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832653.jpg)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0174X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引 言1
一秦始皇陵的建制与平面布局1
插 图 目 录2
图一秦始皇陵园地理位置示意图2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经过4
(二)长兵器 254
图二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位置示意图5
(三)远射兵器 275
图三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图6
图四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图9
三有关本书编纂工作的几点说明10
图五一号兵马俑坑发掘方位置图10
第一章建筑遗迹13
一土层叠压关系13
图六地层剖面图(T1、T10、T19)16
二建筑遗迹16
图七建筑遗迹平面图18
图八东壁俯视、正视图20
图九南壁、北壁正视图22
图一○地栿木接茬的卯榫结构及地栿槽平、侧、剖面图27
图一一 一号隔墙平面及侧视图32
图一二T2三号隔墙西段平面及侧视图34
图一四席印纹36
图一三席印纹及砖36
图一五东端3号门道平、剖面图38
图一六隔墙上甬道俯视、侧视图40
图一七T2一号隔墙上甬道地基平、剖面图41
三 小结42
图一八开间及十号隔墙南壁局部复原剖视图43
图一九建筑结构复原示意图44
第二章陶俑、陶马46
(二)出土现状46
(一)出土件数46
一 出土情况46
图二○ 陶俑、陶马出土情况平面图48
图二一T2G3陶俑出土情况剖面图50
(三)陶俑种类51
图二二 陶俑、陶马出土位置示意图52
图二三车兵军吏俑(T10G5:15)54
图二四车兵军吏俑(T2G2:97)56
图二五车兵军吏俑(T19G10:14)58
图二六御手俑(T20G10:98)59
图二七车右俑(T1G3:13)60
图二八步兵军吏俑(T19G10:24)62
图二九步兵军吏俑(T19G9:3、T19K:139)64
图三○步兵军吏俑(T19G10:17、T20G10:88)66
图三一步兵军吏俑及Ⅰ式袍俑(T1K:72、T10K:98)67
图三二 Ⅰ、Ⅱ式袍俑(T1K:17、T1K:74)69
图三三 Ⅲ式袍俑(T19G10:12、T10G7:10)70
图三四 Ⅳ式袍俑及介帻甲俑(T19G11·B4、T1G2:39)71
图三五介帻甲俑(T20G9:58)75
图三六 Ⅰ式扁髻甲俑(T10G5:3)77
图三七 Ⅱ式扁髻甲俑(T1G3:7)78
图三八 Ⅲ式扁髻甲俑(T19G9:2、T1G3:6)79
图三九 Ⅳ式扁髻甲俑(T1G2:22、T10G5:6)80
图四○ 圆髻甲俑(T10G6:35、T1G2:23)83
(四)陶俑和车马的排列85
图四一车兵、步兵俑排列位置示意图86
二服饰91
(一)上衣91
图四二 Ⅰ-Ⅲ式上衣92
图四三 Ⅲ式上衣(T10G5:15)94
图四四 Ⅳ式上衣(T1G4:29)95
图四五 Ⅴ、Ⅵ式上衣(T19G10:24、T20G9:76)96
图四六衣领98
(二)下裳99
(三)腰带及带钩100
图四七行滕、护腿101
图四八腰带103
图四九腰带上花纹104
图五○ 带钩拓片(T10K:110、T19G8:12)105
图五一 Ⅰ-Ⅵ式带钩106
图五二Ⅶ-Ⅺ式带钩108
图五三Ⅻ-?式带钩109
(四)靴履110
图五四靴111
图五五一型、二型履113
图五六三型履114
(五)帻冠114
图五七介帻(T19G9:16、T20G9:82)115
图五八介帻(T2G2:42、T1G3:17)117
图五九一型冠118
图六○ 一型、二型冠(T1K:72、T20G10:88)119
图六一二型冠(T19G10:14、T19G10:25)120
图六二二型、三型冠(T2G2:86、T10C5:15)121
(六)发髻和发辫122
图六三宽辫形扁髻124
图六四圆椎髻126
(七)铠甲127
图六五圆椎髻127
图六六发辫128
图六七一类一、二、三型铠甲130
图六八二类一、二、三型铠甲132
图六九二类三型Ⅱ式铠甲(T2G2:97)133
图七○ 铠甲背带上的图案花纹(T10G7:14)134
图七一铠甲上的图案花纹(T19G10:24)136
图七二铠甲上的图案花纹137
(八)服饰的颜色138
图七三铠甲上的图案花纹(T20G10:97)138
(九)小结141
三艺术特色142
(一)陶俑造型142
图七四 陶俑胡须(一)145
图七五 陶俑胡须(二)146
图七六陶俑胡须(三)147
图七七陶俑的体型(一)151
图七八陶俑的体型(二)154
图七九 陶俑的体型(三)155
(二)陶马造型157
(三)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158
(四)秦俑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162
(一)陶俑造型的工艺过程163
