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1840-1949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1840-1949年
  • 张仲礼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213275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35页
  • 文件大小:220MB
  • 文件页数:952页
  • 主题词:城市史-研究-上海市-近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1840-1949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修订版序&张仲礼1

初版序&汤志钧1

前言&张仲礼1

总论1

研究对象1

上海自然地理与古代历史沿革6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与关节点9

近代上海城市特点14

城市发展规律初探21

若干理论问题23

经济篇34

第一章 上海城市经济的近代化34

城市经济繁荣的历史前提34

开埠:城市经济近代化的起始点39

人口聚集与城市发展47

经济发展的新路:以外贸为先导52

“黄金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58

示范作用与积聚效应69

多功能经济中心的形成76

第二章 内外贸易推动上海城市发展82

开埠前的国内外贸易82

直接对外贸易随开埠而兴起89

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106

贸易枢纽地位的确立119

第三章 交通拓展与近代上海的崛起146

利弊相因的自然条件及封建航运业147

近代航运业的拓展与东方明珠的腾起152

航道与港岸近代化及若干经验教训171

近代城市的必备条件:市内交通近代化181

电讯、铁路、公路与上海近代城市194

第四章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208

开埠后随外贸增长而发展的初期金融活动208

形成汇丰银行统治的早期金融体制215

三大金融势力的形成226

形成基本功能完整的近代上海金融中心244

第五章 近代上海工业结构的不平衡性与演化轨迹262

工业部门结构的历史演变263

工业资本所有制结构发展的特点274

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293

工业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308

工业产品结构的演化分析319

近代上海工业结构历史演进评析332

第六章 房地产业与近代城市建设343

房地产业的形成及其影响343

市政建设和管理358

城市建设的进展及其局限371

第七章 上海工商团体的近代化398

传统行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与变化398

近代工商同业团体的不同类型及其作用419

社会革新潮流的推进与上海商会的兴衰441

政治社会篇471

第一章 近代上海政治制度的演变471

开埠前的封建地方统治471

华洋杂居与工部局的设置473

三权分立的租界政权体系478

华界传统管理体制的突破496

市政府的建立502

第二章 上海市政管理的近代化509

市政会议与集体讨论509

各部门及其人员职责规章的制订512

重视市政法规的制订、公布518

选用专业技术人才与人员525

提出、制订报告、总结和计划成为一项工作制度529

第三章 作为全国各种政治力量必争之地的上海534

中国政治大舞台534

资产阶级改良派大本营537

资产阶级革命派集散地与活动中心545

中国国民党的活动基地553

中国共产党诞生地557

第四章 上海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与劳资问题566

劳资两大阶级的产生、特点及早期劳资争议566

20世纪20—40年代劳资问题的激化及其原因572

上海统治当局应付劳资问题的政策及其得失593

第五章 市民的群体构成与政治趋向612

从乡民、邑人到市民612

不同步转变与不和谐共处628

近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异趋645

第六章 帮会与上海社会667

帮会溯源668

青洪帮在上海672

上海帮会组织形式的变迁684

文化篇698

第一章 在吴越文化圈698

后来居上699

士风丕变703

第二章 开埠以后西方文化的输入713

西方物质文明输入历程713

译书机构与内容概观722

新式文化传播媒介:报纸刊物的风行737

新式学校带来新风742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碰撞、认同与排拒747

世界观念:从“夷场”到“洋场”747

市民意识:居民与市民750

价值观念:义与利753

民主观念:君与民、男与女762

科学技术:天与人,移植、变通、托古767

碰撞的回响:认同与排拒772

第四章 启蒙宣传与教育中心775

启蒙宣传中心775

开启民智从教育入手782

20世纪教育界盛况793

第五章 全国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817

上海特殊地位的形成817

新型知识分子的集结820

文化中心的形成823

民国初年:新文化发源地83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844

第六章 大众文化五彩缤纷856

适合市民口味的画报856

通俗文学长盛不衰861

新剧应时而起因时而衰873

新兴艺术品种电影异军突起889

各种戏曲荟萃一地901

第七章 “海派”与近代市民文化909

“海派”源流909

“海派”内涵917

“海派”定义930

初版后记&编者934

修订版后记&张仲礼9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