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省导游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四川省导游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上
  • 李如嘉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
  • ISBN:780548789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四川省导游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旅游活动概要1

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1

前言1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业1

二、旅游的概念2

(一)旅游的本质3

三、旅游的本质、基本属性和特征3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4

(三)旅游的特征5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6

四、旅游活动的类型6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8

(三)旅游服务及其设施9

(二)旅游吸引物9

五、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9

(一)游客9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10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10

(二)国际旅行者、国际游客、国际旅游者及国际一日游游客11

(一)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11

(三)国内游客、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12

(二)旅游资源分类13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13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13

(一)旅游业及其构成14

三、旅游活动的媒介14

(二)旅游业的特点15

(三)旅游业的功能17

一、世界主要客源地18

第三节 旅游客源地和旅游接待地18

二、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地19

(一)由近及远流动20

三、旅游客流的特点20

(一)国际旅游客源地21

四、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地21

(二)多流向风景名胜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1

(三)在具有某种特殊关系的两国或地区之间流动21

(二)旅游行业组织及其职能22

(一)旅游行政组织及其职能22

(二)国内旅游客源地22

第四节 旅游组织22

一、旅游组织及其职能22

(一)国家旅游局23

二、我国旅游组织及其职能23

(一)世界旅游组织(WTO)24

三、国际性旅游组织24

(二)我国旅游行业组织24

(三)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FTAA)25

(二)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ATA)25

一、原始社会时期27

第一节 中国历史简述27

第二章 历史文化概述27

二、奴隶社会时期28

三、封建社会时期29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32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33

