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工晶状体屈光手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工晶状体屈光手术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4962895.jpg)
- 张振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432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307MB
- 文件页数:647页
- 主题词:屈光不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工晶状体屈光手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从黑暗到光明,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1
第二节 摆脱眼镜困扰,实现生理性视功能重建2
第一篇 人工晶状体基础与临床7
第一章 白内障手术发展史7
第一节 古代白内障手术治疗——针拨术时代7
一、四大古文明发源地眼外科之发展7
二、针拨术在新中国的发展8
第二节 经典白内障囊外手术时代8
第三节 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医学对眼科的贡献9
第四节 白内障囊内手术11
第五节Harold Ridley人工晶状体时代12
一、工业化时代的探索12
二、Ridley人工晶状体划时代问世12
三、现代囊外显微手术的发展14
第六节 超声乳化手术与屈光手术时代14
第二章 当代人工晶状体材料特性与分类16
第一节 概述16
一、人工晶状体材料发展背景16
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基本要求16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材料学简述16
一、立构构形17
二、基本成分17
三、基本特性——聚合物的形态变化18
四、基本物理特性18
五、聚合物的加工与制作19
第三节 人工晶状体分类19
第三章PMMA人工晶状体的发展与演变21
第一节Ridley人工晶状体21
第二节 我国首例人工晶状体手术21
第三节Shearing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2
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一片式PMMA人工晶状体23
第五节21世纪屈光手术时代PMMA人工晶状体的作用24
第四章 当代折叠人工晶状体设计趋向概述27
一、一片式设计27
二、三片式设计28
三、袢的支撑形式及其材料29
四、光学面30
五、直角方边设计30
六、植入方式31
七、仿生设计趋向31
八、新型有晶状体眼IOL31
九、IOL设计平台化31
第五章 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33
第一节 概述33
一、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聚合物33
二、丙烯酸酯一甲基丙烯酸[酯]类IOL材料特性33
第二节 疏水性丙烯酸酯IOL特点34
一、三片式AcrySof特点34
二、一片式AcrySof特点34
三、蓝光滤过型IOL35
四、胜星IOL (Sensar IOL)36
第三节 人工晶状体边缘形状、直角边缘设计与不良视觉反应38
一、边缘设计与不良视觉反应38
二、边缘设计类型与光反射39
三、光学面边缘处理与视觉质量39
四、疏水性丙烯酸酯IOL其他合并症40
第六章 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43
第一节 材料来源与生物特性43
第二节 善特福(Centerflex)亲水性丙烯酸酯IOL简介44
一、Rayner Centerflex IOL-570H44
二、亲水性丙烯酸酯与药物载体44
三、Rayner C-Flex亲水性丙烯酸酯屈光性平台45
第三节 其他亲水性丙烯酸酯IOL47
一、Akreos亲水性丙烯酸酯IOL47
二、法国Corneal亲水性IOL48
三、Hexa Vision HQ-201 HEP可折叠IOL49
四、Zeiss亲水性丙烯酸酯IOL49
五、胶原Collamer IOL50
六、其他亲水性IOL50
第七章 硅凝胶人工晶状体52
第一节 硅凝胶材料的特性52
一、硅凝胶医疗用品的开发与应用52
二、硅凝胶IOL52
第二节 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相关特性与设计改进53
一、关于和硅油黏附的观察53
二、光学面直角边缘设计与PCO54
三、硅凝胶IOL与视觉质量54
第三节 各种硅凝胶人工晶状体54
一、CeeOn 900 ~ 920硅凝胶IOL54
二、CeeOn Edge911系列IOL55
三、光学面设计改进与Z-sharp技术——Tecnis屈光性IOL平台56
四、AMO公司硅凝胶系列IOL56
五、博士伦硅凝胶折叠IOL57
六、Staar公司硅凝胶系列IOL57
第八章Toric IOL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的应用60
第一节Toric IOL的发展与现状60
一、Toric IOL的历史背景60
二、Toric IOL的使用范围及方法60
三、不同Toric IOL的特性61
第二节AcrySof?Toric IOL的植入及其影响因素62
第三节Toric IOL存在的问题63
一、解决术后旋转是Toric IOL的核心问题63
二、影响Toric IOL旋转的因素63
三、Toric应用的临床经验64
第九章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67
第一节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与人眼晶状体的防护功能67
第二节 关于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实验和临床研究68
第三节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70
一、Alcon蓝光滤过AcrySof Natural (SN60AT)70
二、Staar公司预装式黄色非球面IOL (KS-3AiN)70
三、光致变色黄色IOL Aurium71
