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各家学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各家学说
  • 任应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119·1461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各家学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医学流派1

第一章 总论1

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一)古代医学流派的传说1

(二)理论体系的确立2

二、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5

三、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10

简短的结论13

第二章 医经学派15

一、概说15

二、校订疏证诸家15

(一)王冰的注释15

(二)吴崑与《吴注》16

(三)马莳与《发微》17

(四)张志聪与《集注》17

附:王冰等所著书目18

三、分类研究诸家18

(一)杨上善与《太素》19

(二)张介宾与《类经》19

(三)滑寿与《读素问钞》20

(四)李中梓与《知要》20

(五)沈又彭与《医经读》20

附:杨上善等所著书目21

四、专题发挥诸家21

(一)秦越人与《难经》——脉学的发挥22

(二)张仲景与《伤寒论》 ——伤寒病的发挥22

(三)华佗与《中藏经》——脏腑辨证的发挥23

(四)皇甫谧与《甲乙经》——针灸学的发挥24

(五)刘完素与《宣明论方》——发挥杂病证治的开山24

(六)骆龙吉、刘浴德、陈无咎——杂病论治的发挥25

(七)七篇大论与五运六气26

附:秦越人等所著书目27

简短的结论27

第三章 经方学派30

一、概说30

二、诸家经验方的佚遗30

(一)六朝诸家经验方30

(二)唐代诸家经验方31

(三)北宋诸家经验方32

三、对诸家经验方的评价33

四、经论方的突起35

五、近代两经方家36

附一:曹颖甫治桂枝汤证三案37

附二:曹颖甫等所著书目37

简短的结论38

第四章 河间学派39

一、概说39

二、刘完素的火热论40

(一)火热为病的广泛性40

(二)六气皆能化火说40

(三)火热病的治法41

1.表证41

2.里证41

三、刘完素的门人及其私淑者42

附:刘完素等所著书目43

四、张从正的攻邪论43

(一)病由邪生,攻邪已病44

(二)攻邪三法44

1.汗法45

2.吐法45

3.下法46

五、张从正的门人及其私淑者47

附一:医案八则48

附二:张从正等所著书目50

六、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50

(一)相火为人身动气51

(二)相火妄动为贼邪52

(三)火热证的辨治52

七、朱震亨的门人及其私淑者53

(一)戴思恭53

(二)王履54

1.对“亢害承制”的创见54

2.对四气发病的分析54

3.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55

(三)汪机56

(四)王纶56

1.四子大全论56

2.四法治病论57

(五)虞抟57

附一:医案十则58

附二:朱震亨等所著书目61

简短的结论61

第五章 易水学派64

一、概说64

二、张元素的两大学说65

(一)脏腑辨证说65

(二)遣药制方论66

附一:医案一则68

附二:张元素所著书目69

三、李杲的脾胃内伤论69

(一)脾胃论69

1.脾胃与元气69

2.脾胃为升降枢纽69

(二)内伤论70

1.病因70

2.病理70

1)气火失调70

2)升降失常71

(三)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72

附一:医案六则73

附二:李杲等所著书目75

四、王好古的阴证论76

附一:医案二则77

附二:王好古所著书目78

五、私淑易水学说诸家及其演变78

(一)薛立斋78

(二)赵献可79

高鼓峰、吕留良、董废翁79

(三)张介宾80

1.阳非有余论80

2.真阴不足论80

附:张璐81

(四)李中梓81

1.先后天根本论82

2.水火阴阳论82

沈朗仲、马元仪、尤在泾83

附一:医案十八则83

附二:薛己等所著书目87

简短的结论88

第六章 伤寒学派91

一、概说91

二、宋以前治《伤寒论》诸家92

(一)王叔和92

(二)孙思邈92

(三)成无己94

(四)朱肱95

(五)庞安时96

