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宜川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宜川县志
  • 宜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3810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62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9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宜川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5

卷一 行政建置45

第一章 位置县域45

第二章 建置沿革46

第三章 行政区划48

第一节 清代区划48

第二节 民国区划5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区划55

第四章 村镇70

卷二 自然环境81

第一章 地质81

第二章 地貌84

第一节 黄土残塬区84

第二节 梁状丘陵土石山区85

第三节 峡谷基岩残丘区85

第四节 主要山系87

第三章 气候88

第一节 气候特征89

第二节 节气97

第三节 物候98

第四章 水文101

第一节 地表水101

第二节 地下水104

第三节 水质104

第五章 土壤105

第一节 土壤形成105

第二节 分布105

第三节 土壤类型、特点、分布规律106

第六章 植被109

第一节 演变109

第二节 分区110

卷三 自然资源113

第一章 植物资源113

第二章 动物资源115

第三章 土地资源118

第四章 矿物资源119

第五章 农村燃料资源120

第六章 水、光、热、风力资源120

第一节 水资源120

第二节 光热资源121

第三节 风力资源121

卷四 自然灾害123

第一章 灾害记实123

第一节 干旱123

第二节 水灾126

第三节 霜冻128

第四节 冰雹129

第五节 病虫灾害131

第六节 风132

第七节 其它灾害133

第二章 抗灾救灾133

第一节 预测预报134

第二节 防灾抗灾134

第三节 救灾135

卷五 土地管理137

第一章 土地概况137

第一节 土地类型137

第二节 土地分布138

第三节 土地权属144

第二章 土地管理1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45

第二节 管理措施146

第三节 土地调查147

第三章 耕地148

第一节 耕地种类149

第二节 耕地质量150

第三节 耕地与人口152

第四章 土地利用154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史154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155

第三节 土地征用161

卷六 人口163

第一章 人口源流163

第二章 人口分布165

第一节 城乡人口166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166

第三节 行政区域分布166

第三章 人口调查167

第一节 户口管理167

第二节 人口调查167

第四章 人口构成171

第一节 自然构成171

第二节 社会构成176

第五章 人口质量179

第六章 人口变动181

第一节 自然变动181

第二节 机械变动185

第七章 婚姻家庭186

第一节 婚姻186

第二节 家庭187

第八章 人口控制188

第一节 晚婚晚育188

第二节 节育绝育189

第三节 教育奖惩190

第四节 机构192

卷七 农业196

第一章 所有制和经济体制变革196

第一节 土地改革197

第二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198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199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200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201

第二章 农业2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3

第二节 耕地204

第三节 农作物207

第四节 耕作制度225

第五节 农作物品种改良226

第六节 植物保护228

第七节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229

第八节 农业机具232

第九节 农业区划235

第三章 水利水土保持水产业236

第一节 水利工程237

第二节 水土保持245

第三节 水产业250

第四章 畜牧业2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52

第二节 饲草饲料252

第三节 家畜家禽254

第四节 疫病防治257

第五章 副业258

第一节 种植业260

第二节 养殖业264

第三节 编织业265

第四节 农工劳务265

第五节 捕猎266

卷八 林业268

第一章 林业机构2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8

第二节 营林机构269

第三节 事业科研机构273

第四节 林业企业274

第五节 林业公安274

第二章 森林资源275

第一节 森林资源275

第二节 资源评价282

第三章 营林生产283

第一节 营造林区域283

第二节 造林285

第三节 封山育林290

第四节 森林抚育改造291

第四章 经营管理293

第一节 林权293

第二节 资金管理294

第三节 资源管理295

第四节 技术管理297

第五章 森林保护299

第一节 护林防火299

第二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302

卷九 工业交通邮电第一章 工业3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8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化309

