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化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4952998.jpg)
- 姜义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8389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294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中华”词源解析1
1.“中”与“中国”稽论1
2.“华”与“中华”释义4
二、文化界说5
三、文化的结构与属性6
四、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8
1.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基础10
2.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具有重要影响11
3.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构成12
4.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封闭性13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4
1.经济形态基本特征——农业文明14
2.政治形态基本特征——王权主义17
3.社会形态基本特征——宗法制度19
4.文化思想形态基本特征——儒道思想20
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2
1.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23
2.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24
3.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26
4.经世致用——实践理性的精神27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32
一、多元并举,辉煌起步33
1.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33
2.传说时代的族群35
3.夏商周族群关系38
二、四海一统,九州攸同39
1.文化根本的确立39
2.汉族族称的确定41
3.汉匈和亲43
4.文物交通,泽惠天下46
三、北方民族,文化重塑48
1.一般大势48
2.族群新貌49
3.文化动力49
四、天可汗,四海一家53
1.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53
2.唐蕃和亲55
3.黠戛斯回归56
4.唐诏盟誓57
5.高句丽人的内迁57
6.有容乃大58
五、兄弟盟誓,分治天下60
1.一般大势60
2.亲情盟誓62
3.友好往来63
4.共享传统65
六、漠北雄风,席卷欧亚67
1.雄起漠北67
2.天下一统68
3.回族的形成69
4.冲突中的融会71
5.吐蕃的选择72
6.因俗而治73
七、中华之人,文化身份74
1.一般大势74
2.中华诉求74
3.五族共和76
4.归向传统78
天人合一——中华元价值的构成81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81
1.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81
2.天人合一思想的贡献与局限88
二、和合会通的精神境界92
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观95
四、中庸之道97
五、义利、理欲之辨101
1.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众说纷纭并行发展102
2.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辨——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104
3.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第二个高潮105
人文化成——中华文化的载体107
一、表情达意的语言107
1.汉语构成108
2.汉语神韵110
3.汉语寓意112
二、义蕴深厚的文字114
1.汉字源起114
2.汉字“六书”116
3.字体流变117
4.汉字义蕴121
三、绚丽多姿的书籍123
1.书籍沿革123
2.“四部”典籍126
3.经部典籍126
4.史部典籍128
5.子部典籍130
6.集部典籍131
7.类书与丛书134
四、薪火相传的教育136
1.官学演变136
2.私学发展139
3.书院起落141
4.科举兴废144
五、重教尊师,教学相长147
1.重教尊师147
2.教学相长150
六、“尊德性”与“道问学”153
星汉灿烂——隽奇瑰丽的中国古典文学158
一、诗歌158
1.“风”“骚”双璧158
2.乐府遗韵161
3.魏晋风流162
4.诗盛大唐168
5.词宗两宋170
6.元曲妙音172
二、散文174
1.先秦散文175
2.秦汉散文183
3.魏晋南北朝散文187
4.唐代散文190
5.宋代散文192
6.明清散文194
三、小说197
1.先秦神话传说197
2.魏晋志怪、志人小说198
3.唐传奇200
4.宋元话本201
5.明代小说202
6.清代小说206
格物成器210
一、敬天授时210
1.天象观察211
2.天文仪器214
3.历法218
二、《九章算术》220
1.算筹221
2.算盘222
3.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23
4.割圆术与圆周率224
5.孙子定理与大衍求一术225
6.垛积术与级数求和226
7.河图洛书与幻方227
三、《齐民要术》228
1.赵过与犁耕229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230
3.陈旉《农书》232
4.黄道婆与棉纺233
5.徐光启与《农政全书》234
6.桑基鱼塘236
四、岐黄之术236
1.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237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239
3.针灸与外科240
4.《洗冤录》与法医学241
5.李时珍与《本草纲目》242
6.种痘与免疫法244
五、四大发明245
1.指南针245
2.造纸术246
3.印刷术248
4.火药251
礼仪之邦253
一、周孔制礼253
1.礼仪的起源253
2.周公制礼作乐255
3.孔子修礼263
二、礼治教化270
1.儒家崇礼270
2.礼“治”社会272
3.寓教于礼274
4.礼主刑辅275
5.伦常之礼275
6.“礼治”之理277
三、祭祀问吉277
1.祭祀天地278
2.祭祀鬼神(魂)281
3.祭祀祖先282
4.祭者,教之本284
5.祭政合一286
四、婚嫁同喜287
1.“礼之本也”288
2.历史沿革290
3.婚聘之礼290
4.婚典仪程293
5.婚后礼仪293
五、交际尚宾294
1.交际礼仪的特点294
2.礼节形式296
3.社交形式300
六、丧葬慎终304
1.丧葬制度304
2.丧葬观念309
3.丧葬礼仪312
东方神韵315
一、气韵生动315
二、传神写照322
三、境生象外330
四、意象浑成339
五、山水清音346
六、歌舞曼妙353
四海一家362
一、大漠圣影——张骞通西域363
二、梵音化为唐声——玄奘取经371
三、永恒的使者——鉴真东渡380
四、海风好个大——郑和下西洋389
五、西学东渐——利玛窦来华398
六、跨出帝国门槛——严复译书407
诸教会通415
一、概述415
1.三教概说415
2.会通内涵417
3.文化背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418
二、分化中的成长420
1.“内圣”与“外王”——儒家的社会文化特征420
2.“离世间”而“入世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特征423
3.“仙道贵生”——道教的社会文化特征426
三、会通态势429
1.“三训殊路,而习善同辙”——三教合流的伦理基础429
2.会三归一的呼声——三教合流的思想基础432
3.多元激荡中的交融——三教合流的历史基础433
四、诸教合流436
1.“泛滥于诸家,出入于释老”——儒释道三教“一体两翼”格局的形成436
2.三教鼎立捍王权440
五、古道西风446
1.僧袍儒褂的传教士446
2.王学风行与耶教之兴450
3.破邪破佛的唇枪舌剑453
六、风雷激荡456
1.颐指气使的“洋教”456
2.互相敌视的文化精英461
3.对话的可能性463
4.20世纪非基督教运动466
5.走向本色化468
文化遗产470
一、民族精神象征——长城470
1.长城之史471
2.长城之美476
二、帝王之尊——故宫477
1.设计思想477
2.锦上添花480
3.故宫之美482
三、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484
1.秦始皇陵485
2.兵马俑坑486
3.雕塑艺术488
4.科学内涵490
四、皇家祭坛——天坛491
1.概述492
2.文化内涵493
3.审美意境495
五、东方艺术宝库——三大石窟496
1.石窟文化的勃兴497
2.敦煌莫高窟498
3.云冈石窟500
4.龙门石窟502
5.三大石窟的近代劫难503
六、雪域明珠——布达拉宫505
1.红宫白宫505
2.藏族风情507
七、林泉之致——中国园林509
1.皇家园林509
2.苏州园林515
八、古城风韵——丽江、平遥519
1.云南丽江519
2.山西平遥522
九、真武道场——武当山古建筑群525
1.道教建筑特色526
2.武当山宫观527
3.独特风格528
附录: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典籍530
参考文献541
后记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