(六)许叔微97

(七)郭雍98

附一:许叔微医案三则99

附二:王叔和等所著书目100

三、明以后各流派101

(一)错简重订101

1.方有执101

2.喻昌101

3.方喻影响下的诸家102

张璐、吴仪洛、程应旄、章楠、周扬俊、黄元御102

(二)维护旧论104

1.张遂辰104

2.张志聪104

3.张锡驹105

4.陈念祖106

(三)辨证论治106

1.以方类证107

1)柯琴107

2)徐大椿107

2.按法类证108

1)钱潢108

2)尤怡109

3.分经审证109

1)陈念祖109

2)包诚110

附一:医案十六则111

附二:方有执等所著书目116

简短的结论117

第七章 温热学派120

一、概说120

二、河间绪论为温热学派的先导121

三、温疫与瘟疫的衍变122

(一)吴有性的《温疫论》122

1.同是热病,温瘟无别122

2.温疫不同于一般外感123

3.伤寒与温疫的鉴别124

4.温疫的传变与治法125

(二)戴天章的论瘟疫126

1.辨气126

2.辨色126

3.辨舌127

4.辨神127

5.辨脉127

(三)余霖的论“疫疹”128

1.疫病学的源流128

2.疫疹与伤寒的鉴别129

3.疫疹的病机和形色129

4.疫疹的脉数不能表下130

附一:医案三则130

附二:吴有性等所著书目132

四、温热学派的鼎盛时期132

(一)叶桂的《温热论治》132

1.温热病机的阐发132

1)邪侵入卫133

2)邪传气分133

3)温热入营133

4)邪入血分134

5)邪留三焦134

2.齿舌辨证的大纲134

1)验舌苔134

2)验舌色135

3)验齿135

3.斑疹与白?的分辨135

(二)薛雪的《湿热条辨》136

1.湿热病的病因病机136

2.湿热病的证治137

1)湿热本证137

2)表证137

3)湿邪偏盛137

4)湿热俱盛138

5)邪滞三焦138

6)少厥二阴证138

7)邪伤脏腑138

8)热入营阴139

9)痉厥疟痢139

10)余邪140

(三)吴瑭的三焦温病说140

1.寒温水火阴阳辨140

2.温病的三焦病机141

3.清热养阴法的确立142

(四)王士雄的温热观142

1.六气属性辨143

2.对霍乱的分析143

1)热证144

2)寒证144

附一:医案十则145

附二:叶桂等所著书目150

简短的结论150

第八章 汇通学派154

一、概说154

二、开始接受西说诸家155

(一)汪昂155

(二)赵学敏155

(三)王学权156

(四)王清任157

(五)陈定泰158

附:汪昂等所著书目158

三、持汇通说诸家158

(一)王宏翰158

1.太极元行说159

2.命门说159

(二)朱沛文160

1.汇通以临床验证为准则160

2.综合汇说不必强通161

3.实事求是辨正《改错》161

(三)唐宗海162

1.中西医学理原一致162

2.重中轻西163

3.崇尚远古164

(四)张锡纯165

1.关于生理的衷中参西165

2.关于病理的衷中参西165

3.关于药物的衷中参西166

附:王宏翰等所著书目167

四、改进说与科学化的倡导者167

(一)恽树珏167

1.改进中医,应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167

2.改进中医,《内经》不能废除169

3.提出《内经》的大义169

1)全书的总提纲170

2)《内经》与《易经》有密切关系170

3)五行所以阐发四时171

(二)陆彭年172

1.科学化的主张172

2.科学化的方法173

附一:医案二则176

附二:恽树珏等所著书目177

简短的结论178

中篇 基础理论各家学说181

第一章 脏腑学说181

一、概说181

二、命门说181

(一)右肾命门说182

(二)包络命门说182

(三)肾间命门说183

(四)动气命门说185

三、三焦说186

(一)无形三焦说186

(二)腔子三焦说187

(三)胃部三焦说188

(四)油膜三焦说188

(五)三段三焦说189

四、脑说190

(一)强记健忘由脑说190

(二)灵机记性在脑说191

(三)脑散动觉之气说191

第二章 病机学说193

一、概说193

二、论病机十九条194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194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194

(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194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95

