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
  • 孙鸿烈,张荣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591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全国地理地带性的演化与分带系统3

一、自然地带的形成历史和演化3

(一)从2.5亿多年前说起3

(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4

(三)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5

(四)地质历史的最新一页7

(一)划分简史11

二、自然地带系统的划分11

(二)划分原则、指标和体系12

(三)大区与地带自然条件基本特征15

(四)我国海疆分带17

(五)区划问题的思考17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 自然地带性规律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关系22

一、天人合一22

二、生态危机23

三、生态建设地带性24

四、八大生态建设区与自然地带25

五、三大经济开发区与自然地带26

六、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7

参考文献29

第三章 中国生态环境要素基本特征与生产实践30

一、中国地势与地貌30

(一)中国的地势——三大阶梯30

(二)中国四大特殊地貌类型33

(一)光资源——太阳辐射44

二、气候及其地带性44

(二)温度45

(三)降水48

(四)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51

(五)我国气候的利弊52

三、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53

(一)水资源概况53

(二)水资源总量及其地带性55

四、土壤资源与土壤条件57

(一)我国土壤资源类型58

(二)土壤分布的地带性59

(三)土壤的优势与劣势61

(四)土壤保护63

五、生物群落65

(一)生物群落地带性65

(二)生物群落的特点69

(三)生物多样性的地带性70

(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与环境建设及生物资源永续利用71

参考文献76

第二篇 东部季风(湿润)区81

第四章 概述81

一、生态环境主要特征81

(一)自然分带特征82

(二)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83

三、季风、旱涝与台风85

(一)东亚季风特征与旱涝85

二、地貌——山地、丘陵与平原的组合85

(二)台风与灾害87

四、河、湖水文特性与水资源88

(一)河湖分布概况88

(二)河川径流的水文特性89

(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90

五、滩涂与湿地资源92

(一)滩涂与湿地分布92

(三)黄河口滩涂湿地的生态建设93

(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93

六、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5

参考文献97

第五章 热带98

一、主要特征98

二、气候条件99

三、水资源与水环境101

(一)河流101

(二)径流的时空分布101

(三)开发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02

(一)丰富多彩的热带生物群落103

四、生物多样性特征与保护103

(二)天然林保育及防止群落单纯化与入侵物种105

五、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107

(一)海南岛107

(二)西双版纳108

参考文献109

第六章 南亚热带110

一、主要特征110

三、气候条件111

二、地貌景观111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13

(一)河湖概况113

(二)河川径流特征114

(三)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115

五、赤红壤侵蚀区的整治116

(一)类型和分布116

(二)水土流失危害116

(三)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116

(一)生物群落特征117

六、生物群落与环境保护117

(二)南亚热带的环境保护119

七、湿地120

八、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21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要求121

(二)人口、耕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122

(三)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123

(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123

参考文献124

一、主要特征125

第七章 中亚热带125

二、地貌景观126

三、气候条件127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28

(一)河湖水系分布概况128

(二)水文基本特性129

(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130

(一)土壤侵蚀类型与治理131

五、土壤侵蚀和滑波、泥石流131

(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与防治133

六、天然林保育与退耕还林137

(一)天然林特点与分布137

(二)退耕还林还草138

(三)“干旱河谷”的整治139

(四)生物多样性与活化石的保护问题141

七、湿地保护142

八、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42

参考文献145

第八章 北亚热带147

一、主要特征147

二、地貌景观148

三、气候条件149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51

(一)河湖水系分布概况151

(二)河流水文基本特性151

(三)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152

(一)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特点155

五、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155

(二)山地生物群落和农业分带156

六、湿地157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58

参考文献164

第九章 暖温带165

一、主要特征165

二、地貌景观166

三、气候条件167

(二)河流水文特性169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69

(一)河湖概况169

(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170

五、湿地171

六、天然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72

(一)天然林、灌的类型和分布172

(二)生物多样性174

(三)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175

七、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176

参考文献182

第十章 中温带184

一、主要特征184

二、地貌景观184

三、气候条件185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86

(一)河湖概况186

(二)河川径流特征186

(三)水资源与调水工程187

五、土壤类型与黑土地的开垦188

六、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88

七、湿地保护189

八、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91

(一)加强现有天然林的经营管理191

(二)保护“黑土地”191

(四)发展绿色食品192

(五)新兴产业——旅游192

(三)沙化治理192

(六)流域综合治理193

参考文献193

第十一章 寒温带195

一、主要特征195

二、地貌景观195

三、气候条件195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96

(一)冻土197

五、冻土与土壤197

(二)土壤类型198

六、生物群落199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99

(一)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200

(二)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200

参考文献201

第三篇 西北干旱区205

第十二章 概述205

一、主要特征205

(一)自然分带特征206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207

二、地貌景观209

三、气候条件211

四、水资源213

五、荒漠及草原带的风沙217

(一)沙漠、戈壁的分布特征217

(二)风沙灾害218

(三)风沙灾害的防治219

六、湿地220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21

参考文献224

第十三章 干旱区暖温带225

一、主要特征225

二、地貌景观225

三、荒漠气候227

四、水资源与冰川229

五、荒漠生物群落233

六、绿洲建设与风沙治理236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237

(二)整治措施238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39

参考文献243

第十四章 干旱区中温带245

一、主要特征245

二、地貌景观247

三、气候条件248

(一)水资源的补给251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251

(二)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253

(三)两个值得警戒的事例254

五、草地资源现状与未来255

(一)草地生态环境与类型255

(二)草地退化原因、类型与趋势257

(三)草地退化的整治途径258

六、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60

(一)做好水的文章260

(三)乌鲁木齐环境的改善261

(二)草地利用的改革261

参考文献262

第四篇 青藏高原区267

第十五章 概述267

一、主要特征267

二、地貌景观270

三、气候条件273

(一)高原地带性273

(二)空气稀薄274

(四)风能——取之不尽的能源276

(三)降水东西差异巨大276

(五)气候灾害277

四、水资源278

(一)河流278

(二)湖泊279

(三)冰川280

(四)水资源分布与特征280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282

(二)冻土284

五、高山土壤与冻土284

(一)土壤类型284

(三)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285

六、生物资源及其保护286

(一)生物资源特征286

(二)生物资源类型289

(三)“天保”工程与自然保护294

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97

(一)基本思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97

(二)防止天然牧场退化,以草定畜,良性循环,大力发展草地季节畜牧业298

(三)退耕易引起沙化与水土流失的旱耕地,重点发展粮、饲料、油料生产299

(四)天然林经营以提高防护作用的采伐与更新为主,发展产业化的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300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保护301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02

参考文献303

第十六章 山地亚热带305

一、主要特征305

二、地貌景观305

三、气候条件306

四、生物群落307

五、山地亚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309

参考文献311

第十七章 高原温带312

一、主要特征312

二、气候条件313

三、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农业评价315

(一)高原温带东南部地区315

(二)高原温带西部地区316

(三)高原温带北部地区316

四、农业发展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317

(一)积极调整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317

(二)认真解决农牧区“三料”俱缺的矛盾317

(三)加强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18

(四)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屏障319

参考文献321

一、主要特征323

第十八章 高原亚寒带323

二、地貌景观324

三、气候条件325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326

(一)主要河湖水系326

(二)水资源利用328

五、土壤、植被与草地退化328

六、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331

参考文献332

二、地貌景观333

第十九章 高原寒带333

一、基本特征333

三、气候条件334

四、河湖335

五、土壤与冻土335

六、植被336

七、环境保护336

参考文献337

结语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