一、皇帝与皇权33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33

(三)后妃制度34

(二)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34

(五)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35

(四)宦官制度35

二、国号名称的主要来由36

(六)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纪年方法36

(一)时辰37

三、时辰与生肖37

(一)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37

(二)根据发迹地定国名37

(三)根据封爵定国名37

(四)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37

(五)根据谶语定国名37

(六)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37

(七)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37

(八)以社会上流行口号定国名37

(九)按同音通假定国名37

(十)根据建政权所在地定国名37

(二)五行38

(一)阴阳38

(二)生肖38

四、阴阳、五行、八卦38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9

五、诸子百家39

(三)八卦39

(三)墨家40

(二)儒家40

(五)法家41

(四)道家41

六、文化艺术42

(七)阴阳家42

(六)兵家42

(一)文学43

(二)戏曲44

(四)绘画艺术45

(三)古代典籍45

(五)文字学与书法艺术46

(二)天文历法47

(一)数学47

七、科学技术47

(三)医药学48

(四)地理、地质学50

(五)四大发明51

(二)鉴真和尚东渡52

(一)张骞出使西域52

八、中外交流52

(四)郑和下西洋53

(三)唐玄奘西行天竺取经53

(一)古代巴、蜀54

一、四川历史简述54

第三节 四川的历史与文化54

(二)四川历代建制沿革和“四川”名称的由来56

(四)四川省建制的形成57

(三)天府之国57

(五)四川历史上的几个独立王朝58

(六)四川历史上的几个农民政权60

(七)“湖广填四川”61

二、四川文化概述62

(八)保路风潮62

(一)文学63

(二)史学68

(三)艺术70

(四)科学技术71

一、宗教的产生、发展和现状73

第一节 概述73

第三章 宗教文化73

二、宗教文化75

(一)佛教的产生、传播与派别76

一、佛教文化基础知识76

第二节 佛教文化76

(二)佛教的教义和供奉对象82

(三)我国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87

(四)佛教的礼仪与佛事89

(五)中国佛教名山与文化遗迹91

(一)佛教在四川的传播98

二、佛教文化在四川98

(二)佛教在四川的发展99

(三)四川佛教的主要派别及人物102

(四)四川佛教文化旅游资源104

(一)道教的形成、发展与派系112

一、道教文化基础知识112

第三节 道教文化112

(二)道教的教义与崇奉对象117

(三)道观的主要殿堂123

(四)道教的主要经典和仪则124

二、中国道教文化旅游资源125

(一)道教在四川的发展130

三、道教文化在四川130

(二)四川道教文化旅游资源132

(一)基督教的形成、发展和经典139

一、基督教文化基础知识139

第四节 基督教文化139

(二)基督教的教义和派别141

(三)基督教的信奉对象和主要节日144

(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145

二、中国基督教文化旅游资源146

(一)四川天主教传播与发展简况148

三、基督教文化在四川148

(二)四川天主教主要修会和社团150

(三)四川天主教文化旅游资源152

(四)四川新教传播与发展简况153

(五)四川基督教新教的宗派、差会和地方教会154

一、伊斯兰教文化基础知识155

第五节 伊斯兰教文化155

(六)新教文化旅游资源155

(一)伊斯兰教的形成、传播与派系156

(二)伊斯兰教的教义、经典和宗教活动159

二、中国伊斯兰文化旅游资源163

(一)四川伊斯兰教的传人和发展165

三、伊斯兰文化在四川165

(二)四川伊斯兰教的派别167

(三)四川伊斯兰文化旅游资源168

(二)民族的数量及所占人口比例170

(一)民族的概念170

第四章 民族民俗170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170

一、中国的民族170

(二)民俗的分类171

(一)民俗的概念171

(三)中国民族的分布171

二、中国的民俗171

(三)全国传统节日及典型的节庆活动172

(二)四川的民俗文化175

(一)四川的民族175

三、四川的民族与民俗文化175

(一)地域文化180

二、汉族的地域文化与八大方言180

第二节 汉族180

一、汉族概况180

(三)汉语的八大方言181

(二)汉语普通话的形成过程181

一、满族183

第三节 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183

二、朝鲜族184

四、回族185

三、蒙古族185

五、维吾尔族186

二、土家族187

一、壮族187

第四节 中国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187

三、黎族188

一、藏族189

第五节 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189

二、羌族192

三、彝族193

四、苗族194

五、白族195

六、纳西族196

七、傣族197

一、地方风味菜系199

第一节 中国的烹饪风味流派199

第五章 传统饮食文化199

(一)四大菜系200

(二)中国的八大菜系201

(三)中国的其他菜系202

(二)宫廷菜的风味特点203

(一)宫廷菜的产生和发展203

二、宫廷风味菜系203

(一)素菜的产生和发展204

三、素菜204

(二)素菜的风味特点205

(一)药膳的产生和发展206

四、药膳206

(二)药膳的分类及其功效特点207

(一)白酒的香型208

一、白酒208

第二节 中国名酒208

(二)著名的白酒210

(二)著名的黄酒211

(一)黄酒的分类211

二、黄酒211

(二)著名的葡萄酒212

(一)果酒的分类212

三、果酒212

四、啤酒213

(一)啤酒的分类214

(二)著名的配制酒215

(一)配制酒的分类215

(二)著名的啤酒215

五、配制酒215

(二)著名的绿茶216

(一)特色与分类216

第三节 中国名茶216

一、绿茶216

(一)特色与分类218

二、红茶218

(二)著名的红茶219

(二)著名的乌龙茶220

(一)特色与分类220

三、乌龙茶220

(二)著名的花茶221

(一)特色与分类221

四、花茶221

六、紧压茶222

(二)著名的白茶222

五、白茶222

(一)特色222

(二)著名的紧压茶223

(一)特色与分类223

(一)川菜的历史与风格特点224

一、川菜224

第四节 川菜、川酒和川茶224

(二)川菜代表菜227

(四)四川名小吃229

(三)四川火锅229

(一)川酒的历史231

二、川酒231

(二)四川名酒232

(二)四川名茶234

(一)川茶的历史234

三、川茶234

(一)陶器237

一、陶瓷器237

第六章 风物特产237

第一节 中国的风物特产237

(二)瓷器239

(一)织锦241

二、织绣工艺品241

(二)刺绣243

(二)石雕245

(一)玉雕245

三、雕塑工艺品245

(一)漆器246

四、漆器及金属工艺品246

(三)木雕246

(四)竹雕246

(五)其他雕塑246

(二)金属工艺品247

(二)草编工艺品248

(一)竹编工艺品248

五、编织工艺品248

(二)沈阳羽毛画249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249

六、工艺画249

一、传统手工艺品250

第二节 四川的风物特产250

(三)北京雕漆250

(四)木板水印画250

(五)内画壶250

(六)软木画250

(二)银丝工艺品251

(一)丝挂毯251

(三)漆器工艺品252

(四)竹木工艺品253

(五)陶石工艺品255

(六)四川缬染256

(七)四川的盆景艺术258

二、名优土特产品259

(八)糖画艺术259

(一)土特产品260

(二)四川道地中药材261

第七章 主要自然旅游景观264

(一)体育探险登山旅游型265

二、中国的山地自然景观265

第一节 山地自然景观265

一、山地与旅游265

(二)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型266

(一)地势大观与地貌分区271

三、四川的山地自然景观271

(二)主要山地272

一、水体与旅游276

第二节 水自然景观276

(一)江河景观277

二、中国的水自然景观277

(二)湖泊景观279

(三)瀑布景观282

(四)泉景观284

(五)海滨景观285

(一)江河景观287

三、四川的水自然景观287

(二)湖泊景观290

(三)瀑布及泉景观291

(一)气候环境293

一、中国气候及天气景观293

(四)冰川景观293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293

(一)气候类型与特色296

二、四川气候及天气景观296

(二)天气景观296

(二)典型天气景观299

(一)植物景观300

一、中国的动植物景观概述300

第四节 动植物景观300

(二)动物景观301

(一)典型植物景观302

二、四川典型动植物景观302

(二)典型动物景观304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特征306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306

第八章 主要人文旅游景观306

(一)多朝皇都类308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308

(四)古代工商业和交通重镇类310

(三)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类310

(二)一般古都类310

(一)成都311

三、四川历史文化名城简介311

(五)革命圣地类311

(三)阆中312

(二)都江堰312

(四)乐山313

(五)泸州314

(七)自贡315

(六)宜宾315

(一)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316

一、宫殿316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316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318

