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速记歌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兴广,张惠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5584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6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75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速记歌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第一节 精气学说2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
第二节 阴阳学说3
一、阴阳的概念3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
第三节 五行学说9
一、五行的概念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7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19
第一节 精19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19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20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21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22
第二节 气23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23
二、气的生成23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24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26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28
第三节 血31
一、血的基本概念31
二、血的生成31
三、血的运行及功能32
第四节 津液33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33
二、津液的代谢33
三、津液的功能35
第五节 神36
一、神的基本概念36
二、神的形成36
三、神的作用37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38
第三章 藏象41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41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41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41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42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43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43
第二节 五脏44
一、心44
附:心包络47
二、肺47
三、脾51
四、肝53
五、肾56
第三节 六腑60
一、胆61
二、胃62
三、小肠63
四、大肠63
五、膀胱64
六、三焦64
第四节 奇恒之腑66
一、脑66
二、女子胞6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6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70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70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71
第四章 经络73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概述73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73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74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74
第二节 十二经脉75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75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76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77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77
五、十二经脉流注顺序78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78
第三节 奇经八脉81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82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82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84
一、经别84
二、别络86
三、经筋8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8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87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88
第五章 体质90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90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90
二、体质的构成90
三、体质的标志91
四、体质的特点92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92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92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93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95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95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95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9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96
二、阐释发病原理96
三、解释病理变化96
四、指导辨证97
五、指导治疗97
六、指导养生98
第六章 病因99
第一节 六淫99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100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01
第二节 疠气106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106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107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107
第三节 七情内伤108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08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08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09
第四节 饮食失宜110
一、饮食不节,饮食不适度110
二、饮食不洁110
三、饮食偏嗜111
第五节 劳逸失度111
一、过劳111
二、过逸112
第六节 病理产物112
一、痰饮112
二、瘀血113
三、结石114
第七节 其他病因115
一、外伤115
二、诸虫116
三、药邪117
四、医过118
五、先夭因素119
第七章 发病120
第一节 发病原理120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20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23
第二节 发病类型125
一、感邪即发125
二、徐发125
三、伏而后发126
四、继发126
五、合病与并病126
六、复发126
第八章 病机129
第一节 基本病机130
一、邪正盛衰130
二、阴阳失调133
三、精气血的失常138
四、津液代谢失常143
五、内生“五邪”145
第二节 疾病传变147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147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151
第九章 防治原则152
第一节 预防152
一、未病先防152
二、既病防变154
第二节 治则155
一、正治与反治155
二、治标与治本156
三、扶正与祛邪157
四、调整阴阳158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159
六、三因制宜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