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债券市场发展与金融稳定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债券市场发展与金融稳定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5034948.jpg)
- 安国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389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债券市场-协调发展-影响-金融市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债券市场发展与金融稳定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层次2
1.2 金融稳定的含义3
1.3 金融危机理论简述4
1.4 主要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6
1.4.1 本研究项目的主要创新点6
1.4.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8
第一篇债券市场协调发展与全球金融稳定11
第2章 全球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及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挑战11
2.1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与银行业流动性危机11
2.1.1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流动性危机12
2.1.2 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传递机制13
2.2 美国“两房”危机分析及启示14
2.2.1 “两房”危机分析15
2.2.2 市场失灵与政府救助方案17
2.2.3 对我们的启示18
2.3 美国次贷危机传递机制19
2.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传导机制21
2.5 衍生品市场会和基础证券市场一样面临流动性风险23
2.6 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信用风险与预警能力提出挑战23
2.7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警示24
2.7.1 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平稳发展以防范资产泡沫24
2.7.2 宏观经济政策应适时调整25
2.7.3 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26
2.8 国际资本流动、资产泡沫与风险对冲27
第3章 债券市场协调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29
3.1 “后量化宽松时代”的政策选择30
3.1.1 量化宽松政策与赤字财政——经济复苏政策的不同选择30
3.1.2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与效果分析32
3.1.3 后危机时代对我国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挑战33
3.1.4 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及应对34
3.2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管理通胀预期35
3.3 降低间接融资为主的结构性金融风险36
3.4 管理流动性问题,防范资产泡沫和流动性危机37
3.5 促进商业银行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38
3.6 增强金融体系弹性,有效应对金融风险39
3.7 关注债市、汇市、股市的风险联动机制40
第4章 债券市场协调发展与金融危机管理42
4.1 发展债券市场是从危机中复苏的重要途径——亚洲金融危机启示42
4.2 证券市场流动性丧失与金融危机43
4.3 防范债券市场流动性危机的对策44
4.4 中国会发生银行业流动性危机吗——热议钱荒44
4.4.1 银行业资产市场危机的传递机制45
4.4.2 如何管理流动性风险——央行和商业银行的不同角色46
4.4.3 资本外流与人民币升贬之辩47
第二篇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债券市场发展目标51
第5章 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反思51
5.1 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的界定与思考51
5.1.1 适度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及安全界限52
5.1.2 指标临界值的争论53
5.1.3 欧债危机等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对风险警戒线的挑战54
5.2 财政赤字、货币危机与通货膨胀的连锁关系思考55
5.3 政府债务组合——资产负债表与财政金融稳定连锁关系56
5.4 影响政府债务风险临界值的因素分析57
5.5 美国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的挑战及应对58
5.5.1 美国新一轮债务危机隐患不容忽视58
5.5.2 美债上限问题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挑战59
5.5.3 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59
5.6 对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探讨60
第6章 国债管理的目标、传导机制与政策协调62
6.1 国债管理概述62
6.1.1 国债管理的层次62
6.1.2 国债管理的基本内容63
6.2 国债管理的目标63
6.2.1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63
6.2.2 国债管理基本目标的冲突65
6.2.3 OECD成员国国债管理目标的选择65
6.2.4 国债管理基本目标的选择与实现路径67
6.2.5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冲突68
6.3 国债管理政策效应与传导机制69
6.3.1 国债管理政策的内涵与工具69
6.3.2 国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69
6.3.3 国债管理政策的利率效应70
6.3.4 国债管理政策传导机制71
6.4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点71
6.4.1 国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72
6.4.2 国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72
6.4.3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点73
6.4.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从国债期限设计的分析74
第7章 国债市场流动性问题分析76
7.1 国债市场流动性问题国际比较研究76
7.1.1 流动性的内涵76
7.1.2 流动性的度量方法77
7.1.3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动态研究78
7.2 国债市场的流动性82
7.2.1 国债市场的共同特点82
7.2.2 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模式83
7.2.3 国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流动性比较84
7.2.4 国债市场的价格发现84
7.2.5 影响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制度因素86
7.2.6 国债市场发展的方向与途径91
第8章 国债市场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95
8.1 国债市场运行中金融风险分析95
8.2 国债市场发展与金融危机管理98
8.2.1 韩国的实践——发展国债市场有利于危机管理99
8.2.2 中国的实践——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与金融危机的防范100
8.2.3 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与金融危机防范101
8.3 完善利率掉期等衍生品以防范利率风险104
8.3.1 利率掉期的含义及作用104
8.3.2 利率掉期的风险管理104
8.3.3 对我国开展利率掉期的政策建议105
8.4 商业银行国债投资的风险管理106
第9章 全球债券市场发展目标、挑战与途径选择108
9.1 国债管理与市场发展的共同目标与最佳途径选择108
9.2 债务市场发展的关注点——债务管理者和市场的不同角度108
9.3 指数债券——反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110
9.4 衍生工具的运用110
9.5 两难的选择——资本管制的争论111
9.6 新兴债券市场面临的挑战112
9.7 审慎监管与风险管理框架113
第三篇 中国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117
第10章 中国债券市场的格局、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117
10.1 我国债券市场格局、交易机制与功能定位117
10.2 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历程119
10.2.1 国债市场的改革发展历程119
10.2.2 金融债的改革发展历程121
10.2.3 企业债和公司债的改革发展历程123
10.2.4 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历程125
