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刘蕺山的功夫理论与形上思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刘蕺山的功夫理论与形上思想](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067311.jpg)
- 林庆彰主编;杜保瑞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071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刘蕺山的功夫理论与形上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刘蕺山的功夫理论7
第一章 导论7
第二章 从慎独说到《中庸》诠释系统的建立11
第一节 蕺山诠释《中庸》思想的理论脉络11
第二节 慎独功夫的理论入径12
一、以静存说慎独13
二、以《大学》八目说慎独14
三、以所有儒学功夫义理说慎独16
四、以《中庸》识天命之性及致中和说慎独18
第三节 慎独说的重要理论内容19
一、由独说慎独的本体及功夫20
(一)从濂溪思想脉络诠释独的功夫及本体20
(二)在《中庸》诠释脉络裡对独的讨论21
(三)在《大学》诠释脉络裡对独的讨论22
二、独体思想的义理开展24
(一)独体与独24
(二)独体是微24
(三)独体是天命之性25
(四)独体之动静问题28
三、独知思想的批评与展开29
(一)蕺山评朱子之言独知29
(二)独知之知好恶一机及独知为天命33
(三)独知与诚明35
(四)独知与良知35
四、从独位再释独36
第四节 蕺山对《中庸》首章其它思想之诠释37
一、性、道、教38
二、不睹不闻41
三、隐见显微43
(一)隐见显微与慎独理论44
(二)由微之显45
四、喜怒哀乐46
(一)喜怒哀乐是性47
(二)喜怒哀乐之流行49
五、已发、未发、中和51
(一)中在喜怒哀乐脉络下的本体意涵51
(二)中与和的体用关系53
(三)已发、未发之谛义及其与功夫的关系55
六、致中和与天地位万物育60
第三章 从诚意说到《大学》诠释系统的建立65
第一节 蕺山诠释《大学》思想的理论脉络65
第二节 从知止说诠释《大学》经文66
一、以知止摄三纲67
二、以知止摄八目68
三、以修身为本69
第三节 从诚意说到《大学》诠释系统之开展71
一、由修身为本到诚意为本的理论推衍71
二、格致与诚意功夫的两层意义73
三、诚意说中之八目关系77
(一)由诚意到平天下功夫过程之实义77
(二)八目功夫之彼此体用对待关系78
四、诚意说中之诚意与意的本体理论80
(一)诚意之好善恶恶义及毋自欺义80
(二)诚意之意即天命之性81
(三)意为心之所存非所发82
(四)意为心之体、心之主宰及心为天意为帝84
(五)意是微、是几86
(六)意念之别87
第四节 蕺山对四句教及良知说的批评89
一、蕺山对四句教的批评90
(一)意之本体有善无恶91
(二)意之发动好善恶恶97
(三)心之流行有善有恶,心之藏寂无善无恶100
二、蕺山对「良知说」的批评103
(一)中年对「良知说」的解释104
(二)蕺山对良知说的批评107
(三)以明德批评良知111
第四章 从主静立人极到周濂溪诠释系统的建立115
第一节 蕺山诠释濂溪思想的理论脉络115
第二节 主静立人极116
一、立人极的义理说明116
二、主静功夫之概念厘清120
第三节 与主静立人极相关之功夫思想124
一、无欲故静124
(一)何谓无欲124
(二)何以无欲故静125
(三)无欲之方126
二、主敬127
(一)敬与主静127
(二)敬为诚之功夫及以无事、不著力言敬之功夫130
三、涵养与省察132
(一)涵养与省察之实义132
(二)涵养与静存、主静之关系135
第四节 蕺山对《太极图说》的诠释138
一、无极而太极140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141
第五节 蕺山对《通书》的诠释148
一、诚148
(一)诚之通复148
(二)诚无为151
二、几151
(一)几善恶152
(二)见几而作153
(三)诚神几154
第五章 结论157
第二篇 刘蕺山的形上思想173
第一章 导论173
第二章 一元流行的气化宇宙论175
第一节 理在气中的气化宇宙论175
第二节 气化流行的实义177
第三节 气化流行中之天人感应之道180
第四节 感应之道的形式条件——虚而能应182
第三章 形上形下合一的世界观187
第一节 形上形下合一187
第二节 道器合一189
第三节 性气合一190
第四章 人在形上学理论中的定位193
第一节 同理的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194
第二节 同体的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196
第三节 破生死观及除私我见198
第四节 人在形上学理论中的定位202
第五章 融贯的本体论207
第一节 人心与道心合一208
第二节 心性合一209
第三节 心之性情211
第四节 本体融贯212
第六章 形上思想中的功夫理论特色217
第一节 恶在宇宙论中缺乏存在基础218
第二节 气化流行中功夫作用过程的宇宙论意义224
第三节 功夫理论中之特色227
一、功夫与本体不分227
二、体用合一229
三、功夫之一贯230
第七章 结论231
主要参考书目239
附录241
附录一 刘蕺山著〈中庸首章大义〉全文241
附录二 刘蕺山著作年代简表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