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希腊哲学史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017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065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1113页
- 主题词:古希腊罗马哲学-哲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希腊哲学史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亚里士多德——智慧的探索者1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衰落2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9
一 家庭和少年时期10
二 柏拉图学园时期13
三 漫游时期16
四 吕克昂学院时期20
五 晚年时期23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及其历史命运27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31
二 中世纪时期36
三 近代和现代41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49
一 体系和发展49
二 “是”和“存在”54
三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65
四 知识的分类71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早期著作残篇75
一 《欧德谟斯篇》或《论灵魂》77
二 《劝学篇》81
三 《论哲学》86
第一编 逻辑和哲学99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的形成99
第一节 思想渊源99
一 科学知识趋向系统化101
二 论辩术、修辞学的发展与演变104
三 逻辑思想研究已有长期积累107
第二节 哲学背景108
第三节 “工具论”117
第二章 范畴——《范畴篇》127
第一节 本体是“是”的中心127
一 范畴分类的原则和本体的中心地位130
二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135
三 本体思想的演变137
第二节 次范畴和后范畴141
一 数量、关系、性质141
二 对立、运动及其他147
三 次范畴和后范畴的意义152
第三节 意义分析和范畴建构153
第四节 逻辑和形而上学162
一 逻辑思想和关于“是”的普遍学科162
二 逻辑的公理和“是”的公理167
第三章 论题——《论题篇》、《辩谬篇》174
第一节 四谓词176
第二节 辩证法188
第三节 语义分析的逻辑195
一 从偶性方面考察196
二 论题的选择199
三 从种的方面考察200
四 从特性方面考察203
五 从定义方面考察207
六 辩证论证的基础是确立普遍性命题213
第四节 辩谬217
一 诡辩的逻辑错误219
二 虚假推理的谬误的根源222
三 消除虚假推理的方法226
第四章 命题与三段论——《解释篇》、《前分析篇》和《修辞学》228
第一节 命题的解释229
一 命题的本质230
二 命题的分类232
三 命题间的逻辑关系235
第二节 三段论学说中的哲学问题239
一 三段论的本质240
二 三段论的格式与系统246
三 三段论的构造及其认识意义251
第三节 模态逻辑的哲学意义256
一 模态命题及其哲学根据256
二 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261
三 模态三段论263
第四节 修辞的论证266
一 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说服论证267
二 三种修辞论证的特点271
三 修辞论证的方式274
第五章 逻辑与科学知识论——《后分析篇》278
第一节 证明与科学知识278
一 证明的意义280
二 证明的科学知识的特性283
三 科学知识的构成与辖域286
第二节 建构科学知识的方法292
一 证明的方法292
二 定义295
三 归纳301
第三节 科学知识的本原305
一 科学知识起源于感知和经验306
二 努斯把握科学知识的基本前提310
三 全面理解科学知识的本原313
小结318
第二编 自然哲学325
第六章 自然哲学的对象和任务325
第一节 作为Physeos研究对象的physis325
第二节 自然哲学的对象和范围330
第三节 自然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336
第四节 自然哲学的文献资料343
一 原始资料343
二 后人的评注和研究353
第七章 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358
第一节 本原和原理360
第二节 原因范畴和四因说377
第三节 元素387
一 stoicheion释义388
二 元素的数目和性质391
第八章 运动论399
第一节 运动与自然400
第二节 连续与无限413
一 运动是连续的413
二 运动是无限可分的416
第三节 时间与空间419
一 空间420
二 虚空426
三 时间430
第四节 运动的分类435
一 运动分类的根据435
二 三种运动436
三 产生与消灭441
第五节 关于第一推动者的论证446
一 运动三要素446
二 直接的推动者与间接的推动者447
三 不动的推动者451
四 不动的推动者的pos esti与ti estin455
第九章 各类自然本体的运动460
第一节 天体运动460
一 天神Ouranos与《论天》461
二 第五元素“aither”464
三 圆周运动与世界灵魂468
第二节 天象与气象475
一 月轮下世界与《天象学》475
二 天象与大地变化478
第三节 动物学与人类学488
一 动物的合目的性结构489
二 动物的运动与功能494
三 人类学与人的定义499
第四节 灵魂学说503
一 希腊人的灵魂观504
二 心理学的先驱510
三 心灵哲学515
小结518
