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4952185.jpg)
- 周振鹤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5599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00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820页
- 主题词:专门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宋代的疆域1
第一编 宋代省地的行政区划沿革和地方行政制度第一章 宋代的路制13
第一节 宋代路制的形成与发展14
一、宋代路制起源于五代14
二、宋初转运司路的形成与发展18
三、宋代提点刑狱司路的演变23
四、宋代提举常平司路的演变24
五、宋代帅司路的形成与发展25
第二节 宋代路制的若干特点40
一、复式合议制的高层政区40
二、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地方行政体制43
三、转运司——宋代高层政区的政府44
四、宋代限制高层政区的诸措施45
第二章 宋代诸路的辖区与治所48
第一节 府界与京畿路48
第二节 京东路50
第三节 京西路53
第四节 河北路57
第五节 河东路59
第六节 陕西路61
第七节 两浙路63
第八节 淮南路66
第九节 江南东路70
第十节 江南西路72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74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76
第十三节 福建路77
第十四节 益州成都府路78
第十五节 利州路82
第十六节 梓州潼川府路83
第十七节 夔州路85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85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87
第三章 宋代的州县制度89
第一节 宋代的州府军监89
一、宋代州的两种等级划分89
二、宋代的府97
三、宋代州的郡号98
四、宋代的军和监101
第二节 宋代县级政区的等级与种类104
一、宋代县的等级划分与变化104
二、宋代特殊的县级政区108
第二编 宋代省地各断代年限的地方行政区划第一章 宋初(960—979)的州县115
第一节 建隆元年(960)的州县115
第二节 乾德元年(963)取荆南所得的州县122
第三节 乾德元年(963)平湖南所得的州县123
第四节 乾德三年(965)平蜀所得的州县124
第五节 开宝二年(969)丰州来归126
第六节 开宝四年(971)平广南所得的州县127
第七节 开宝八年(975)平江南所得的州县130
第八节 太平兴国三年(978)漳泉献地所得的州县131
第九节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地所得的州县131
第十节 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北汉所得的州县132
第二章 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州县134
第一节 河南道134
第二节 关西道136
第三节 河东道139
第四节 河北道141
第五节 剑南西道142
第六节 剑南东道142
第七节 江南东道144
第八节 江南西道146
第九节 淮南道148
第十节 山南西道150
第十一节 山南东道152
第十二节 陇右道152
第十三节 岭南道153
第三章 咸平二年(999)的州县156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157
第二节 京东路157
第三节 京西路160
第四节 河北路161
第五节 河东路163
第六节 陕西路164
第七节 两浙路166
第八节 淮南路168
第九节 江南路170
第十节 荆湖北路170
第十一节 荆湖南路173
第十二节 福建路173
第十三节 西川路174
第十四节 峡路176
第十五节 广南东路177
第十六节 广南西路179
第四章 天禧四年(1020)的州县181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181
第二节 京东路183
第三节 京西路183
第四节 河北路184
第五节 河东路185
第六节 陕西路186
第七节 两浙路189
第八节 淮南路189
第九节 江南东路190
第十节 江南西路190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192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192
第十三节 福建路193
第十四节 益州路193
第十五节 利州路195
第十六节 梓州路196
第十七节 夔州路197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197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198
第五章 元丰八年(1085)的州县200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201
第二节 京东路202
京东东路202
京东西路202
第三节 京西路202
京西南路202
京西北路204
第四节 河北路204
河北东路204
河北西路206
第五节 河东路207
第六节 陕西路207
永兴军路207
秦凤路209
第七节 两浙路210
第八节 淮南路212
淮南东路212
淮南西路212
第九节 江南东路212
第十节 江南西路214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214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216
第十三节 福建路216
第十四节 成都府路217
第十五节 利州路217
第十六节 梓州路218
第十七节 夔州路218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219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219
第六章 宣和五年(1123)的州县222
第一节 京畿路223
第二节 京东路223
京东东路223
京东西路225
第三节 京西路225
京西南路225
京西北路225
第四节 河北路226
河北东路226
河北西路227
第五节 河东路227
第六节 陕西路228
永兴军路228
秦凤路230
第七节 两浙路232
第八节 淮南路232
淮南东路232
淮南西路233
第九节 江南东路233
第十节 江南西路234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234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235
第十三节 福建路235
第十四节 成都府路236
第十五节 利州路236
第十六节 潼川府路239
第十七节 夔州路239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240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240
第二十节 燕山府路241
第二十一节 云中府路243
第七章 绍兴十二年(1142)的州县244
第一节 两浙路244
两浙西路244
两浙东路244
第二节 淮南东路246
第三节 淮南西路246
第四节 江南东路248
第五节 江南西路248
第六节 荆湖北路250
第七节 荆湖南路250
第八节 京西南路252
第九节 福建路252
第十节 成都府路254
第十一节 利州路254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256
第十三节 夔州路257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257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259
第八章 嘉定元年(1208)的州县260
第一节 两浙路260
两浙西路260
两浙东路260
第二节 淮南东路261
第三节 淮南西路261
第四节 江南东路261
第五节 江南西路262
第六节 荆湖北路262
第七节 荆湖南路263
第八节 京西南路263
第九节 福建路264
第十节 成都府路264
第十一节 利州路266
利州东路266
