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为生活而艺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为生活而艺术
  • (美)汤姆·安德森著;马菁汝,刘楠译,匡宏审校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6306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艺术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为生活而艺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为生活而艺术”的基础1

第一章 “为生活而艺术”之观念和文化基础:“为生活而艺术”之目的2

“为生活而艺术”之文化内涵3

传统艺术与解读3

现代艺术与解读4

当代后现代艺术与解读5

“为生活而艺术”:由三种世界观构成的内容6

“为生活而艺术”之目的、目标和教育前提 6

“为生活而艺术”的课程设置7

“为生活而艺术”的重点:创造性、视觉文化和新技术7

“为生活而艺术”的综合性教育8

“为生活而艺术”之教学策略8

聚焦主题的教学9

艺术学科和技法在主题教学中的作用10

主题还是话题?亲身参与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1

为生活而进行的艺术教育的主题11

对话与合作探索11

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批评性分析12

历史及其他背景的研究12

视觉研究及艺术创作的技法13

创造性表达13

真实世界的问题14

国家标准、评估与“为生活而艺术”14

艺术课堂之外:美学实践、道德的理解与行为及社会重建主义16

结论17

供研究和讨论的问题18

参考书目19

第二章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为生活而艺术”的理论基础21

教育理论:我们为什么要关注?22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为生活而艺术”模式23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是什么23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之目标和特征24

