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4879089.jpg)
- 方汉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13589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1114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1135页
- 主题词:新闻事业史-中国-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8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9
一 古代新闻传播溯源19
二 先秦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1
三 秦汉至南北朝的新闻传播活动23
四 早期的新闻传播手段和载体26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萌芽和唐代的进奏院状27
一 关于中国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27
二 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34
三 唐人记载中的“开元杂报”45
四 新发现的敦煌进奏院状53
五 关于唐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61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63
一 宋代的进奏院、进奏官和进奏院状报63
二 邸报名称的出现73
三 邸报的内容和邸报的采编传播活动80
四 邸报诸禁和邸报的定本制度90
五 榜95
六 小报的诞生与发展99
七 对小报的查禁107
八 关于宋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111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3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事业119
一 明代邸报的抄传制度119
二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128
三 明代官方的其他新闻传播媒介144
四 明代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151
五 “万历邸钞”与“天变邸抄”157
六 明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与邸报166
七 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172
八 明代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178
九 关于明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185
第六节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187
一 清代的封建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187
二 提塘报房和小抄、小报192
三 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203
四 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220
五 清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限制228
六 报房京报的没落234
七 关于清代初期中期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239
第七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评价241
第二章 外国人在华早期办报活动243
第一节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开端244
一 19世纪初外国人来华办报的背景244
二 马礼逊来华活动与宣传出版基地的筹建247
三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和米怜的编辑活动252
四 传教士报刊的新倾向——《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版261
五 外文报刊在华出版的开始271
六 在澳门出版的葡文报刊和其他报刊282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285
一 香港在外报发展中的地位与条件285
二 一时纷起的英文商业报纸288
三 英华书院迁港与《遐迩贯珍》的出版293
四 相继出版的中文商业报纸297
五 香港早期的出版法303
第三节 上海成为商业报纸的出版中心305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中上海在外报地位中的变化305
二 英文的《北华捷报》与《字林西报》308
三 中日甲午战争前其他英文报刊311
四 法、德、葡、日等国在上海办报活动的开始315
五 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318
六 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申报》的创办322
七 《字林沪报》和《新闻报》的出版,“申、新、沪”三报鼎立局面的出现330
第四节 宗教报刊在上海的发展335
一 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六合丛谈》336
二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338
三 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关于宗教报刊方针的讨论342
四 基督教报刊的新发展347
五 天主教在华办报的开始353
第五节 外报在广州、京津和其他地区的扩张356
一 外报在广州的复起356
二 传教士在北京的办报活动361
三 外报在天津的扩展365
四 在中国其他地区出版的外报370
一 政治倾向374
第六节 早期外报的政治倾向、宣传报道思想与宣传策略374
二 宣传报道思想381
三 宣传策略384
第七节 新闻思想与报纸业务工作390
一 有关“新闻”和“报纸”的论述390
二 报馆的组织机构及其他394
三 新闻来源和采访398
四 新闻文体与新闻写作405
五 新闻真实性问题418
第八节 早期外报在中国的影响430
一 政治和中外关系方面430
二 经济方面433
三 科学文化思想方面439
第三章 中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447
一 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思想448
第一节 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448
二 译报人员451
三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454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办报方案459
一 太平天国的文字宣传459
二 洪仁玕关于创设新闻馆和兴各省新闻官的建议461
三 洪仁玕建议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现的历史原因465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在国内出版的报刊467
一 中国人在国内最早出版的报刊467
二 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和香港其他中国人自办报纸471
三 广州的《述报》与《广报》480
四 上海的《汇报》和《新报》485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前在海外出版的华文报刊492
一 在美国出版的华文报刊492
二 在东南亚各国出版的华文报刊504
三 早期海外华文报刊的性质、特点和作用508
第五节 中国人早期自办报刊的政治思想倾向510
一 报纸的性质与背景510
二 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倾向512
三 要求改革、追求国家富强的倾向515
第六节 中国人早期报刊所经历的艰难曲折道路520
一 在双重压迫下起步520
二 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所带来的影响522
第七节 办报思想与业务工作526
一 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思想526