第三节 机械工业311

第四节 电力工业312

第五节 造纸印刷工业315

第六节 建材工业316

第七节 食品加工业318

第八节 木材加工业321

第九节 纺织缝纫工业322

第十节 五金皮革加工324

第十一节 石油工业325

第十二节 煤炭工业326

第十三节 经营管理326

第十四节 乡镇企业327

第二章 交通332

第一节 道路333

第二节 公路335

第三节 桥梁339

第四节 运输344

第五节 管理349

第三章 邮政电信354

第一节 机构355

第二节 邮政356

第三节 电信361

第四节 企业管理363

卷十 城乡建设369

第一章 县城建设369

第一节 城廓370

第二节 街道370

第三节 城区建设370

第四节 居民住宅374

第五节 县城规划375

第二章 乡镇建设376

第一节 乡镇376

第二节 建筑特色380

第三节 村镇规划382

第三章 建工384

第一节 施工队伍384

第二节 机械设备384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385

第四章 建筑材料385

第一节 砖瓦385

第二节 水泥385

第三节 石灰385

第四节 木材386

第五节 沙石386

第五章 建设管理38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86

第二节 勘察设计387

第六章 环境保护388

第一节 生态状况388

第二节 环境污染389

第三节 治理“三废”390

卷十一 商业391

第一章 集市贸易391

第一节 市场391

第二节 集市贸易392

第二章 私营商业393

第三章 集体商业(供销)395

第一节 机构395

第二节 购进399

第三节 销售403

第四节 经营管理408

第五节 扶持生产412

第四章 国营商业414

第一节 机构414

第二节 商品购进420

第三节 商品销售421

第四节 经营管理423

第五章 粮食商业425

第一节 机构425

第二节 粮油购销426

第三节 粮油贮运433

第四节 粮油加工435

第五节 经营管理436

卷十二 财政金融第一章 财政439

第一节 财政机构440

第二节 管理体制440

第三节 财政收入441

第四节 财政支出453

第五节 预算外收支457

第六节 财政监察461

第二章 税收462

第一节 税务机构463

第二节 税收制度464

第三节 税收种类466

第四节 税务管理488

第三章 金融490

第一节 机构490

第二节 货币492

第三节 信贷498

第四节 储蓄511

第五节 有价证卷515

第六节 保险516

卷十三 经济管理第一章 国民经济综述519

第一节 建国45年来经济发展概况519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525

第二章 经济结构526

第一节 社会生产结构526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527

第三节 工业产业结构529

第三章 计划管理531

第一节 管理体制531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531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534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535

第五节 陕北老区建设专款的管理536

第四章 劳动管理537

第一节 管理体制537

第二节 劳动计划管理537

第三节 劳动就业538

第四节 用工制度538

第五节 工资制度539

第六节 职工福利540

第七节 劳动保险与劳动保护540

第八节 技术培训541

第五章 物资管理542

第一节 管理体制542

第二节 物资购销542

第三节 经营管理543

第六章 物价管理544

第一节 管理体制544

第二节 商品价格544

第三节 价格管理548

第四节 物价监督与检查548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549

第一节 管理体制549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550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551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552

第五节 商标合同广告管理553

第八章 标准计量管理554

第一节 管理体制554

第二节 计量管理554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555

第九章 统计556

第一节 统计体制556

第二节 统计调查与监督556

第三节 技术设备558

第四节 统计报表和资料汇编558

第十章 审计559

第一节 审计体制559

第二节 财政监督559

第三节 审计监督560

第四节 审计调查562

第五节 内部审计563

卷十四 政权565

第一章 旧政权565

第一节 参议会565

第二节 县政权565

第三节 基层政权566

第二章 地方权力机关573

第一节 选举573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75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576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79