利州西路266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267
第十三节 夔州路267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268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268
第九章 端平元年(1234)的州县270
第一节 两浙路270
两浙西路270
两浙东路270
第二节 淮南东路271
第三节 淮南西路271
第四节 江南东路273
第五节 江南西路273
第六节 荆湖北路274
第七节 荆湖南路274
第八节 京西南路275
第九节 福建路275
第十节 成都府路275
第十一节 利州路277
利州东路277
利州西路278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278
第十三节 夔州路279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279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280
第十章 咸淳九年(1273)的州县281
第一节 两浙路281
两浙西路281
两浙东路282
第二节 淮南东路282
第三节 淮南西路282
第四节 江南东路283
第五节 江南西路283
第六节 荆湖北路284
第七节 荆湖南路285
第八节 京西南路285
第九节 福建路286
第十节 成都府路286
第十一节 利州路287
利州东路287
利州西路287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288
第十三节 夔州路288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289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289
第三编 北宋省地州县的沿革293
第一章 东京开封府州县沿革293
第二章 京东路州县沿革295
第一节 京东东路295
第二节 京东西路298
第三章 京西路州县沿革306
第一节 京西南路306
第二节 京西北路310
第四章 河北路州县沿革319
第一节 河北东路319
第二节 河北西路329
第五章 河东路州县沿革338
第六章 陕西路州县沿革350
第一节 永兴军等路350
第二节 秦凤等路362
第七章 两浙路州县沿革376
第八章 淮南路州县沿革383
第一节 淮南东路383
第二节 淮南西路389
第九章 江南东路州县沿革393
第十章 江南西路州县沿革399
第十一章 荆湖北路州县沿革404
第十二章 荆湖南路州县沿革413
第十三章 福建路州县沿革418
第十四章 益州成都府路州县沿革424
第十五章 梓州潼川府路州县沿革433
第十六章 利州路州县沿革441
第十七章 夔州路州县沿革447
第十八章 广南东路州县沿革454
第十九章 广南西路州县沿革462
第二十章 燕山府路州县沿革479
第二十一章 云中府路州县沿革481
第二十二章 北宋省废州军482
第一节 京东路482
第二节 河北路482
第三节 河东路485
第四节 陕西路487
第五节 两浙路490
第六节 淮南路491
第七节 成都府路492
第八节 梓州潼川府路492
第九节 利州路493
第十节 夔州路494
第十一节 广南东路495
第十二节 广南西路496
第十三节 西夏国所属州郡504
第四编 南宋省地州县的沿革509
第一章 两浙路州县沿革509
第二章 淮南东路州县沿革514
第三章 淮南西路州县沿革522
第四章 江南东路州县沿革528
第五章 江南西路州县沿革531
第六章 荆湖北路州县沿革535
第七章 荆湖南路州县沿革541
第八章 京西南路州县沿革545
第九章 福建路州县沿革549
第十章 成都府路州县沿革552
第十一章 潼川府路州县沿革557
第十二章 利州路州县沿革562
第十三章 夔州路州县沿革569
第十四章 广南东路州县沿革574
第十五章 广南西路州县沿革578
第十六章 南宋省废州军585
第一节 淮南东路585
第二节 荆湖南路586
第三节 夔州路586
第四节 广南西路587
第五编 宋朝西部的地方羁縻体制591
第一章 宋朝西部的羁縻制度591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羁縻州县制591
一、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军政设施591
二、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政治制度593
三、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法制595
四、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贡赐、土地、赋役制度597
五、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乡兵制度601
六、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文化、宗教政策605
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羁縻部族制605
一、北宋各时期对西北蕃部地区的基本方针606
二、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蕃官蕃兵体制608
三、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法制611
四、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土地、赋役等政策611
五、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民族融合613
第二章 宋朝西南地区的羁縻州县615
第一节 荆湖路的羁縻州615
梅山615
南、北江616
第二节 广南西路的羁縻政区632
宜州632
融州637
邕州638
海南黎洞651
第三节 益州成都府路的羁縻政区653
黎州653
雅州655
茂、威州656
第四节 梓州潼川府路的羁縻州659
泸州659
戎(叙)州664
第五节 夔州路的羁縻州668
黔内州670
黔州羁縻州672
第三章 宋朝西北特殊建制的地方民族政权677
第一节 西凉府蕃汉联合政权677
第二节 河湟唃厮罗政权679
第三节 甘州回鹘政权681
第四节 麟、府、丰三州683
第五节 唐龙镇685
第六编 西夏的疆域与地方行政体制689
第一章 西夏的疆域689
第一节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的疆域689
第二节 西夏崇宗贞观八年(1108)的疆域697
第三节 西夏人庆三年(1146)的疆域700
第二章 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707
第一节 西夏地方行政体制的性质——部落制707
第二节 军政合一的经略司路708
第三节 负责赋税征管的转运司路712
第三章 西夏的监军司715
附录723
一、宋朝疆域图724
1.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疆域图724
2.咸平二年(999)北宋疆域图725
3.天禧四年(1020)北宋疆域图726
4.元丰八年(1085)北宋疆域图727
5.宣和五年(1123)北宋疆域图728
6.绍兴十二年(1142)南宋疆域图729
7.嘉定元年(1208)、端平元年(1234)南宋疆域图730
二、宋朝省地政区沿革表731
1.建隆元年(960)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州郡沿革表731
2.太平兴国五年(980)至天禧三年(1019)州郡沿革表742
3.天禧四年(1020)至熙宁四年(1071)州郡沿革表749
4.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十年(1077)州郡沿革表754
5.元丰元年(1078)至崇宁二年(1103)州郡沿革表758
6.崇宁三年(1104)至宣和七年(1125)州郡沿革表762
7.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十二年(1142)州郡沿革表771
8.绍兴十三年(1143)至端平元年(1234)州郡沿革表774
9.端平二年(1235)至咸淳九年(1273)州郡沿革表780
三、宋朝各路治所一览表787
主要参考文献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