第四节 有关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讨论72
一、黄色IOL对色觉影响72
二、蓝光对黄昏视力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72
三、蓝光对生物节奏的影响73
第十章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概述76
第一节 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演变与发展76
一、回归经验计算公式76
二、理论公式与个性化计算76
第二节 正确使用不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77
第三节 准确测量人工晶状体计算参数提高计算精确度77
一、眼轴测量77
二、角膜曲率测量78
第四节 高度近视、高度远视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78
一、高度近视IOL度数计算78
二、高度远视IOL度数计算79
第五节 几种特殊患者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79
一、儿童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79
二、手术中后囊膜破裂时IOL度数的选择79
三、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要求选择IOL度数80
第十一章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82
第一节 估算角膜屈光度82
一、标准角膜曲率计或者CVK测量角膜屈光度的局限性82
二、估算LASIK术后角膜屈光度的方法82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85
一、理论公式估算有效晶状体位置的局限性85
二、术后K值估算ELP导致的IOL计算误差85
三、第3代公式计算LASIK术后眼的优化数据库列线图88
四、通过既往临床资料计算IOL度数的其他方法88
五、不同方法的临床准确性88
六、无晶状体眼验光方法89
七、回归公式方法89
八、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IOL度数计算方法91
九、在线网上IOL屈光度计算91
第三节 人工晶状体计算示例92
一、LASIK术后IOL计算示例92
二、RK术后IOL计算示例93
第十二章 眼前节OCT在屈光性IOL手术中的临床应用96
第一节 概述96
一、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诞生背景96
二、眼前节OCT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97
三、眼前节OCT的测量方法与技巧98
第二节 眼前节OCT在屈光与白内障手术相关检查中的应用98
一、眼前节组织结构的OCT成像及生物测量98
二、眼前节OCT在屈光与白内障手术检查中的应用101
第十三章 术前检查与术后视觉质量评价105
第一节 术前检查105
第二节 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及其相关因素108
第三节 视觉质量的测量108
第十四章 表面麻醉的理论与实践112
第一节 表面麻醉概述112
一、历史112
二、定义112
三、表面麻醉和前房内麻醉的基础112
第二节 表面麻醉药物113
一、酯合物E113
二、酰胺复合物113
三、药物组份的影响114
四、给药途径114
第三节 表面麻醉的临床应用115
一、临床规程115
二、临床操作116
三、建议117
第十五章 超声乳化术的切口、撕囊与水分离119
第一节 切口119
一、切口分类119
二、切口构筑119
第二节 连续环形撕囊术123
一、撕囊术的两个力学因素123
二、撕囊的要求124
三、撕囊方法124
四、染色剂的使用127
五、撕囊术中的问题及对策128
六、后囊膜撕囊术129
第三节 水分离与水分层130
一、水分离130
二、水分层131
第十六章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发展与除核模式的演变132
第一节 劈核技术的发展与演变132
一、概述132
二、拦截劈核术132
三、水平劈核技术—Nagahara方法133
四、垂直劈核技术134
五、针头抽吸口向下的劈核术135
六、注意事项135
第二节 超声乳化模式及其演变136
第三节 同轴与双通道超声乳化术138
一、双通道超声乳化术138
二、微小切口同轴超声乳化术140
第十七章 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切口关闭143
第一节 人工晶状体推注植入系统143
一、推注植入系统143
二、各种推注植入器简介143
三、植入器使用注意事项148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植入148
一、如何保证IOL囊袋内植入148
二、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及其优缺点149
第三节 残留黏弹剂抽吸与伤口水密封检查149
一、黏弹剂抽吸149
二、切口检查150
三、切口缝合指征150
四、术后用药与随访150
第十八章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角膜散光矫正术152
第一节 小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152
一、生理性散光152
二、切口长度与手术源性散光152
三、切口轴向与手术源性散光153
第二节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矫正角膜散光常用方法153
一、最陡角膜散光轴向行透明角膜切口法153
二、对侧透明角膜切口153
三、角膜缘松解切口或周边角膜松解切口154
四、Osher' s散光性角膜切开术157
五、全弧度深度依赖性散光角膜切开术158
第十九章 儿童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61
第一节 儿童视觉发育特点161
一、儿童的视觉发育特点161
二、视功能发育敏感期与剥夺性弱视161
第二节 晶状体混浊分类162
第三节 儿童白内障手术技术162
一、术前检查162
