫纲(Sarcodina)48

1.放射虫目的一般特点48

2.放射虫目的分类49

二、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50

(一)有孔虫概述50

(二)有孔虫壳的形状、构造及成分52

(三)有孔虫目的分类58

(四)各主要类别化石代表59

三、□亚目(foraminiferida)69

(一)□壳形态及构造69

(二)□亚目的分类72

(三)□各类别的化石代表73

(四)□的演化77

(五)□的地史分布及生物地层分带79

四、有孔虫的地史分布79

五、有孔虫的生态及其岩相古地理意义80

第八章 海绵动物门(Porifera)83

一、一般特征83

二、骨骼形态84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85

(一)钙质海绵目(Calacea)85

(二)三轴海绵目(Triaxonida)85

(三)异射海绵目(Heteractinellida)86

(四)四轴海绵目(Tetraxonida)86

(五)角针海绵目(Cornacuspongia)86

(六)树角海绵目(Dendroceratida)86

四、生态及地史分布87

第九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89

一、一般特征及其本构造89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90

(一)单壁古杯纲(Monocyathea)91

(二)隔板古杯纲(Septoidea)91

(三)曲板古杯纲(Taenioidea)91

(四)管壁古杯纲(Aphrosalpingidea)91

三、古杯动物生活方式及地史分布92

第十章 腔肠动物概述(Coelenterata)93

一、腔肠动物概述93

(一)腔肠动物特征93

(二)水螅型和水母型93

(三)腔肠动物的分类95

二、原始水母纲(Protomedusae)95

(一)一般特征及本纲地史分布95

(二)化石代表95

三、钵水母纲(scyphozoa)96

(一)一般特征及分亚纲96

(二)钵水母亚纲(scyphomedusae)构造特点97

(三)锥石亚纲(Conulata)一般特征及壳的结构97

四、水螅纲(Hydraozo)98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98

(二)层孔虫目(Stromatoporida)99

(三)刺毛虫类(Chaetetida)102

五、珊瑚纲(Anthrozoa)103

(一)珊瑚纲一般特征及分类103

(二)珊瑚骨骼构造及其形成103

六、四射珊瑚亚纲(Tetracoralla)104

(一)四射珊瑚的外形104

(二)四射珊瑚骨骼微细构造107

(三)四射珊瑚骨骼基本构造108

(四)四射珊瑚构造类型及其地史分布113

(五)单体珊瑚生长阶段的划分114

(六)四射珊瑚分类115

(七)四射珊瑚各目化石代表115

(八)演化趋向及地质历程127

七、异珊瑚类(Heterocorallid)128

(一)一般特点及分类128

(二)化石代表129

八、六射珊瑚亚纲(Hexacoralla)129

(一)概述及分类129

(二)石珊瑚(Scleractinia)的外形129

(三)石珊瑚的基本构造130

(四)石珊瑚目化石代表133

九、横板珊瑚亚纲(Tabulata)134

(一)概述134

(二)外形及出芽方式134

(三)骨骼的基本构造135

(四)横板珊瑚的分类136

十、日射珊瑚亚纲(Heliolitoidea)140

(一)特点及骨骼基本构造140

(二)化石代表141

十一、珊瑚的生态141

第十一章 蠕虫动物(Vermes)143

一、概述143

二、主要特征及演化意义143

三、分类及地质学意义145

(一)扁虫动物门(Platyelminthes)145

(二)纽虫动物门(Nemertinea)145

(三)线虫动物门(Nemathelminthes)145

(四)环节动物门(Annelida)149

第十二章 苔藓动物概述(Bryozoa)149

一、苔藓动物概述149

二、苔藓虫的硬体构造150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152

(一)护唇纲(Phylactolaemata)152

(二)裸唇纲(Gymnolaemata)153

四、苔藓动物的生态及化石保存特点157

五、苔藓动物的地史分布157

第十三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159

一、概述159

二、壳的外形及定向159

三、软体结构的解剖161

四、硬体的基本构造164

(一)外部构造及装饰164

(二)壳的成分和结构166

(三)壳内构造166

五、分类及化石代表169

(一)无铰钢(Inarticulata)170

(二)始铰纲(Eoarticulata)172

(三)具铰纲(Articulata)173

(四)腕铰纲(Brachiarticulata)178

六、腕足动物地史分布及演化趋向185

七、生态187

第十四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189

一、一般特征及分纲189

二、单板纲(Monoplacophora)190

三、双神经纲(Amphineura)191

四、腹足纲(Gastropoda)191

(一)一般特征191

(二)基本构造191

(三)分类194

(四)各类化石代表194

(五)演化、生态及地史分布198

五、掘足纲(Scaphopoda)198

六、双壳纲(Bivalvia)199

(一)一般特征199

(二)基本构造200

(三)双壳纲的分类205

(四)各目的化石代表206