(五)诸热瞀瘛,皆属于火195

(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95

(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195

(八)诸痿喘呕,皆属于上195

(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195

(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196

(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196

(十二)诸胀腹大,皆属于热196

(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197

(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197

(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197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197

(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197

(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198

(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198

(二十)总结199

三、六气病机论200

(一)暑论200

1.署分阴阳201

2.阴暑证治201

3.阳署证治201

4.伏阴论201

(二)风论202

(三)燥湿论203

1.寒热化燥湿203

2.二至节与气燥湿203

3.燥湿的三因变易204

4.燥湿赅六气204

5.外伤燥湿病症205

6.燥湿治法205

7.内伤燥湿206

四、脏腑病机论207

(一)心、包络207

(二)肝、胆207

(三)胃、脾208

(四)肺209

(五)肾209

(六)膀胱209

(七)三焦210

(八)小肠、大肠210

第三章 诊法学说213

一、概说213

二、望病须察神气论214

(一)望色214

(二)部位215

(三)形窍215

(四)胸腹脏腑部位216

(五)内病外形217

三、望舌质与舌苔219

(一)舌质舌苔辨219

(二)舌苔有根无根辨220

四、闻声须察阴阳论220

五、闻声辨息问病论221

(一)闻声论221

(二)辨息论222

(三)问病论223

六、脉学四论223

(一)求脉大旨223

(二)诸脉总说224

(三)主病总义225

(四)审脉元机226

附:周学海所著书目226

第四章 治则学说228

一、概说228

二、治法八论229

(一)论汗法230

(二)论和法231

(三)论下法233

(四)论消法235

(五)论吐法237

(六)论清法238

(七)论温法240

(八)论补法241

三、证治随笔243

(一)虚实补泻论244

1.补泻参用244

2.虚实辨证244

3.虚实互见补泻兼施245

(二)表里俱病治各不同247

(三)敛散升降四治说略248

(四)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248

第五章 本草学说252

一、概说252

二、寇宗奭253

(一)分四性253

(二)辨五味254

(三)补十剂254

三.李时珍254

(一)发明《序录》254

1.药物分类254

2.药用部分255

3.相反同用255

(二)十剂释义255

1.宣剂255

2.通剂256

3.补剂256

4.泄剂256

5.轻剂256

6.重剂256

7.滑剂257

8.涩剂257

9.燥剂257

10.湿剂257

四、缪希雍258

(一)药性指归258

1.气味生成258

2.主治参互258

3.药性简误259

4.药性差别259

(二)五脏苦欲补泻论260

1.肝脏260

2.心脏260

3.脾脏261

4.肺脏261

5.肾脏261

(三)审时用药论262

(四)论治气血诸药263

1.治气三法药各不同263

2.治血三法药各不同263

五、徐大椿263

用药十论263

1.药性变迁论263

2.药性专长论264

3.药石性同用异论264

4.攻补寒热同用论265

5.用药如用兵论265

6.轻药愈病论266

7.人参论266

8.制药论267

9.煎药法论267

10.服药法论268

六、石寿棠268

用药大要论268

附:寇宗奭等所著书目270

第六章 方剂学说272

一、概说272

二、《伤寒明理药方论》274

(一)桂枝汤方274

(二)麻黄汤方274