构建本真性的艺术教育与学习25

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和社区的建构25

近观:一堂联系现实世界的课程26

知识的建构27

近观:结构主义29

近观:主题教育31

获取渊博知识32

本真性教育指导的评估35

以艺术为实践的本真性学习的例子36

结论38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38

参考读物39

第二部分:“为生活而艺术”之教与学策略第三章 艺术教育与视觉文化42

视觉文化导论43

视觉文化教育44

视觉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根源:历史视角45

心理学根源:我们看什么和怎样看45

人类学根源51

语境主义者根源51

当代倾向:VCAE52

关注的核心52

近观:人种学的关注54

VCAE的内容55

近观:VCAE的教育学架构56

设计艺术和被建构环境58

广告59

佐证:对环境广告的评论60

内容基础:环境广告的目的和美学60

广告和环境63

询问环境广告的问题63

结论64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64

参考读物65

第四章 个性表达和创造性66

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67

艺术的个人表达和创造性67

创造力的社会本质68

创造性特质及艺术指导:一种社会的视角69

有创造性个体的个性特质69

创造性是有价值的吗?69

奇克森特米哈伊的十个矛盾性特质70

作为认知的创造力:隐喻的关键作用 73

作为创造力核心的隐喻73

文化的隐喻74

学生艺术中作为创造性活动的隐喻74

隐喻和创造性的阐释74

近观:”共同研究法”75

近观:变化的解决问题(MPS)76

在学校建立有创造力的环境77

克服对创造力的阻碍77

合作解决问题和个体研究78

结论80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80

参考读物81

第五章 美学82

什么是美学?83

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83

“美”83

从美学角度回答84

定义和评价美术理论84

谈论艺术87

美学家在做什么?87

在课程中运用美学:决定你自己的价值观 87

形式主义88

情境主义88

有效的兼收并蓄90

作为批评性研究的美学:一门研究课程 91

这是艺术吗?谢丽·利文的案例92

近观:谢丽·利文是艺术家吗?92

艺术的意义和价值94

近观:从学生的角度看艺术是什么?95

审美和艺术经验95

附加活动97

结论99

研究及讨论的问题99

参考读物100

第六章 艺术批评101

什么是艺术批评以及我们为什么这么做?102

观看作品:风格问题102

观看作品之外的东西:在情境中确定意义 102

艺术批评的一些前提103

教育性的艺术批评104

指导模式105

分析模式105

一种女权主义对话模式109

近观:伊丽莎白·加伯的女权主义艺术批评原则114

艺术批评的原则化方式114

活动:艺术批判115

附加活动 艺术批评策略116

结论118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118

参考读物119

第七章 艺术史120

艺术史的社会建构121

近观:挪用和法律123

艺术史的实践124

艺术史学家们做些什么?124

艺术史学家们的工具是什?125

艺术教育史126

近观:作为研究的访谈127

艺术史与学生所建构的意义128

作为真实教育的艺术史研究129

贝叶挂毯:一个真实的艺术史的典范 130

通过艺术史发展社会意识133

有争议的主题133

美学讨论的难题134

真实的艺术史的活动136

结论140

讨论和研究的问题141

参考读物142

第八章 美术创作143

美术创作的意义144

艺术家创作具有什么意义?144

美术创作的本质主义语言144

艺术的情境运用146

弥合本质主义和情境主义之间的鸿沟146

设计一部美术创作的教程147

运用某种材料表达象征意义进行交流的美术创作147

美术创作作为定性的思考147

灵感、技艺和创造过程148

美术创作交流功能的社会因素148

艺术自娱并娱人148

艺术作为自我的发展149

学生创造自己作品的意义150

美术创作的过程151

相信我们进行认知的双手153

以追求质量为目的的美术教学154

磨炼技法154

过程与意义相结合155

面对学生对艺术创作的恐惧155

技法与表现的关系157

对艺术的智力的培养157

培养天才和作为认知方式的艺术158

结论159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160

参考读物160

第九章 新技术和美术教育162

技术和文化163

技术,新与旧163

计算机技术:支持者与批评者163

新技术:艺术家、问题以及观念164

高科技:早期165

著作权、真实性和权力问题165

比尔·维欧拉167

数字化交互活动168

新技术:问题、内容和美术教育策略 169

从实际出发:在课堂上运用新技术169

电脑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功能169

社会内容和新技术172

研究比尔·维欧拉:一个应用新技术实施教学的例子173

主要观念173

过程173

结论175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176

参考读物176

主题研究178

“为生活而艺术”的中心议题179

自我意识179

地方意识180

社区意识180

主题定方向,艺术是驱动180

接下来的教学单元180

第十章 是什么推动你?研究笔记本和对自我的认识182

综述183

主要观念183

内容基础183

教学目标185

备注186

资料来源186

过程186

评估187

参考读物188

第十一章 对社区的理解:克瑞兹托夫·沃迪克佐克和艺术的社会责任感 190

综述191

主要观念191

内容基础:克瑞兹托夫·沃迪克佐克和艺术的社会责任感191

教学目标192

过程193

讨论并且对社会问题和艺术进行反思193

研究笔记194

艺术创作194

评估196

参考读物196

第十二章 对地方和社区的意识:阴云密布的海洋——希尔·博格曼(Ciel Bergman)、南希·莫瑞尔(Nancy Merril)和生态意识197

综述198

主要观念198

内容基础198

教学目标202

资料来源202

过程202

对于环境问题和艺术的研究和反应202

研究笔记203

艺术创作203

社区互动204

评估204

参考读物205

第十三章 自我、地方、社区的观念:福莱德·威尔逊(Fred Wilson)的装置艺术以及重新构建历史故事 206

综述207

主要观念207

问题和设想207

内容基础207

教学目标210

备注210

资料来源210

过程210

评估212

拓展和变化212

参考读物213

第十四章 自我与集体意识——从查尼尔·豪莱威(Chamelle Holloway)的艺术作品中探究身份问题214

综述215

主要观念215

内容基础215

教学目标217

资料来源217

过程217

对于艺术及视觉工艺品的考察218

通过艺术建构身份219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与主题219

艺术创作220

评估221

参考读物221

第十五章 对于自我、地区及社会的意识222

综述223

主要观念223

内容基础223

“格尔尼卡儿童和平壁画计划”223

目标和步骤224

过程是一种文化225

曼荼罗226

实施正确的思想与行为227

曼荼罗仪式的过程227

资料来源228

过程229

通向曼荼罗的门径229

社区壁画创作过程229

完成231

评估232

参考读物232

第十六章 为了生活的艺术教育234

艺术是对意义的探索235

为了生活的艺术教育的目的235

文化是“为生活而艺术”的内容236

通过本真性教学传达的意义:“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哲学236

“为生活而艺术”的课程和教育策略 236

“为生活而艺术”的内容237

“为生活而艺术”的目标:社区和社会的发展238

结论239

参考读物239

参考书目2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