二 报纸的业务工作和政论文体531
第四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539
第一节 康有为与强学会的三个报刊539
一 康有为首创《万国公报》540
二 京师强学会与《中外纪闻》的出版544
三 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的出版548
一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时务报》的创刊553
第二节 梁启超与维新派的重要机关报——《时务报》553
二 梁启超和《时务报》556
三 《时务报》的变法宣传特色和影响560
四 一场争夺《时务报》的斗争564
第三节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知新报》575
一 仿《时务报》而创办的《广时务报》——《知新报》575
二 “有助于多识”与“言《时务报》所不敢言”579
三 戊戌政变后的《知新报》582
第四节 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舆论阵地——《湘学新报》与《湘报》586
一 湖南第一个近代刊物《湘学新报》587
二 《湘报》的创刊和激进的宣传特色593
三 湖南新旧势力围绕《湘报》的斗争598
第五节 严复和《国闻报》、《国闻汇编》604
一 “以通外情为要务”,严复创办《国闻报》604
二 《国闻报》在维新运动时期的特殊作用609
三 《国闻汇编》最早发表《天演论》616
第六节 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报刊及这一时期报刊业务工作的改进619
一 各地新派报刊的踵起619
二 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在业务上的改进633
第五章 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新闻事业642
第一节 梁启超在日本的办报活动643
一 主编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清议报》643
二 《新民丛报》的创刊及其广泛影响650
三 出版近代最早文学期刊《新小说》660
第二节 改良派在海内外的其他报刊664
一 1900年前后改良派在美洲、南洋等地的办报活动664
二 改良派在国内和港、澳地区的办报活动669
三 康、梁计划创办而未办成的几份报刊678
第三节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宣传活动和《中国日报》的诞生682
一 革命党人的早期宣传活动682
二 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的创刊687
三 兴中会时期《中国日报》的宣传特点692
四 香港地区的其他革命报刊699
第四节 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宣传706
一 几种具有革命倾向报刊的出现706
二 一批地区性学生会组织的报刊宣传活动712
三 留日学生报刊的宣传特色及其影响720
第五节 《苏报》、“苏报案”和其他革命报刊活动724
一 《苏报》的出版和发展724
二 “苏报案”的前前后后及其影响728
三 革命派在国内办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737
第六节 革命派在美洲、南洋一带的办报活动和其他华侨报刊743
一 1900年至1904年美洲、南洋等地的革命报刊743
二 孙中山与《檀山新报》746
三 《大同日报》的易帜及其影响751
四 海外华侨报刊的进一步发展755
第七节 《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等一批有影响报刊的创刊757
一 英华和天津《大公报》758
二 商务印书馆和《东方杂志》763
三 狄楚青和《时报》767
四 彭翼仲和《京话日报》772
五 汪康年的后期办报活动776
第八节 白话报刊的出版和发展783
一 近代第一份白话报刊《民报》784
二 维新时期的白话报刊785
三 民主革命时期白话报刊的发展792
第九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人办报活动800
一 日本人在华报业的崛起800
二 英、美报业的发展变化807
三 德、法、俄等国的报刊活动811
一 同盟会的成立与《民报》的创刊815
第一节 《民报》的创刊和两派报刊的论战815
第六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815
二 《民报》前期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820
三 《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关于中国前途问题的论战825
四 《民报》后期的宣传活动及其影响834
第二节 两派报刊在海外的大发展和论战的进一步扩大838
一 留日学生革命报刊的进一步发展838
二 海外革命报刊的蓬勃发展846
三 两派报刊的对垒和论战的进一步扩大855
第三节 于右任和他的办报活动860
一 于右任和他创办的《神州日报》860
二 前赴后继的“竖三民”868
第四节 革命派在国内办报活动的高涨878
一 上海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78
二 港穗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83
三 武汉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93
四 京津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96
五 其他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900
第五节 立宪运动的兴起和鼓吹立宪的报刊906
一 康、梁控制的鼓吹立宪的报刊906
二 国内其他立宪团体创办的报刊910
三 个别立宪派分子创办的报刊914
第六节 武昌起义前后的革命报刊920
一 詹大悲与《大江报》921
二 革命报刊关于黄花岗起义的宣传926
三 武昌起义后的报刊928
第七节 清末的文艺报刊和其他专业报刊933
一 清末的文艺报刊934
二 清末的其他专业报刊940
第八节 新式官报的出版和清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摧残945
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版的官报945
二 从《大清律例》到《大清报律》947
三 清政府摧残新闻事业的手段952
四 新闻界反对钳制言论的斗争957
第九节 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961
一 中国早期的新闻思想961
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967
三 孙中山和资产阶级革命报人的新闻思想977
第十节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新闻业务的改进987
一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987
二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业务的改进991
三 新闻摄影图片在报刊上的出现999
第七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1007
第一节 民国的建立和新闻事业的发展1008
一 临时政府的言论自由政策1008
二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014
三 政党报刊的蜂起1021
第二节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1031
一 报界的分化和斗争1031
二 二次革命与“癸丑报灾”1039
三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对舆论的控制1049
四 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059
第三节 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变化1069
一 政论的衰退与新闻报道的发展1069
二 副刊的发展与言情小说的泛滥1076
三 摄影、图片、漫画宣传的改进与发展1081
四 新闻纪录电影的开端1085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1089
一 “报界奇才”黄远生1089
二 邵飘萍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1098
三 其他崭露头角的记者1103
英文目录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