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朝学术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北朝学术之研究
  • 林庆彰主编;施拓全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064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85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1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北朝学术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本文之研究范围与内容1

第二节 本文之资料运用及其限制3

第三节 研究本文之主要课题5

第二章 五胡十六国之儒学发展及其影响11

第一节 夷夏之辨与五胡汉化12

一、五胡之夷夏观13

二、五胡汉化之影响16

第二节 胡主之学术造诣20

第三节 十六国儒学之推行状况23

第四节 河西儒者对北朝学术之影响28

一、河西儒者之学术29

二、河西学术对北朝之影响31

第五节 结语32

第三章 北方经学以郑玄为主之原由探讨35

第一节 玄学误国之借鉴35

第二节 重视礼教之利国38

第三节 质朴守旧之个性41

第四节 谶纬思想之信仰42

第五节 结语46

第四章 北朝「夷夏观」与学术文化之关系49

第一节 胡政权之汉化措施及其崇儒政策50

一、汉化之具体措施50

二、汉儒与胡政权之关系51

第二节 崔浩与北地汉儒「以夏变夷」之观念53

一、汉儒「重夏轻夷」之态度54

二、崔浩「以夏变夷」之文化意义55

第三节 当世史书之夷夏观57

一、《十六国春秋》、《魏书》以北魏为正统之史观57

二、《水经注》「重汉轻胡」之观念59

第四节 结语60

第五章 儒学在汉化中之重要发展63

第一节 胡政权推行儒学之政策64

一、北魏时期64

二、北齐时期68

三、北周时期69

第二节 胡宗室之治学状况71

一、北魏时期72

二、北齐时期73

三、北周时期74

第三节 整理典籍与儒学之著述75

一、蒐书与校书75

二、北朝学者之经学著述78

第四节 私人之讲学78

第五节 北学与南学之比较80

第六节 结语86

第六章 北朝「儒释融合」之趋向与影响89

第一节 胡主崇佛之原由及目的89

一、胡主尊「佛为戎神」89

二、胡主盛崇佛教90

第二节 「守儒反佛」与「援儒入释」之现实意义93

一、汉儒反佛之意义93

二、儒释融合之相关问题95

第三节 「儒释融合」之学术意义102

一、学者兼通儒释之学102

二、传注渐趋义疏104

第四节 结语105

第七章 北朝政治与经术之结合107

第一节 经世政风下之经术意义108

一、博学致用之经术观念109

二、以史经世之意义110

第二节 经术之具体实践111

一、礼教制度之实践111

二、孝道观念之提倡112

第三节 「春秋决狱」之政治意义113

一、北朝律法与儒家之关系113

二、「春秋决狱」之经世意义116

第四节 结语117

第八章 北朝春秋学之发展及其特质119

第一节 春秋三传之门派承传与消长120

一、三传之承传状况121

二、三传消长之原由125

第二节 学者治春秋之倾向129

一、就从师观念而论132

二、就治学特点而论134

三、就讲授、论学而言138

第三节 左传服杜学之争议及其消长139

一、「服杜争议」,之始末及《春秋传驳》之成书140

二、青州杜注与「服杜争议」之关系142

三、南北学术之交流与「服消杜长」之趋势143

四、南北儒学之统一与刘炫之春秋学146

第四节 结语151

第九章 郦道元《水经注》引「春秋经文」考153

第一节 《水经注》引「春秋经文」条例154

一、标题例155

二、称词例157

三、引文例157

四、引文与经文之校正158

第二节 《水经注》引「春秋地名」考159

一、考证地名之依据159

二、地名位置之考证161

三、地名轶闻之探求166

第三节 训释「春秋地名」之原则与条例168

一、训释原则168

二、训释条例169

第四节 结语171

第十章 结论173

参考书目1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