二、手术适应证和时机163
三、手术技术163
四、手术并发症166
第四节 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讨论166
一、人工晶状体植入时间166
二、人工晶状体类型的选择167
三、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167
四、儿童人工晶状体术后目标屈光状态控制168
第二十章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0
第一节 高度近视眼的特点170
一、解剖特点170
二、玻璃体与视网膜171
第二节 术前检查与术后屈光状态的选择171
一、术前检查171
二、术后屈光状态的选择171
第三节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计算172
一、人工晶状体的选择172
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172
第四节 手术原则173
一、麻醉173
二、切口173
三、连续环形撕囊术173
四、水分离173
五、晶状体核乳化吸除术174
六、残留皮质抽吸174
七、人工晶状体植入174
八、抽吸残留黏弹剂、关闭切口175
第五节 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高度近视的争议175
一、透明晶状体摘除的利与弊175
二、有晶状体眼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带来的曙光176
第二十一章 高度远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178
第一节 高度远视眼部特点178
一、高度远视眼伴有眼前节缩短178
二、眼前节正常的高度远视眼178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计算179
一、生物测量179
二、计算公式179
三、人工晶状体的选择180
第三节 手术治疗180
一、术前准备180
二、手术原则180
三、麻醉180
四、切口180
五、撕囊180
六、水分离181
七、超声乳化181
八、残留皮质抽吸181
九、人工晶状体植入181
十、灌注抽吸与关闭伤口181
第四节 手术并发症181
一、急性脉络膜上腔渗出181
二、后囊膜破裂和悬韧带松弛182
三、人工晶状体间混浊182
第二十二章 虹膜瞳孔重建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3
第一节 虹膜根部离断修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3
一、手术适应证183
二、术前准备184
三、手术方法184
四、注意事项185
第二节 虹膜修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5
一、手术适应证185
二、术前准备185
三、手术方法185
四、注意事项188
第三节 瞳孔重建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8
一、适应证188
二、手术方法188
第四节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0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190
二、术前准备190
三、手术方法190
四、注意事项191
第五节 人工虹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1
一、组合式人工虹膜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2
二、虹膜型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2
第二十三章 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手术方式195
第一节 类型与病因195
一、类型195
二、病因195
三、诊断195
第二节 手术策略196
一、术前充分认识手术风险196
二、手术策略196
第三节 操作技术196
一、麻醉196
二、切口196
三、撕囊196
四、水分离步骤196
五、除核技巧197
六、皮质吸除198
七、后囊膜负压抛光198
八、后囊膜破裂198
九、人工晶状体植入198
第二十四章 囊袋阻滞综合征201
第一节 概念及发病机制201
一、概述201
二、分类201
三、液体成分和发病机制201
四、危险因素202
第二节 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202
一、临床表现与处理202
二、预防203
三、结语204
第二十五章 小切口人工晶状体取出与更换术205
第一节 概述205
一、PMMA硬性IOL时代205
二、折叠人工晶状体时代205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取出和更换的原因205
一、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不准确206
二、儿童眼植入人工晶状体206
三、人工晶状体偏位206
四、人工晶状体设计或材料问题206
五、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错误206
六、人工晶状体混浊和钙化206
第三节 人工晶状体混浊、钙化及其分类206
一、混浊钙化的分类206
二、钙化混浊的机制207
三、常见人工晶状体钙化和混浊分析208
第四节 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技术210
一、手术方法210
二、注意事项211
三、并发症211
第五节 人工晶状体混浊的实验室研究212
一、基本研究方法212
二、结果分析212
第六节 折叠人工晶状体取出与更换问题讨论213
一、当前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13
二、混浊和钙化是亲水性丙烯酸酯和水凝胶人工晶状体的高发问题214
三、加大对人工晶状体研究的投入214
第二十六章 眼科黏弹性物质216
第一节 命名与发展演变216
一、概述216
二、OVDs发展简史216
第二节 物理及流变学特性217
一、黏滞性217
二、假可塑性217
三、弹性217
四、内聚性217
五、涂敷性218