10.2.5 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历程125
10.2.6 中期票据的发展历程126
10.2.7 近年来债券市场的创新127
10.3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7
10.3.1 结构性缺陷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127
10.3.2 流动性差加大了市场风险128
10.3.3 缺乏实力强大的做市商和机构投资者130
10.3.4 市场分割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131
10.3.5 市场的风险规避工具缺乏132
10.3.6 监管协调机制待完善132
第11章 建立以国债为核心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133
11.1 将国债市场建设为核心金融市场133
11.1.1 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分析134
11.1.2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功能与定价135
11.1.3 提升国债基准利率功能的建议138
11.2 超长期债券发行的思路与避险机制设计140
11.2.1 超长期国债发行对市场的影响140
11.2.2 发行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141
11.2.3 适时引入预发行机制142
11.3 国债期货应适时重启143
11.3.1 国债期货重启的意义143
11.3.2 重启国债期货的建议145
第12章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以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146
12.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途径146
12.2 我国地方债启动的背景、制度设计与现存问题147
12.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推出与工具选择148
12.4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150
12.5 市政债发展的国际经验152
12.6 市政债是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的路径选择154
12.6.1 市政债偿债机制的国际经验156
12.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预警和信用评级159
12.6.3 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债转型的着力点160
12.6.4 完善我国政府债务治理的政策建议161
第13章 进一步发展公司债市场164
13.1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意义164
13.2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深远影响166
13.3 公司债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167
13.4 政企分开对信用状况影响——铁路债新增融资视角的分析168
第14章 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171
14.1 中小企业债券的发展历程171
14.2 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创新172
14.3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创新172
14.4 中小企业债券发展的关键环节173
14.5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质性路径173
第15章 私募债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175
15.1 私募债发行机制创新175
15.2 信用风险管理的挑战176
15.3 私募债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176
15.3.1 非公开发行定价机制问题176
15.3.2 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177
15.3.3 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178
15.4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及市场基础178
第16章 资产证券化创新研究180
16.1 资产担保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银行提供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途径180
16.2 资产担保债特点分析181
16.2.1 资产担保债券与ABS/MBS的区别分析182
16.2.2 资产担保债券与政府担保债券的比较183
16.2.3 我国发展资产担保债的优劣势分析184
16.3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185
16.3.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分类185
16.3.2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187
16.3.3 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挑战——风险管理的着力点189
第17章 金融稳定剂的关键——定价机制192
17.1 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192
17.1.1 信用产品和衍生品逐渐成为中坚力量192
17.1.2 信用风险转移与对冲机制日益重要193
17.2 信用危机的导火线——衍生品定价机制缺失194
17.3 国际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95
17.4 我国信用债体系发展195
17.5 完善债券市场发行定价机制196
17.5.1 定价机制的关注点197
17.5.2 完善信用债的市场约束机制——信息评级与增进198
17.5.3 金融危机后信用衍生交易对监管的挑战199
第四篇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路径选择之二203
第18章 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措施的完善203
18.1 逐步建立统一互联的市场体系203
18.1.1 债券市场分割的弊端203
18.1.2 债券市场统一的路径选择205
18.1.3 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债券市场对金融稳定的意义206
18.2 培育和完善机构投资者207
18.2.1 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微观机构的影响及差异性207
18.2.2 发展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建议207
18.3 完善做市商制度208
18.3.1 做市商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209
18.3.2 完善做市商制度的政策建议209
18.4 债券市场税收问题212
18.4.1 按净价征收是国际惯例212
18.4.2 从税收角度考察——交易税与流动性的权衡212
18.4.3 从市场角度考察213
18.5 完善债券市场监管协调机制214
第19章 国库现金管理、国债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16
19.1 国库现金管理的含义及目标216
19.2 国库现金管理的模式216
19.3 国债管理、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与协调217
19.4 央票发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之谜218
19.5 特别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金融问题的途径220
第20章 进一步的思考:逐步推进债券市场国际化222
20.1 债券市场开放的具体步骤222
20.2 发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主权债在全球市场稳定剂的作用223
20.3 如何把握金融开放的步骤与顺序——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24
第21章 结束语227
21.1 发挥债券市场在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27
21.2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228
21.3 完善地方政府市场化投融资路径以有效防范风险229
21.4 进一步发展信用类债券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30
21.5 加强机构投资者培育,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231
21.6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逐步完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政府债务管理之间的协调机制232
21.7 逐步推进债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233
附录120 12年前三季度债券市场运行简析235
附录2作者近年科研成果要览242
参考文献247
后记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