第三章 地方行政机关580

第一节 县政府580

第二节 乡(镇)政府591

第三节 公安592

第四节 司法596

第五节 民政598

第六节 人事601

第七节 档案604

第八节 信访606

第四章 地方审判机关609

第一节 机构609

第二节 刑事审判610

第三节 民事审判611

第四节 经济审判613

第五章 地方法律检察机关613

第一节 机构614

第二节 刑事检察615

第三节 经济检察617

第四节 法纪检察617

第五节 监所监察617

卷十五 党派群众团体第一章 中共宜川县党组织619

第一节 党组织建设619

第二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627

第三节 主要工作630

第四节 思想教育635

第五节 纪律检查636

第六节 统一战线638

第二章 政协宜川县委员会639

第一节 机构639

第二节 政协宜川县委员会639

第三节 主要工作640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宜川县党组织642

第四章 群众团体644

第一节 工人组织644

第二节 农民组织645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646

第四节 妇女组织652

第五节 商会组织656

卷十六 军事659

第一章 军事地理659

第一节 地形特点659

第二节 防御设施660

第二章 军事机构663

第三章 兵役制度665

第一节 募兵制665

第二节 征兵制665

第三节 自愿兵役制665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666

第四章 地方武装667

第一节 团练667

第二节 民兵667

第三节 红枪会667

第四节 抗款军668

第五节 宜川第一游击队668

第六节 宜川游击队668

第七节 新编抗日义勇军668

第八节 红军第四游击师669

第九节 红宜独立营669

第五章 民兵671

第一节 组织建设671

第二节 训练672

第三节 主要社会活动674

第六章 驻军676

第一节 清代以前676

第二节 民国时期67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77

第七章 防空677

第八章 主要兵事678

第一节 明清时期678

第二节 民国时期679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682

卷十七 文化文物第一章 文化文物机构691

第二章 著述图书693

第一节 著述693

第二节 图书发行699

第三节 图书收藏702

第四节 图书阅览703

第三章 电影704

第四章 文学705

第一节 口头传说705

第二节 歌谣诗歌713

第三节 文学创作723

第五章 艺术731

第一节 戏剧演出731

第二节 曲艺733

第三节 秧歌734

第四节 剪纸737

第五节 刺绣738

第六节 绘画738

第七节 书法738

第八节 摄影738

第六章 新闻出版739

第七章 广播电视740

第一节 广播740

第二节 电视743

第三节 录像743

第八章 历史文物744

第一节 遗址744

第二节 古墓葬746

第三节 古建筑748

第四节 革命旧址750

第九章 馆藏文物750

第十章 金石751

第十一章 名胜753

卷十八 黄河壶口瀑布第一章 自然地理特点757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757

第二节 区域地貌与秦晋谷峡759

第三节 壶口瀑布760

第二章 景物景点764

第一节 瀑布764

第二节 十里龙槽766

第三节 孟门山767

第四节 黄河奇景767

第三章 人文活动与历史遗迹770

第一节 旅游与资源调查770

第二节 壶口文化772

第三节 诗文选录774

第四节 民间传说选录779

第五节 历史遗迹781

第四章 管理784

第一节 管理设施785

第二节 旅游规划785

第三节 景区设施786

第四节 交通787

卷十九 教育791

第一章 教育管理7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791

第二节 业务管理792

第三节 学校管理793

第二章 普通教育794

第一节 幼儿教育794

第二节 小学教育795

第三节 中学教育805

第四节 大学教育806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808

第一节 职业教育808

第二节 师范教育808

第四章 成人(工农)教育809

第五章 师资队伍812

第六章 勤工俭学816

第七章 教育教学改革818

第八章 招生考试与人才录取819

第九章 教育经费822

第一节 明清时期822

第二节 民国时期82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23

第十章 教育设施824

卷二十 卫生体育第一章 卫生829

第一节 卫生医疗机构829

第二节 医疗831

第三节 卫生防疫834

第四节 妇幼保健844

第五节 药政管理847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848

第二章 体育849

第一节 体育设施850

第二节 群众体育850

第三节 学校体育852

第四节 竟技体育853

第五节 人才培养861

卷二十一 科学技术志第一章 科技机构863

第二章 科技队伍864

第一节 科技人员864

第二节 知识分子待遇865

第三节 职称评定866

第三章 科技研究868

第一节 农业科研868

第二节 林业科研869

第三节 畜牧业科研870

第四节 工业科研871

第五节 医药卫生科研872

第四章 科技普及873

第一节 科技知识普及873

第二节 技术培训874

第三节 科技培训874

第四节 科技咨询874

第五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875

第五章 科技推广875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875

第二节 工业技术引进和推广877

第三节 林业技术推广877

第四节 牧业技术推广878

第五节 医药卫生技术推广879

第六节 农业机械引进和推广879

第七节 能源技术引进和推广880

第六章 科研成果881

第一节 科技成果881

第二节 科技论文881

卷二十二 社会志第一章 姓氏民族889

第一节 居民源流889

第二节 姓氏种类及分布889

第三节 宗族活动890

第四节 民族890

第二章 宗教890

第一节 基督教890

第二节 伊斯兰教891

第三节 佛教891

第三章 人民生活892

第四章 社会风俗893

第一节 生活风俗893

第二节 生产习俗897

第三节 节日897

第四节 婚嫁899

第五节 丧葬901

第六节 新风美德902

第七节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902

第五章 地方语言904

第一节 语音904

第二节 方言词汇911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914

卷二十三 人物志第一章 人物传919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明录937

第三章 人物表943

英雄模范先进人物表943

历代官员学位表950

宜川籍在外地县团级以上干部名录954

卷二十四 附录959

旧《宜川县志》简介959

新编《宜川县志》简况9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