(三)大青龙汤方275

(四)小青龙汤方276

(五)大承气汤方276

三、七方解277

(一)大方277

(二)小方277

(三)缓方278

(四)急方278

(五)奇方278

(六)偶方279

(七)复方279

四、制方大法280

五、方剂六论289

(一)方药离合论289

(二)古方加减论290

(三)方剂古今论290

(四)古今方剂大小论291

(五)执方治病论292

(六)貌似古方欺人论292

下篇 临床各科各家学说295

第一章 杂病学说295

一、概说295

二、中风295

(一)中风名义295

(二)中风的发病296

(三)中风的病变297

(四)中风证治299

1.卒仆299

2.不语299

3.半身不遂299

4.口目斜300

5.四肢不举300

6.小便不利300

三、虚劳300

(一)虚劳病机的阐发301

1.虚劳六因说301

2.虚劳由火说301

(二)虚劳论治大法302

(三)虚劳的预防303

1.六节303

2.七防303

3.四护303

4.三候304

5.二守304

6.三禁304

四、臌胀304

(一)臌胀的病机304

(二)臌胀病因诸论305

1.湿热论305

2.火衰论306

3.水裹气结血凝说307

(三)臌胀的辨治307

五、噎膈309

(一)噎膈病机分析309

(二)噎膈的辨证311

(三)噎膈的论治311

第二章 妇科学说315

一、概说315

二、张介宾经脉论316

(一)经脉之本316

(二)经脉病因317

(三)经脉不调317

(四)经脉证治318

1.血热经早318

2.血热经迟318

3.血寒经迟319

4.血虚经乱319

5.经期腹痛319

6.崩淋经漏320

7.血枯经闭321

三、沈金鳌带下篇322

四、沈金鳌乳病形证论323

(一)乳痈324

(二)乳岩325

(三)其他几种乳症325

五、武之望前阴诸疾论326

(一)论阴户肿痛326

(二)论阴痒生虫327

(三)论阴户生疮327

(四)论阴挺下脱328

(五)论阴冷328

第三章 儿科学说331

一、概说331

二、石寿棠儿科论332

(一)小儿的体质332

(二)小儿的病变333

(三)小儿的诊法333

(四)小儿病的辨治334

三、恽树珏论痧疹336

(一)痧子病状336

(二)最初三逆证337

(三)三逆证的治法337

(四)痧子用药338

(五)痧子不可用之药339

四、恽树珏惊风原理发明340

(一)发明钱仲阳惊风说340

(二)发明沈金鳌惊风说342

(三)惊风成方选344

第四章 外科学说347

一、概说347

二、疮疡病机论348

(一)刘纯论疮疡本末348

(二)张介宾疮疡论证349

三、齐德之论疮疡诊法和辨证350

(一)论疮疡的诊法350

1.疮疡脉候350

2.疮肿二十六脉名状351

3.肺痿肺疽诊候352

(二)论疮疡的辨证353

1.辨疮疽肿虚实353

2.辨疮肿浅深353

3.辨脓法354

4.辨疮疽疖肿证候354

5.辨疮疽善恶355

四、高秉钧疡科论治心得356

(一)求本论治356

(二)调治略义357

(三)外疡从内出论358

(四)四绝证论治360

1.失营马刀论治360

2.舌疳牙岩论治360

3.乳岩论治360

4.肾岩翻花论治361

第五章 眼科学说363

一、概说363

二、王肯堂五轮八廓说363

(一)五轮说364

(二)八廓说365

三、顾锡《银海》病机论366

(一)论五脏病机366

1.心经主病366

2.肺经主病367

3.肝经主病367

4.脾经主病368

5.肾经主病369

(二)六府病机369

1.三焦主病369

2.小肠主病369

3.胆经主病369

4.胃经主病370

5.大肠主病370

6.膀胱主病370

(三)气血痰食郁病机370

1.气病论370

2.血病论371

3.痰病论371

4.食病论372

5.郁病论372

四、傅仁宇《瑶函》论治372

(一)用药寒热论373

(二)用药生熟各宜论373

(三)开导之后宜补论373

(四)论点服药374

(五)慎用片脑论375

五、张飞畴金针开内障论376

附:造金针法377

第六章 喉科学说378

一、概说378

二、郑梅涧喉间发白论379

(一)论喉间发白症380

(二)论喉间发白治法及所忌诸药380

三、宋异僧论咽喉脉证381

(一)脉证通论381

(二)通治用药383

(三)用药禁忌383

(四)丸散方药383

四、陈根儒喉证四论384

(一)原病385

(二)治要385

(三)知防386

(四)辨药387

1.正将387

2.猛将388

3.次将388

4.禁忌389

五、丁泽周论喉痧症治391

(一)证治概要391

(二)自订方八首392

(三)选用效药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