六、内聚—弥散指数218
第三节 分类218
第四节 常用黏弹剂成分与产品简介220
一、透明质酸钠220
二、硫酸软骨素220
三、羟丙甲基纤维素221
四、其他221
五、常见黏弹剂产品简介221
六、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主要作用223
第二十七章 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的防治226
第一节 发病率226
第二节 危险因素227
一、手术因素227
二、非手术因素228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29
一、感染性眼内炎229
二、诊断229
三、与晶状体相关性葡萄膜炎的鉴别诊断230
第四节 围手术期用药与预防处理230
一、发病原因230
二、围手术期防治策略230
三、眼内炎的预防措施231
第五节 术后眼内炎的治疗234
一、给药途径与临床疗效234
二、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眼内炎中的重要性234
三、玻璃体切割术适应证235
四、玻璃体切割术相对禁忌证235
五、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术的注意事项235
第二篇 后发性白内障的机理与防治241
第二十八章 后囊膜混浊的病理机制及其防治措施241
第一节 后发性白内障的理论基础241
一、晶状体的解剖和组织学241
二、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特性242
第二节 后囊膜混浊的临床评价243
第三节 降低与预防PCO发生的临床与手术途径245
一、充分的水分离和彻底清除残留皮质245
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人工晶状体246
三、大小适中的连续环形撕囊,撕囊边缘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247
四、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248
五、最大程度的人工晶状体-后囊膜接触和黏附作用249
六、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屏障作用249
第四节 后囊膜混浊Nd : YAG激光切开术251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251
二、术前评估和准备252
三、手术方法252
四、术后处理252
五、并发症252
第二十九章 成人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255
第一节 后囊膜混浊在屈光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重要性255
一、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255
二、预防后囊膜混浊的重要性255
三、治疗后囊膜混浊的意义256
第二节 引发成年人后囊膜混浊的因素256
一、患者相关因素256
二、眼部相关因素256
三、手术相关因素257
四、人工晶状体相关因素257
第三节 降低成年人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的要点259
一、手术技术259
二、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边缘几何学260
三、IOL材质261
四、人工晶状体固定方式261
第四节 防止后囊膜混浊发生的临床措施261
一、防止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意义261
二、评价后囊膜混浊的方法262
第五节 成人后囊膜混浊的特点262
一、前囊膜上皮细胞的特性262
二、赤道部上皮细胞的特性262
第六节 后囊膜混浊的治疗263
一、后囊膜纽扣孔263
二、囊袋插入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方式263
三、封闭囊袋灌注装置263
四、使用药物制剂预防后囊膜混浊263
五、药物防治措施的实施264
第三十章 儿童PCO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267
第一节 概述267
一、儿童后囊膜混浊发病率267
二、预防和治疗儿童PCO的重要性267
第二节 引起儿童PCO的因素及防御措施267
一、引起儿童 PCO的因素267
二、降低儿童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的关键步骤268
三、儿童后囊膜混浊与人工晶状体因素270
第三节 儿童后囊膜混浊的临床表现和特点271
一、儿童后囊膜混浊发展迅速271
二、儿童后囊膜混浊与人工晶状体材料有关271
第四节 儿童后囊膜混浊的治疗272
一、掺铷钇铝石榴石激光后囊膜切开术272
二、二次手术进行增殖膜切开联合玻璃体切除272
第三十一章 360°增强型全方边IOL在后囊膜混浊防治中的临床意义274
第一节 全方边设计理念274
一、直角边缘设计与IOL的致命缺陷274
二、增强型边缘与全方边人工晶状体设计理念来源274
第二节 增强型全方边人工晶状体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价值276
一、Rayner 570C C-Flex IOL设计特点276
二、临床结果276
第三十二章 白内障术后前囊膜混浊278
第一节 概述278
第二节 前囊膜混浊的基础研究278
一、前囊膜混浊的细胞来源278
二、前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279
三、前囊膜混浊的病理改变279
四、前囊膜混浊的发病机制280
第三节 前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280
一、临床表现280
二、ACO评价方法281
第四节 前囊膜混浊的治疗和预防282
一、ACO的治疗282
二、ACO的预防282
第三十三章 表面改性技术在改良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中的应用285
第一节 人工晶状体表面改性技术的分类和特点285
一、IOL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285
