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 以文学剽窃的认定为中心的考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汉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310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文学-作品-著作权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 以文学剽窃的认定为中心的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方克强1
导论1
一 从道德谴责到法律规制1
二 观念的调整与学科的渗透14
三 经验研究的进路与个案选择的标准20
第一章 剽窃认定的司法实践及其实体化文学观24
一 剽窃的界定与新时期的文学抄袭纠纷24
(一)剽窃、复制与合理使用的边界24
(二)文学剽窃与学术剽窃的区别26
(三)新时期的文学抄袭纠纷及其特点27
二 美国的侵权认定法及其对中国著作权司法实践的渗透33
(一)美国的“两步法”与实质性相似的判断33
(二)西方的侵权认定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其问题40
三 部分比较法的局限与实体化文学观的制约45
(一)部分比较法的两大局限45
(二)“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的误读与实体化文学观的影响51
第二章 实体化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司法实践57
一 实体论思维:实体化文学观的哲学根据57
(一)本体论阶段的实体概念58
(二)认识论阶段的实体概念62
(三)实体论思维的基本特征63
二 实体化文学观的基本内涵64
(一)文学本质实体化65
(二)文学作品孤立化68
(三)文学意义现成化71
三 实体化文学观影响下著作权司法实践的三重混淆73
(一)将有机的文学作品与无机的元素组合相混淆73
(二)将文学世界与文学媒介相混淆77
(三)将意义的生成与现成的意义相混淆82
第三章 从文学抄袭之争看原创性文学观与渐创性文学观的冲突85
一 抄袭与巧合之争:以《两情若是久长时》案为例87
二 借鉴与抄袭之争:以《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案为例91
三 合理引用与非法抄袭之争:以《我是太阳》案为例93
四 模仿、抄袭与独创之争:以《马桥词典》案为例99
五 文学抄袭之争的实质在于原创性文学观与渐创性文学观的冲突112
第四章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原创性文学观对著作权法的渗透117
一 艺术:从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独创117
(一)古希腊:艺术即模仿117
(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即创造性模仿120
(三)近代:艺术即独创121
二 创造性概念内涵的演变129
(一)由神到人:创造性概念的第一次转变129
(二)从精英到大众:创造性概念的第二次转变133
(三)从主体到交互主体:创造性概念的第三次转变135
三 原创性文学观对著作权法的渗透138
第五章 原创性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理论和司法实践145
一 原创性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理论及其局限145
(一)模糊的独创性概念146
(二)笼统的实质性相似152
二 原创性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司法实践及其尴尬156
(一)如何面对“创造性添加”?——著作权司法实践的第一重尴尬157
(二)如何面对“创造性复制”?——著作权司法实践的第二重尴尬161
(三)如何面对核心相似?——著作权司法实践的第三重尴尬169
三 后现代文学理论与艺术实践对著作权法的挑战178
(一)后现代作者理论对著作权法的挑战180
(二)后现代文本理论对著作权法的挑战186
(三)后现代艺术实践对著作权法的挑战190
第六章 文学观念的调整与著作权司法实践的新景观(一)198
一 实体化文学观向活动论文学观的调整199
(一)实体化文学观调整为活动论文学观的必要性199
(二)活动论文学观的形成及其优越性199
二 活动论文学观对著作权司法实践的启示206
(一)在整体中把握实质性相似的判断206
(二)在语境中把握实质性相似的判断217
(三)在阐释中把握实质性相似的判断227
第七章 文学观念的调整与著作权司法实践的新景观(二)235
一 原创性文学观向渐创性文学观的调整235
(一)渐创性文学观的优越性235
(二)相对的创造与穿越标准的提出239
二 渐创性文学观对著作权司法实践的启示241
(一)看涉案文本是否存在互文现象241
(二)看后续作品是否形成新的作品249
(三)看借用部分是否属于合理引用261
结语 走向文学法律学267
附录一 文学法律学研究述评与理论建构272
附录二 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宜多向拓展289
参考文献294
后记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