(三)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320

二、礼制建筑321

(二)天、地等坛322

(一)祖庙与社稷坛322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323

第三节 古代建筑323

(三)文庙与武庙323

(四)宗祠323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324

(二)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及其特点325

(一)台基326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326

(三)开间328

(二)木头圆柱328

(六)彩画329

(五)斗拱329

(四)梁329

(七)屋顶330

(二)采用框架式结构332

(一)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332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332

(五)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334

(四)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334

(三)灵活安排空间布局334

四、四川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及特色335

(七)运用色彩装饰手段335

(六)创造斗拱结构形式335

(一)发展概况336

(二)主要特色337

(一)起源与发展338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特色和分类338

第四节 古代园林338

(二)特色339

(三)分类341

(二)理池342

(一)筑山342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342

(四)动物343

(三)植物343

(五)建筑344

(二)添景349

(一)抑景349

(六)匾额、楹联与刻石349

三、中国古代园林的常见构景方法349

(六)漏景350

(五)框景350

(三)夹景350

(四)对景350

四、四川古代园林的形成与特色351

(八)移景351

(七)借景351

(一)形成与发展352

(二)特色353

一、封土的沿革355

第五节 陵墓建筑355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356

(三)宋代“方上”的恢复356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356

(二)唐代的“以山为陵”356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357

(三)砖石墓358

(二)木椁墓358

三、墓室结构358

(一)土穴墓358

四、随葬品359

五、四川的古代陵墓360

(一)南京城墙361

一、城市防御建筑361

第六节 著名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361

(四)丽江古城362

(三)平遥城墙362

(二)西安城墙362

二、古长城建筑363

三、四川古代军事防御工程364

(一)文化遗产366

一、中国的世界遗产366

第九章 世界遗产名录与自然保护区366

第一节 世界遗产名录366

(一)峨眉山——乐山大佛367

二、四川的世界遗产367

(二)文化景观367

(三)自然遗产367

(四)文化与自然 (双重)遗产367

(二)九寨沟369

(三)黄龙寺370

(四)青城山——都江堰371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374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374

(三)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376

(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376

(一)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376

(二)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7

(一)四川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377

二、四川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377

(三)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8

(七)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9

(六)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9

(四)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9

(五)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9

(九)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380

(八)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0

(十一)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1

(十)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1

(十二)四川小金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2

(二)简史384

(一)简况384

第十章 中国主要客源地区和客源国概况384

第一节 台、港、澳地区概况384

一、台湾384

(四)民俗风情385

(三)经济概况385

(五)著名景点386

(二)简史387

(一)概况387

二、香港387

(四)经济388

(三)政治概况388

(五)民俗风情389

(二)简史390

(一)简况390

(六)著名景点390

三、澳门390

(五)著名景点391

(四)民俗风情391

(三)经济391

(一)简况392

一、日本392

第二节 亚太地区客源国概况392

(四)文化393

(三)经济393

(二)政治制度393

(五)民俗394

(六)著名景点395

(二)政治制度396

(一)简况396

二、新加坡396

(六)著名景点397

(五)民俗397

(三)经济397

(四)著名高等学府397

(三)经济398

(二)政治制度398

三、泰国398

(一)简况398

(五)民俗399

(四)文化399

四、马来西亚400

(六)著名景点400

(二)政治制度401

(一)简况401

(一)简况402

五、菲律宾402

(三)经济402

(四)著名高等学府402

(五)民俗402

(六)著名景点402

(五)民俗403

(四)著名高等学府403

(二)政治制度403

(三)经济403

(一)简况404

六、印度尼西亚404

(六)著名景点404

(四)文化405

(三)经济405

(二)政治制度405

(六)著名景点406

(五)民俗406

(一)简况407

七、韩国407

(五)民俗408

(四)文化408

(二)政治制度408

(三)经济408

(六)著名景点409

(一)简况410

八、蒙古410

九、哈萨克斯坦411

(四)民俗411

(二)政治制度411

(三)经济411

(三)经济412

(二)政治制度412

(一)简况412

(一)简况413

十、澳大利亚413

(四)民俗413

(五)民俗414

(四)文化414

(二)政治制度414

(三)经济414

(一)简况415

一、德国415

(六)著名景点415

第三节 欧洲地区客源国概况415

(四)文化416

(三)经济416

(二)政治制度416

(五)民俗417

二、英国418

(六)著名景点418

(二)政治制度419

(一)简况419

(四)文化420

(三)经济420

(五)民俗421

(六)著名景点422

(二)政治制度423

(一)简况423

三、法国423

(四)文化424

(三)经济424

(五)民俗425

(六)著名景点426

(一)简况427

四、俄罗斯427

(四)文化428

(三)经济428

(二)政治制度428

(五)民俗429

(六)著名景点430

(二)政治制度431

(一)简况431

第四节 北美地区客源国概况431

一、美国431

(五)民俗432

(四)文化432

(三)经济432

(六)著名景点433

(一)简况434

二、加拿大434

(五)民俗435

(四)著名高等学府435

(二)政治制度435

(三)经济435

(六)著名景点436

后记437

附录4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