二、各种技术的评价286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与表面改性287
一、生物相容性与表面改性287
二、表面亲/疏水性288
三、表面能289
四、表面化学结构289
五、其他289
第三节 当代人工晶状体表面改性及其发展趋势290
一、表面改性技术发展趋势290
二、表面改性技术阶段性成果290
三、未来表面改性技术重在临床发展292
第三十四章 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的研究295
第一节 葡萄膜生物相容性295
第二节 囊膜生物相容性296
一、人工晶状体表面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296
二、前囊膜混浊297
三、后囊膜混浊298
第三节 常用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298
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298
二、硅凝胶298
三、疏水性丙烯酸酯299
四、亲水性丙烯酸酯299
五、IOL的表面修饰299
第三十五章 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与预防策略301
第一节 后发性白内障的表现以及对视功能的影响301
一、E细胞增生的临床特点301
二、A细胞增生的临床特点302
第二节 后发性白内障程度的定量分析303
一、PCO的评价303
二、ACO的评价303
第三节 前囊膜混浊的影响因素303
第四节 后囊膜混浊防治的手术策略及其相关因素304
一、去除赤道部上皮细胞以减少其增殖的可能性304
二、建立机械屏障,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304
三、光学面材料的作用306
四、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预防307
第三十六章 囊袋冲洗装置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的应用309
第一节 后发性白内障309
第二节 后发障的防治及密封囊袋冲洗装置309
第三节 密封囊袋冲洗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10
第四节 可用于密封囊袋的药物311
第三篇 像差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317
第三十七章 像差研究概论317
第一节 概述317
第二节 古代朴素成像思想启蒙——小孔成像317
第三节 像差描述的历史318
第四节 人工晶状体像差研究319
一、像差是影响功能性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319
二、姚克医生早期非球面人工晶状体320
三、波阵面像差技术在现代像差人工晶状体设计中的应用320
第三十八章 光学像差概述322
第一节 理想成像光学系统的基本特征322
一、理想成像的基本特征322
二、现实成像与像差322
第二节 几何光学像差323
一、球差323
二、彗差323
三、像散324
四、场曲324
五、畸变324
六、色差325
第三节 色散325
第四节 波像差326
第三十九章 眼屈光系统的光学像差327
第一节 眼屈光系统像差327
一、像差的个体特异性327
二、单色像差328
三、色像差330
第二节 影响屈光系统像差的其他因素331
一、晶状体331
二、泪膜331
三、影响光学像差的动态变化因素331
第三节 屈光系统像差的量化与屈光手术333
一、角膜屈光手术的有效性333
二、屈光手术与像差333
三、降低光学像差的因素334
第四十章 波阵面像差的测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336
第一节 像差仪及其测量336
一、出射型光学像差仪336
二、入射视网膜成像型像差仪337
三、光线轨迹追踪仪337
四、主观空间分辨仪337
五、光学路径差异扫描系统(OPD-scan)338
第二节 像差测量与分析338
一、像差的测量338
二、像差的表达和描述方法338
三、像差的定量340
四、正常人眼的像差分析341
五、影响人眼像差的因素342
第三节 波前像差与角膜、白内障屈光手术343
一、像差与角膜屈光手术343
二、像差在白内障研究及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345
三、个体化手术发展趋势346
第四十一章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概述350
第一节 非球面的性质与非球面IOL分类350
一、非球面的类型与性质350
二、非球面IOL的发展与演变351
三、非球面IOL的类型352
第二节 非球面IOL的功能表现与视觉质量353
一、视觉质量评价指标353
二、非球面IOL的模型眼功能表现353
第三节 非球面IOL的临床应用与评价354
一、非球面IOL简介354
二、临床应用与评价357
第四节 个体化非球面IOL的结构优化358
一、超常视力与像差和对比敏感度358
二、角膜球面像差的个体差异性359
三、非球面IOL个体优化的必要性359
第四十二章 正常眼和角膜屈光手术后非球面IOL的优化方案及其个体化选择361
第一节 非球面IOL361
第二节 非球面IOL的个性化选择362
一、个性化选择的原因362
二、正常眼的非球面IOL个性化选择363
第三节 角膜屈光手术后非球面IOL的选择364
一、近视性PRK术后的非球面IOL个性化选择364
二、远视性LASIK/PRK术后的非球面IOL个性化选择364
第四节 非球面IOL偏中心和倾斜365
第五节 非球面IOL植入后的焦深366
第六节 非球面IOL的临床结果367
一、球差367
二、视觉质量367
三、焦深368
四、日常生活368
五、总结368
第四十三章AcrySof IQ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应用体会371
第一节 概述371
第二节 AcrySof IQ的特点及其设计原理371
第三节 适应证与患者选择372
第四节 手术步骤与注意事项373
第五节 临床结果与评价373
第六节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个体化发展趋势375
第四十四章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与单色像差矫正377
