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 修订版
  • 张艳国主编;彭隆辉,王员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6545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191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拓宽7

(二)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8

(三)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理论特征1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2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2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29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在关系3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区别3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31

(三)从“三位一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32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35

(一)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35

(二)现实依据36

(三)实践依据37

(四)国外发展经验38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39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39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43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5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9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52

(一)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52

(二)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54

(三)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7

第三讲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60

一、政治文明基本概述60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60

(二)政治文明的形态结构和内容61

(三)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趋势62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65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起步与挫折65

(二)改革开放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历程66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形态和实践路径67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68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形态69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71

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79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79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对挑战的实践机制83

第四讲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87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性质87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87

(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88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90

(四)经济全球化的性质93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95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模式95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色96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99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100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07

第五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与挑战114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机遇114

(一)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形成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115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17

(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普遍提高117

(四)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势头118

(五)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为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宽广平台119

(六)全球人类文明复兴形势喜人,前景可观121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挑战123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与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123

(二)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124

(三)制度安排、科技动力、人文精神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126

(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旺盛性与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存在突出矛盾127

三、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重视的几个重大关系129

(一)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129

(二)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30

(三)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131

(四)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132

(五)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管理的关系133

(六)正确处理文化形式与文化价值的关系134

(七)正确处理文化载体与文化方法的关系135

(八)正确处理文化成果与文化人的关系136

第六讲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140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40

(一)社会建设的科学含义140

(二)加强社会建设问题的提出141

(三)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146

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149

(一)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150

(二)必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151

三、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153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54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155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157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58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60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61

第七讲 全球性环境保护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164

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164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代价164

(二)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进程168

二、我国生态保护的实践进程173

(一)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173

(二)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175

(三)中国政府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践努力177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途径180

(一)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发展180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181

(三)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182

(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184

第八讲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88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大创新188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189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191

(三)党的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194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新时期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97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现实需要198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一些国家的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和深刻启示200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政党政治和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202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应抓住五个重要环节206

(一)在理论创新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6

(二)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7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8

(四)在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10

(五)在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和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11

第九讲 世界经济政治新发展与当代中国外交新格局213

一、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213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213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217

二、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221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221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223

三、中国外交新格局228

(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29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工作新的重大进展230

四、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231

(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显著增强232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重大意义233

第十讲 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主义改革23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239

(一)垄断资本超越国界,力求在全球范围内谋取超额垄断利润240

(二)资本占有关系从私人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241

(三)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243

二、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44

(一)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动力244

(二)新科技革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246

(三)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247

三、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248

(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248

(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249

(三)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250

四、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背景251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252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53

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阶段和内容255

(一)改革的思想准备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1984年)255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1984年—1992年)257

(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2年)258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今)260

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262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262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64

(三)探索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66

第十一讲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公平正义269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269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269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270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271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273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含义和特点273

(二)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279

三、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82

(一)特权现象、腐败问题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283

(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83

(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286

(四)社会保障不公287

(五)司法不公288

四、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路径288

(一)正确认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289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89

(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290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监督机制292

(五)形成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合力295

第十二讲 当代中国的宗教与民族政策297

一、宗教与民族的含义297

(一)宗教的含义298

(二)民族的含义299

(三)宗教与民族紧密相关、相互交织300

二、宗教民族主义300

(一)泛伊斯兰主义301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302

(三)泛突厥主义303

(四)宗教民族主义带来的危害304

三、六十年来我国的宗教政策306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与曲折306

(二)八十年代: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08

(三)九十年代: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311

(四)新世纪:明确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313

四、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314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国情314

(二)民族问题的含义及其表现315

(三)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317

五、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318

(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319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20

(三)加快经济发展322

(四)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323

(五)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党的宗教政策324

(六)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324

附录: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大事记(2002年11月—2013年7月)327

后记376

再版后记3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