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鉴定证据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鉴定证据制度研究
  • 黄维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66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司法鉴定-证据-司法制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鉴定证据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1章 概论 1

1.1 鉴定证据的概念及特性 1

1.1.1 鉴定证据的概念 1

序 1

1.1.2 鉴定证据的特性 7

1.2 鉴定证据的功能及分类 16

1.3 鉴定证据的科学条件 20

1.3.1 问题的提出 20

1.3.2 鉴定证据与科学 22

1.3.3 鉴定证据客观性的科学条件 27

2.1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历史沿革 41

第2章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比较性考察 41

2.1.1 鉴定结论(专家证言)制度的雏形 42

2.1.2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制度的形成 45

2.2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法律性格 47

2.3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特点及价值取 50

2.3.1 职权主义下鉴定结论的特点及价值目标 53

2.3.2 当事人主义下专家证言的特点及价值目标 55

2.4 中立与合意——两大法系鉴定证据制度的融合 57

2.4.1 中立与合意——公正与效率对鉴定证据制度的要求 58

2.4.2 鉴定启动从“随意”到“令状” 59

2.4.3 主体选择的“合意”先于“指定” 63

2.4.4 主体地位从“依附”到“独立” 66

2.4.5 双方认同的“合意”优于“程序” 68

第3章 鉴定结论的制作主体 71

3.1 鉴定主体的资格——以能力适格为中心 71

3.1.1 两大法系关于主体资格的问题 71

3.1.2 对“鉴定人主义”及“鉴定权主义”的反思 74

3.1.3 对两种鉴定主体资格确认方式的评 76

3.1.4 我国的现状及选择 77

3.2 鉴定主体的特性——以独立性与中立性为中心 79

3.3 鉴定主体的权利 82

3.3.1 了解案件有关事实的权利 83

3.3.2 拒绝鉴定的权利 87

3.3.3 提出个人意见的权利 89

3.3.4 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91

3.4 鉴定主体的义务 93

3.4.1 鉴定的义务 94

3.4.2 回避的义务 95

3.4.3 宣誓的义务 96

3.4.4 出庭的义务 97

3.5 鉴定主体的责任 99

3.5.1 大陆法系国家有关鉴定主体责任的理论 100

3.5.2 英美法系国家有关鉴定主体责任的理论 102

3.5.3 我国有关鉴定主体责任的理论的选择 104

第4章 鉴定证据的程序 106

4.1 鉴定证据的形成原则 106

4.1.1 必要事实原则 106

4.1.2 客观中立原则 115

4.1.3 科学可靠原则 118

4.1.4 来源真实原则 122

4.1.5 双方平等原则 127

4.1.6 意见公开原则 129

4.2 鉴定的启动——令状中心主义的形成 130

4.2.1 传统的启动模式及其利弊 131

4.2.2 启动模式的变化趋势 134

4.2.3 我国的现状及出路 140

4.3 鉴定主体的选任 144

4.3.1 两大法系的选任模式及利弊 145

4.3.2 选任模式的变化趋势 148

4.3.3 我国的现状及改革 154

4.4 鉴定的补救程序——再鉴定 158

4.4.1 再鉴定的理论前提 159

4.4.2 再鉴定的类型 160

4.4.3 再鉴定的启动问题 162

4.5 鉴定证据的开示程序 166

4.5.1 鉴定证据开示程序的功能 167

4.5.2 鉴定证据开示的程序 168

4.5.3 我国的鉴定证据开示制度 175

4.6 鉴定证据的质证 180

4.6.1 鉴定证据质证的范围 181

4.6.2 鉴定证据的质证程序 195

第5章 鉴定证据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216

5.1.1 现象及其危害 217

5.1 鉴定主体出庭难问题 217

5.1.2 鉴定主体出庭难的原因 219

5.1.3 解决鉴定主体出庭难问题的对策 225

5.2 反复鉴定控制难问题 228

5.2.1 反复鉴定的合理性与非理性 229

5.2.2 反复鉴定难控制的原因 232

5.2.3 合理控制反复鉴定的对策 238

5.3 鉴定报告简单化问题 243

5.3.1 鉴定报告简单化的主要表现 243

5.3.2 产生鉴定报告简单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46

5.3.3 规范鉴定报告的对策 248

5.4.1 鉴定活动中收费乱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 252

5.4 鉴定活动收费乱问题 252

5.4.2 鉴定活动中产生收费乱的原因 254

5.4.3 规范鉴定活动中收费的对策 255

5.5 测谎鉴定使用难问题——从高检的批复谈起 258

5.5.1 从测谎技术到测谎鉴定 258

5.5.2 我国的测谎技术与测谎鉴定 266

第6章 我国鉴定证据制度的重塑——笔者拟定的《鉴定证据法》草案建议稿 271

6.1 模式选择 271

6.2 指导原则 271

6.3 草案内容 273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291

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管理法(草案) 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