第一节 概述377
一、Q值和非球面的概念377
二、球差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378
第二节 非球面IOL简介379
第三节 非球面IOL植入手术策略380
一、全身检查380
二、眼部检查380
三、人工晶状体的选择381
四、非球面IOL植入术中注意事项381
第四节 临床结果与评价382
一、术后视力和问卷调查结果382
二、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382
三、波前像差检查结果382
四、非球面IOL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85
第四篇 可调节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389
第四十五章 调节的比较生理学389
第一节 基本概念389
一、眼的屈光装置——角膜和晶状体389
二、调节焦距的改变389
三、调节测量技术390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屈光状态和调节机制390
一、非硬骨鱼类390
二、硬骨鱼类390
三、两栖动物391
四、鸟类和爬行类391
第三节 脊椎动物的调节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调节393
一、脊椎动物调节的多样性与相似性393
二、哺乳类动物调节的复杂性393
三、调节反应的产生及其合适的刺激394
四、双眼调节395
五、“消极”调节395
第四节 生存环境与调节的多样性396
一、调节机制的多样性396
二、调节幅度与强度396
三、调节衰退和老化现象397
第四十六章 调节与老视的机制400
第一节 调节的生物物理学研究400
一、调节的来源和定义400
二、调节的性质、范围和程度401
三、调节的神经支配401
四、调节时的联动现象402
五、干预机制的调节402
第二节 调节装置的老化与老视的发生402
一、晶状体老化与老视403
二、睫状体老化与老视403
三、悬韧带与老视403
第三节 调节与老视机制的学说404
一、Tescherning学说404
二、Helmholtz经典调节学说404
三、Schachar修正调节学说及其质疑406
第四十七章 调节的测量408
第一节 概述408
一、调节测量的意义408
二、调节的激发机制408
三、调节测量的基本概念408
四、调节幅度409
第二节 调节幅度检查410
一、主观调节幅度检查法410
二、客观调节幅度检查法412
第三节 调节测量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结果评价412
一、具体影响因素412
二、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414
第四节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调节幅度的测量414
一、客观检查是调节幅度评估的金标准414
二、正确评价药物诱导调节幅度检查法415
第四十八章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概述417
第一节 位移可调节IOL417
一、单光学面位移可调节IOL417
二、双光学面位移可调节IOL418
第二节 变形可调节人工晶状体420
一、SmartIOL可调节IOL420
二、NuLens可调节IOL420
三、FlexOptic可调节IOL420
第四十九章 单光学面位移可调节IOL422
第一节 概述422
第二节CrystaLens可调节人工晶状体422
一、CrystaLens AT45设计422
二、CrystaLens疲劳试验423
三、适应证与IOL度数计算423
四、手术要点与术后处理423
五、临床结果与评价424
第三节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425
一、1CU设计参数和特点425
二、适应证425
三、手术技术425
四、1CU的临床结果与评价426
第四节Tetraflex可调节IOL428
一、设计原理与技术参数428
二、患者选择与术前准备428
三、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429
四、术后处理430
五、临床结果430
第五十章 光学原理简介与干涉及衍射基本理论概述431
第一节 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和成像原理431
一、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431
二、成像的基本原理433
第二节 波动光学概述434
一、波的概念与光的电磁理论基础434
二、光的偏振435
第三节 光的干涉437
一、光的相干条件437
二、杨氏双缝干涉438
第四节 光的衍射439
一、衍射的基本原理与分类439
二、夫琅禾费衍射439
三、光栅及其应用441
第五十一章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历史与发展概述444
第一节 概述444
第二节 多焦点IOL的设计原理与分类444
一、多焦眼镜的原理444
二、多焦点IOL的设计原理445
三、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类型445
四、折射型和衍射型MFIOL特点446
第三节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简介447
一、区带型折射MFIOL447
二、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449
三、非球面多焦点IOL452
第五十二章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手术的围手术期策略455
第一节 患者选择、心理咨询和主导眼测定455
一、基本适应证455
二、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456
三、心理测试与主导眼检查456
第二节 生物测量与IOL度数计算457
第三节 视功能测量方法457
一、视力测定457
二、对比敏感度测定457
三、瞳孔直径457
四、立体视457
五、生活质量问卷457
第四节 手术策略461
一、手术要点461
二、并发症处理461
三、术后处理461