(五)双壳纲的生态及其与演化分类的关系212

(六)双壳纲的地史分布213

七、头足纲(Cephalopoda)214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214

(二)外壳亚纲(Ectocochlia)215

1.鹦鹉螺超目(Nautiloidea)基本构造及化石代表215

2.杆石超目(Bactritoidea)特点及化石代表222

3.菊石超目(Ammonoidea)基本构造及化石代表223

(三)内壳亚纲(Endocochlia)232

(四)头足纲的生态234

(五)头足纲的演化趋向235

(六)头足纲的地史分布239

八、竹节石纲(Tentaculita)239

九、软舌螺纲(Hyolitha)241

第十五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243

一、概述及分纲243

二、三叶虫纲(Trilobita)246

(一)三叶虫的构造246

(二)三叶虫的个体发育249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250

1.球接子目(Agnostida)251

2.莱德利基虫目(Redlichiida)252

3.耸棒头虫目(Corynexochida)252

4.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253

5.镜眼虫目(Phacopida)258

(四)三叶虫的生活方式259

(五)三叶虫的演化260

(六)我国三叶虫的地史分布概况261

三、鳃足纲(Brachiopoda)的介甲目(Conchostraca)262

(一)壳瓣特征263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263

(三)生态及地史分布265

四、介形虫纲(Ostracoda)266

(一)一般特征266

(二)壳的形状及构造266

(三)介形虫化石壳的定向269

(四)介形虫的分类及化石代表269

1.高肌介目(Bradoricopida)269

2.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270

3.古足介目(Palaeocopida)271

4.速足介目(Podocopida)271

5.丽足介目(Myodocopida)275

五、昆早纲(Insecta)276

(一)昆早的外部构造276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277

(三)昆虫纲的地史分布281

六、节肢动物的起源问题282

第十六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283

一、棘皮动物概述283

(一)一般特征283

(二)分类283

二、海林檎纲(Cystoidea)285

(一)特征及壳体构造285

(二)海林檎分类及化石代表286

三、海蕾纲(Blastoidea)286

(一)基本构造286

(二)分类及代石代表287

四、海百合纲(Crinoidea)288

(一)海百合的硬体构造288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290

(三)零散茎环的分类292

(四)海百合的演化及地史分布概况292

五、海胆纲(Echinoidea)293

(一)胆壳的形状及构造293

(二)海胆纲分类及化石代表294

六、海星纲(Asterozoa)295

七、蛇尾纲(Ophiuroidea)296

八、海参纲(Holothuroidea)297

九、棘皮动物在我国生物地层学上的意义298

第十七章 脊索动物门半索亚门——笔石纲(Graptolithoidea)299

一、脊索动物概述及分类299

二、笔石动物概述300

三、笔石的骨骼构造301

四、笔石的发育方式303

五、笔石动物分类304

(一)树形笔石目(Dendroidea)特点及化石代表304

(二)正笔石目(Graptoloidea)特点及化石代表305

1.无轴亚目(Axonolipa)305

2.隐轴亚目(Axonocrypta)308

3.有轴亚目(Axonophora)309

六、笔石动物的演化及演化阶段312

(一)演化趋向312

(二)演化阶段及其地层意义313

七、笔石动物的分类位置概述315

第十八章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316

一、概述316

(一)脊椎动物的特征316

(二)器官相关定律与威廉斯登法则316

(三)脊椎动物在动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地史分布317

(四)脊椎动物的分类317

二、无颌纲(Agnatha)318

(一)无颌纲的特点及圆口类(Cyclostomata)318

(二)无颌纲的分类和化石保存特点319

三、盾皮纲(Placodermi)和棘鱼纲(Acanthodii)321

(一)颌的出现321

(二)奇鳍和偶鳍、尾鳍类型321

(三)盾皮纲的特点及分类323

(四)盾皮纲的化石代表323

(五)棘鱼纲325

四、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326

(一)软骨鱼纲的特征及化石保存类型326

(二)软骨鱼纲的分类及重要化石代表328

(三)软骨鱼类的分类位置328

五、硬骨鱼纲(Osteichthyes)329

(一)硬骨鱼纲的特征329

(二)硬骨鱼纲的分类330

1.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330

2.肉鳍鱼亚纲(Sarcopterygii)330

(三)辐鳍鱼亚纲特征及化石代表330