第三编 形而上学523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523
第十章 寻求智慧的学问——《形而上学》A、α卷530
第一节 智慧是研究原因的知识530
一 感觉(aisthesis)530
二 记忆(mneme)531
三 经验(empeiria)531
四 技艺(techne)和知识(episteme)531
五 智慧(sophia)533
第二节 对柏拉图相论的批判535
第三节 哲学是求“真”的学问545
第十一章 哲学的问题——《形而上学》B卷549
第十二章 第一哲学,研究“作为是的是”的学问——《形而上学》Γ、E卷571
第一节 “是”的普遍性和完善性573
第二节 “作为是的是”584
一 什么是“作为是的是”584
二 研究“作为是的是”包含什么内容590
第三节 公理592
一 矛盾律593
二 排中律600
第四节 神学是第一哲学603
第五节 偶性的“是”和真的“是”608
一 偶性的“是”608
二 真的“是”和假的“是”610
第十三章 本体和本质——《形而上学》Z卷614
第一节 本体是什么616
一 “是”和本体616
二 对本体的几种看法619
三 形式是第一本体621
第二节 本质是什么624
一 偶性和特性不是本质626
二 本质是定义即“种的属”627
第三节 本质是统一体631
一 定义的整体和部分632
二 普遍的复合体634
三 本质的部分636
四 本质如何成为统一体637
第四节 本质和生成641
一 认识本质和制造事物641
二 普遍的形式不是生成的643
第五节 普遍的东西不是本体648
一 普遍的“种”不是本体648
二 分离的“相”不是本体651
三 具体的本体是不能定义的653
四 “一”和“是”不是本体655
第十四章 形式和质料——《形而上学》H卷661
第一节 新的探讨661
第二节 形式和质料664
一 质料是什么665
二 形式是什么666
三 形式和具体事物667
第三节 最接近的质料和形式670
第四节 形式和质料的统一673
第十五章 潜能和现实——《形而上学》Θ卷677
第一节 主动的能和被动的能678
第二节 可能和不可能681
第三节 潜能和现实686
一 现实和潜能686
二 现实先于潜能690
第四节 真和假696
〔附〕M卷第10章论潜能和现实699
第十六章 一和多、对立——形而上学》△、I卷706
第一节 一和多707
一 “一”的各种意义707
二 “一”不是本体711
三 “一”和“多”的对立713
第二节 对立716
一 △卷论对立716
二 I卷论对立719
第十七章 神学——《形而上学》Λ卷729
第一节 本体的本原和原因731
一 本原和原因731
二 普遍的和个别的原因734
第二节 第一动者、神、理性737
一 永恒的本体——第一动者737
二 理性、目的、神739
三 永恒不动的天体742
四 理性和善746
小结 形而上学的主题——本体论还是神学754
第四编 实践哲学767
实践哲学是人的哲学767
第一部分 伦理学771
第十八章 善和品德775
第一节 最高的善是什么776
一 伦理学和政治学776
二 最高的善和“善的相”779
三 最高的善是幸福782
第二节 人的arete——伦理品德786
一 伦理品德是一种品质786
二 中道791
三 选择和意志794
第十九章 各种伦理品德803
第一节 勇敢804
一 勇敢应以高尚为目的805
二 五种勇敢807
第二节 节制和自制810
一 节制和不节制810
二 自制和不自制812
第三节 正义817
一 正义和不正义是什么818
二 城邦的正义822
三 不正义的内在本性824
第四节 友爱828
一 三类友爱829
二 平等和不平等831
三 城邦和家庭的友爱834
四 友爱的内在本性838
第二十章 伦理和智慧843
第一节 理性和伦理844
一 理性和欲望的结合844
二 理性的几种形式846
第二节 实践智慧851
一 实践智慧是什么852
二 实践智慧的作用856
第三节 快乐和善863
一 几种不同的快乐观864
二 什么是快乐868
第四节 思辨是最高的幸福872
一 思辨活动是神的活动872
二 伦理和教育、法律878
小结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历史意义884
第二部分 政治学889
第二十一章 国家和公民893
第一节 人是政治的动物893
一 国家的起源893
二 奴隶问题895
三 经济问题899
第二节 理想和现实903
一 批评柏拉图的共产制度903
二 对现实政治的评述908
第三节 公民和政制912
一 什么是公民912
二 政治制度915
三 人治和法治921
第二十二章 现实政制926
第一节 现实的政制926
一 民主制和寡头制928
二 最好的政制——由中产者执政931
三 政权机构——议事、行政、司法934
第二节 政治变革的原因及其防止办法936
一 产生变革的原因936
二 防止变革的办法939
第三节 建立民主制和寡头制的原则和方法942
一 建立民主制的原则943
二 寡头制的建立945
第二十三章 理想政制951
第一节 理想的城邦952
一 城邦的目的952
二 城邦的条件957
第二节 教育思想961
一 教育的目的962
二 教育的方法967
小结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975
第三部分 艺术哲学981
第二十四章 诗学982
第一节 摹仿说984
一 艺术产生于摹仿986
二 摹仿是人的本性989
三 摹仿应表现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994
第二节 论悲剧996
一 悲剧的意义、成分和价值996
二 情节的悲剧效果999
三 悲剧人物的性格1003
第三节 净化和艺术的功用1005
一 “净化”的意义1006
二 净化和艺术的认知功用1008
三 净化和艺术的伦理道德功用1009
四 净化和艺术的审美移情功用1011
第二十五章 早期漫步学派1014
第一节 塞奥弗拉斯特1016
一 形而上学1017
二 自然哲学1020
三 植物学1022
四 灵魂学说1023
五 伦理政治学说1025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学生1028
一 欧德谟斯1028
二 阿里司托森和狄凯亚尔库1030
第三节 漫步学派的首领1032
一 斯特拉托1032
二 斯特拉托以后的早期漫步学派1036
附录1041
书目1041
译名对照表1051
索引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