四、屈光意外与处理原则461
第五节 晶状体置换的基本原则462
一、散光的处理原则462
二、高度屈光不正的晶状体置换术462
第五十三章 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464
第一节AMO折射型MFIOL464
一、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464
二、ReZoom MFIOL465
三、IOL计算与术后预期矫正目标467
四、手术操作与注意事项467
五、临床结果与评价470
第二节Rayner M-flexTM (630F)多焦点人工晶状体471
一、Rayner M-flexTM特点471
二、患者选择472
三、技术考虑473
五十四章 衍射型MFIOL474
第一节 经典菲涅耳单焦点衍射镜与衍射型MFIOL474
一、衍射镜与MFIOL474
二、全光学面衍射型MFIOL概述475
三、当代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特点475
第二节AMO Tecnis全光学面衍射型MFIOL476
一、技术特点476
二、患者候选与人工晶状体计算476
三、手术技术与注意事项477
四、临床结果与评价479
第三节 德国蔡司Acri.Tec衍射型MF IOL480
一、Acri Twin480
二、Acri.LISA 366D481
三、临床结果与评价483
第五十五章 渐进衍射-折射型多焦点IOL484
第一节ReSTOR设计及其特点484
一、概述484
二、基本参数484
三、ReSTOR设计特点484
四、ReSTOR阶梯渐进衍射的优点485
第二节ReSTOR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486
一、患者选择486
二、手术操作及其注意事项487
三、临床应用及结果488
第五十六章 渐进衍射-折射型ReSTOR应用体会490
第一节 概述490
第二节ReSTOR的设计原理及其特点490
一、设计特点490
二、技术改进491
第三节 适应证的选择与IOL度数计算492
一、适应证492
二、禁忌证492
三、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其注意事项493
第四节 手术技巧493
第五节 临床结果与术后评价494
一、拟调节力494
二、对比敏感度影响494
三、植入ReSTOR术中的体会494
四、临床结果494
五、临床经验494
第五十七章ReSTOR的设计特点与临床应用497
第一节 概述497
第二节 ReSTOR的设计原理及其特点497
第三节 适应证的选择及其注意事项498
一、适应证498
二、禁忌证498
第四节 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其注意事项499
第五节 手术技巧500
第六节 临床结果与术后评价500
第五十八章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个体化选择与应用503
第一节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互补与匹配503
一、远视权重与近视权重互补与匹配概念的提出503
二、互补与匹配的基本策略与临床方案504
第二节 背驼式多焦点联合单焦点IOL植入505
一、Ⅰ期ReSTOR联合背驼双人工晶状体植入505
二、单焦点IOL Ⅰ期植入联合Ⅱ期背驼式多焦点IOL植入506
三、背驼式双IOL联合植入的历史发展506
四、Ⅰ期和Ⅱ期背驼式IOL植入注意事项506
第三节 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MFIOL植入矫正老视眼的临床结果507
第五篇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511
第五十九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历史511
第一节PIOL发展的初级阶段511
第二节PIOL改良阶段512
第三节PIOL设计完善阶段513
第六十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选择和术前检查515
第一节 概述515
第二节 病史与年龄515
一、病史515
二、年龄516
第三节 术前检查与评估516
一、角膜检查与评估516
二、前房深度检查与评估517
三、前房角检查517
四、瞳孔直径517
五、睫状沟测量517
第四节 选择标准与安全性518
一、PIOL入选标准518
二、患者教育和建议518
三、安全性519
四、并发症519
五、术后屈光状态与眼镜配戴519
第六十一章 前房角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520
第一节 概述520
第二节 患者筛选521
一、入选标准521
二、排除标准521
第三节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521
一、van der Heijde公式521
二、van der Heijde理论公式522
三、查表方法522
四、经验公式522
第四节 手术步骤522
一、手术步骤522
二、术后护理523
第五节 临床结果523
第六十二章 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526
第一节 概述526
第二节 患者选择与术前检查527
一、适应证与患者筛选527
二、术前检查528
三、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528
第三节 手术步骤529
第四节 临床结果与视觉质量评价529
第六十三章 无晶状体眼的虹膜爪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31
第一节 概述531
第二节 患者选择与适应证531
一、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设计531
二、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适应证531
三、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相对禁忌证532
第三节 手术步骤与注意事项532
一、手术技术532
二、术后处理534
第四节 临床结果与评价535
一、并发症535
二、初步临床结果535
第六十四章 可植入眼内接触镜537
第一节 概述537