(四)真骨鱼的分类问题335

(五)肉鳍鱼亚纲特征及化石代表335

六、两栖纲(Amphibia)337

(一)肺的产生及两栖生活的特点及适应337

(二)现代两栖类及两栖纲的分类338

(三)化石两栖类338

(四)四肢骨的结构和起源342

七、爬行纲(Reptilia)344

(一)羊膜卵的产生及爬行类的起源344

(二)爬行纲的分目及化石保存特点344

(三)爬行类化石代表346

1.无孔亚纲(Anapsida)346

2.下孔亚纲(synapsida)347

3.调孔亚纲(Euryapsida)348

4.鱼龙类(Ichthyosauria)350

5.双孔亚纲(Diapsida)351

八、鸟纲(Aves)359

(一)鸟类的特点及其对飞行的适应359

(二)侏罗纪的始祖鸟359

(三)白垩纪的鸟359

(四)新生代的鸟类360

九、哺乳纲(Mammalia)361

(一)哺乳纲的特点及其与爬行纲的比较361

(二)哺乳动物的起源与分类361

(三)哺乳动物的牙齿362

(四)原始哺乳动物364

(五)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分目和相互关系365

(六)有胎盘类主要目的化石代表368

(七)哺乳动物的演化及地史分布387

第十九章 古植物及孢子花粉分析389

一、概述389

(一)植物的形态和结构389

(二)古植物的分类395

(三)分类系统396

二、低等植物(Thallophyta)398

(一)简介398

(二)分类398

三、蓝藻门(Cyanophyta)399

(一)藻体结构和特征399

(二)化石代表400

四、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00

(一)一般特征400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01

五、甲藻门(Pyrrophyta)403

(一)一般特征403

(二)分类及多甲藻目甲的结构404

(三)化石沟鞭藻404

(四)疑源类(Acritachs)408

六、绿藻门(Chlorophyta)409

(一)概述409

(二)重要类别介绍409

七、轮藻门(Charophyta)412

(一)一般特征412

(二)藏卵器的基本构造413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413

八、红藻门(Rhodophyta)415

(一)概述415

(二)藻体形态415

(三)分类及重要科的介绍416

九、叠层石(Stomatolites)419

(一)概述419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20

十、苔藓植物门(Bryophyta)422

十一、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423

(一)裸蕨纲(Psilophytopsida)424

(二)石松纲(Lycopsida)427

(三)节蕨纲(Articulatae)432

(四)真蕨纲(Filicopsida)439

十二、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453

(一)一般特征453

(二)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454

(三)苏铁纲(Cycadopsida)462

(四)科达纲(Cordaitopsida)466

(五)银杏纲(Ginkgopsida)468

(六)松柏纲(Coniferae)470

(七)分类位置不明的植物开通目(Caytoniales)474

十三、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475

(一)特征475

(二)分类475

(三)双子叶纲(Dicotyledones)476

(四)单子叶纲(Monocotyledoneae)478

(五)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479

十四、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479

(一)菌藻植物阶段480

(二)裸蕨植物阶段480

(三)蕨类原始裸子植物阶段480

(四)裸子植物阶段481

(五)被子植物阶段484

十五、孢子花粉分析489

(一)孢粉分析的研究对象和内容489

(二)孢粉分析的野外采样492

(三)孢粉样品的室内分析及处理493

(四)孢粉分析的成果解释493

(五)附:五个现代植物孢粉和五个化石孢粉的简单描述496

第二十章 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牙形石(Conodonts)499

一、牙形石概述499

二、牙形石的形态构造499

三、牙形石群集503

四、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504

五、牙形石化石代表505

(一)单锥型505

(二)复合型506

第二十一章 遗变化石(Ichnofossils)509

一、遗迹化石的定义及研究范围509

二、遗迹化石的分类和命名509

(一)栖息痕509

(二)爬行痕510

(三)表层啮痕510

(四)觅食构造510

(五)居住构造510

三、遗迹化石举例512

(一)运动中形成的遗迹512

(二)居住或觅食形成的遗迹构造512

(三)捕食遗迹513

(四)生殖作用的遗迹化石513

四、遗迹化石的保存特点514

五、遗迹化石研究的地质学意义515

附:主要参考书目5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