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庆彰主编;李兴源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072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2
第二节 研究主题义界5
一、晚明断限5
二、心学商榷7
三、士风释义9
第三节 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11
一、文献探讨11
二、研究方法及限制16
第二章 晚明心学思潮转型之时代背景19
第一节 政治氛围19
一、张居正之务实改革19
二、君臣交争,纲纪陵夷24
(一)国本之争24
(二)政争与党争27
(三)三案聚讼32
三、政局与心学发展34
第二节 社会风气36
一、城镇兴起,商业发达37
(一)逐利为尚,附庸风雅37
(二)逾越伦常,好游享乐39
二、规范松弛,僭越为常41
(一)朝纲违纪,礼制崩坏42
(二)上行下效,传统解构44
三、矿税灾祸,民变蠭起47
第三节 文化取向53
一、三教合一53
二、中西文化交流60
三、心学与天学「具存深意」的文化心态66
第三章 晚明心学思潮之衍化71
第一节 阳明之心学体系71
一、朱学到王学之转变72
二、阳明心学主要内涵77
三、四句教的影响83
第二节 王门后学之思想革新85
一、异端的价值意义86
(一)以「狂」为质86
(二)以「我」立说89
二、日用之学93
(一)平民意识93
(二)破除名教95
(三)以人为本97
三、自得之说99
(一)顺性100
(二)适世103
四、贵真之情105
(一)以诚入情105
(二)以情为教112
第三节 遗音与前奏——王学末流之历史意义115
一、晚明心学的禅宗化115
二、开启明末清初的经世之学121
第四章 晚明士风之曲变127
第一节 人生价值的转化127
一、「退无营业,进靡阶梯」——人生价值的重新选择128
(一)从兼善天下到追求自我实现129
(二)从存天理到重人欲130
(三)从名节自砺到明哲保身131
二、「廷论纷呶,物议横生」——庙堂的折冲133
(一)「外畏清议,内固恩宠」——大臣的依阿自守133
(二)振风裁而耻缄默——争则名高的心理135
(三)名丽阉党,依媚取容——士人的人格灭裂137
(四)「荣出于科目之外,贵加乎爵禄之上」——士人的义理承担141
三、「朝列清班,暮幽犴狱」的忧懼与栖息之调整144
(一)「不如安乐窝中去,静听鹃声叫洛阳」的隐士风采144
(二)「挟诗卷,携竿牍,遨游缙绅」的山人举止146
(三)「骨刚情腻」的名士遗风149
(四)「不受名教羁络」的狂禅行径152
第二节 生活形貌的展现155
一、闻风景附——热衷讲学之态156
(一)讲学盛况156
(二)讲学要旨159
二、玩物采真——古雅品味之追求162
(一)雅致为尚163
(二)疵癖为美166
三、孤云出岫——骨刚情腻之超然169
(一)亲近佛道169
(二)寄情山水173
四、癫有真色——声色犬马之逐176
(一)傲睨优伊的颓废恣肆176
(二)滑稽排调的讥讽解嘲179
第三节 小品文的异端色彩183
一、创作心态的转折——「脱弃陈骸,自标灵采」186
(一)理论传承187
(二)创作态度与地位194
二、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各极其变,各穷其趣」199
(一)自然之趣200
(二)谐奇之趣202
(三)禅逸之趣206
第五章 晚明心学与士风变异之反思211
第一节 正统与异端的辩证——美恶不掩,各从其实211
一、学术异端的衍化211
二、文学异端之变革225
(一)宁为狂狷,反对邯郸学步225
(二)文学「时」与「变」的演进观念231
第二节 势与道的对峙——思想徬徨,士风转折236
一、世宗:道之起落及转折239
(一)大礼议事,道势对峙239
(二)枉道附势,士风趋软249
二、神宗:以道事君之溃败251
(一)夺情案:道统之于政统的窘境252
(二)违道干誉,循默避事254
三、熹宗:道的彻底摧毁256
(一)势尊道丧257
(二)道一蹶不振258
四、思宗:势、道同殉社稷259
(一)大势已倾,积习难挽260
(二)以道抗势,以身殉道261
第三节 立场与是非的混淆——党同伐异,因于好恶264
一、忿戾之气,党比之习265
(一)官职制度之矛盾266
(二)论政过程之党争272
二、矜名恶异,士风崩颓282
(一)提拔私人,人才凋零283
(二)君子小人,厚薄无据285
(三)宦情太浓,官场依违288
第六章 晚明心学之影响与时代意义293
第一节 心学与佛禅融合的意义——尊同敬异,回归本质294
一、心性学说之转折综论296
二、狂禅的人文意义299
第二节 厚积薄发与别开生面——不拘格套,开展实学303
一、文学上——小品文之启蒙与发微303
二、学术上——实学之发扬与变通306
第三节 时代省思——不矜细行,终累大德311
一、国政荒废与狂狷士风不再312
二、末世人文情怀319
主要参考书目325
一、古籍325
二、文史哲专著328
三、学位论文330
四、期刊论文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