一、角膜屈光手术的局限性537
二、可植入眼内接触镜特点537
第二节 患者选择与术前检查537
一、术前检查538
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538
第三节ICL手术技术538
一、周边虹膜切除术538
二、术前用药539
三、手术步骤539
四、手术注意事项542
五、术后用药与随访542
第四节 临床结果评价542
一、ICL的有效性542
二、视力矫正与患者满意度543
第五节 并发症543
一、晶状体混浊543
二、青光眼与眼压变化543
三、其他研究结果544
第六十五章 可植入眼内接触镜临床应用体会545
第一节ICL应用与患者选择545
一、Visian ICL的优点545
二、Visian ICL的缺点545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545
四、术前检查与准备546
第二节 手术技术547
一、手术过程547
二、TICL植入过程548
第三节 临床结果549
一、视力549
二、长期稳定性549
三、并发症550
第六十六章 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551
第一节PRL及其患者选择551
一、概述551
二、PRL技术指标551
三、PRL度数计算552
四、适应证552
五、术前检查552
第二节 手术技术552
一、手术过程552
二、手术注意事项553
第三节 临床结果评价553
第六十七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护理和随访556
第一节 术后早期护理与随访556
一、手术当天护理556
二、术后第1日检查556
三、术后1周检查557
第二节 术后长期护理与随访557
一、术后1个月检查557
二、联合手术558
三、长期随访558
第六十八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559
第一节 房角支撑型PIOL559
一、角膜内皮细胞损害和前房深度559
二、色素播散和人工晶状体表面沉着559
三、慢性炎症和葡萄膜炎560
四、椭圆形瞳孔和虹膜退缩560
五、人工晶状体旋转560
六、手术源性散光560
七、眩光和光晕560
八、青光眼560
九、白内障561
十、内眼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561
第二节 虹膜固定型PIOL561
一、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和前房深度561
二、色素播散和IOL沉着物562
三、慢性炎症和葡萄膜炎562
四、椭圆形瞳孔和人工晶状体偏位562
五、人工晶状体旋转563
六、手术源性散光563
七、眩光和光晕563
八、青光眼563
九、白内障形成564
十、其他并发症564
第三节 后房型PIOL564
一、白内障564
二、急性青光眼以及恶性青光眼565
三、色素播散和继发性青光眼565
四、前房深度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566
五、眩光和光晕566
六、玻璃体视网膜和其他并发症567
第六十九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屈光手术比较570
第一节 矫正范围570
一、LASIK矫正范围570
二、PIOL矫正范围570
第二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571
一、适应证571
二、禁忌证571
第三节 术前检查与患者筛选572
第四节 手术572
一、术前同意书572
二、术前准备572
三、手术方法573
四、术后护理573
五、再次手术573
第五节 手术结果和视觉质量573
第七十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发展趋势575
第一节Toric PIOL与散光矫正575
一、Toric Artisan/Verisyse PIOL575
二、Toric ICL576
三、PIOL植入联合角膜缘切口松解术577
第二节 可折叠有晶状体眼IOL578
一、折叠型Artisan人工晶状体(Artiflex)578
二、ThinOptx超薄人工晶状体579
三、Vision Membrane579
第三节PIOL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580
第七十一章 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的应用艺术582
第一节 服务模式的转换582
一、屈光手术时代患者服务模式的转变582
二、设备的配置和相关人员培训582
三、屈光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583
第二节 患者的筛选583
一、相对禁忌证583
二、绝对禁忌证583
三、患者筛选策略584
第三节 患者术前教育585
一、基本眼科知识的宣教585
二、手术同意书的签定585
三、合理期望值的设定585
第四节 术后随访585
一、随访时间585
二、术后随访内容585
第七十二章 人工晶状体研究与探索587
第一节 复合式人工晶状体的尝试研究587
第二节 双焦点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研究与探索588
一、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起萌588
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30年跨世纪发展588
第三节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研究与探索590
一、CrystaLens AT45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研究590
二、注入式硅胶人工晶状体592
三、变形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研究与探索592
四、NuLens可调节人工晶状体593
第四节 光控屈光度调整人工晶状体的研究595
一、研究意义595
二、光调控实现机制595
三、数字光调控释放系统596
第五节 望远镜人工晶状体596
一、眼内望远镜的构造597
二、临床效果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