四 陶俑、陶马的制作工艺163
图八○ 俑体剖面图(T1G2:19)164
图八二 俑足与腿的连接(T19G10:10、T20G9:112)165
图八一 陶俑踏板及俑足(T1K:155)165
图八三 俑足履的制法(T19G9:17、T19K:202)166
图八四俑足履的制法167
图八五俑足底部印纹(T20(G9:73、T20G9:85)168
图八六俑腿制法169
图八七俑腿制法(T2G2:63)170
图八八俑腿制法(T1G1:6)170
图九○俑下体的初胎及二次复泥(T10K:162)171
图八九俑下体初胎上的绳纹及泥层171
图九一俑躯干的泥条盘筑制法173
图九二俑躯干的制法174
图九三俑臂制法175
图九四 俑臂与躯干的连接(T19K:140)176
图九五俑头制法(T19G10:16、T20G9:38)177
图九六 俑头制法(T1G4:17、T1G4:13)178
图九八俑手制法(T19G8:51、T19(G9:1)179
图九七俑头剖视图(T20G9:103)179
图九九俑手制法180
图一○○ 俑手拇指的合模制法(T2G3:116、T20G10:51)181
图一○一发髻制法182
(二)陶马塑造的工艺过程183
图一○二 甲带陶模(T19G11:01414、T19K:01367)183
图一○三 陶马头制法(T10G5:③4)184
图一○四 陶马头制法(T2G2:⑦1)185
图一○五 马颈及马鬃制法(T19G10:⑥2、T1G2:①2)186
图一○六陶马躯干制法(T2G2:⑦1)187
图一○七陶马躯干制法(T10G5:③2)188
图一○八陶马躯干内侧遗迹图(T20G10:⑧2、T2G2:⑦1)190
图一一○ 陶马躯干上的支架印痕(T20G10:⑧1、T19G9:⑤1)191
图一○九陶马躯干剖视、仰视图(T10G7:④3)191
(三)陶质、陶色和焙烧温度192
图一一一陶马胸、腿、尾制法192
(四)彩绘193
五 陶文194
(一)数字类194
图一一二陶文拓片(一)195
图一一三陶文拓片(二)196
图一一四陶文拓片(三)197
(二)工名、地名类198
图一一五陶文拓片(四)200
图一一六陶文拓片(五)201
图一一七陶文拓片(六)202
图一一八陶文拓片(七)205
图一一九陶文拓片(八)206
(一)车的结构遗迹208
一车迹208
第三章车迹和车马器208
图一二○一号车迹平面图(T1G2:①)209
图一二一一号车上的轭、衡、麻绳211
图一二二二号车迹平、剖面图(T1G3:②)212
图一二三三号车迹平面图(T10G5:③)213
图一二四三号车车輢及鼓遗迹214
图一二五四号车迹平面图(T10G7:④)215
图一二六四号车车轮(T10G7:④)216
图一二七五号车迹平面图(T19G9:⑤)218
图一二八五号车车轮复原图(T19G9:⑤)218
图一二九五号车上的木环遗迹219
图一三○六号车迹平面图(T19G10:⑥)219
图一三一七号车迹平面和侧视图(T2G2:⑦)220
图一三二七号车的鼓、木环遗迹及车轮复原图(T2G2:⑦)221
图一三三八号车迹平面图(T20G10:⑧)222
(二)马的鞁具遗迹225
图一三四麻绳(T19G9:⑤)225
图一三五?辔226
图一三六胁驱、络头(T20G10:⑧、T2G2:⑦4)227
(一)金器229
二车马器229
(二)铜器229
图一三七铜甬钟(T19G9:01302)230
图一三八铜车饰件及鼓环231
图一三九铜车马饰件233
图一四○金、铜马饰件235
图一四一铜车马器237
图一四二铜车马器239
(三)石饰品240
(四)骨饰品241
图一四三石马饰件241
图一四四车马骨饰件242
三杂器243
(一)铁器243
图一四五铁工具244
图一四六铁工具245
(三)陶器247
(二)铜器247
图一四七陶拍248
图一四八陶笄、陶楔(T20G10、01395、T1G1:01394)248
(一)短兵器249
一兵器的类别249
第四章兵器249
图一四九铜剑及金钩252
图一五○铜剑和金钩出土情况255
图一五一铜矛、铁矛256
图一五二铜戟出土情况平面图257
图一五三铜戈及戈上刻辞258
图一五四铜铍出土平、剖面图262
图一五五铜铍和残铜剑出土平面图263
图一五六铍韬遗迹(T2G3:0450)264
图一五七铍韬印迹(T20G9)264
图一五八铍韬遗迹(T20G10:0882)264
图一五九铜铍及其刻辞(一)266
图一六○铜铍及其刻辞(二)267
图一六一铜铍及其刻辞(三)268
图一六二铜铍及其刻辞(四)269
图一六三铜錞272
图一六四铜錞及柲出土平、剖面图(T19G8:0712)272
图一六五长柲遗迹273
图一六六长柲遗迹(T2G2:0017 0021、T2G3:0022-0025)274
图一六七长柲遗迹(T19G:0026-0027)276
图一六八铜镞、铁镞278
图一六九箭束出土平面及侧视图(T10K:0143、T10K:0151)279
图一七○箭及箭箙遗迹平面图(T1G2:0412、T19K:…0758)282
图一七一箭及箭箙遗迹平面图(T2G2:0421、T19K:0167)283
图一七二箭箙遗迹平面图284
图一七三箭箙遗迹平面及侧视图(T10K:0142、T19K:0173)285
图一七四箭箙遗迹及箙复原图(T2G1:0318)286
图一七六残弩臂及弓韬平面图288
图一七五弩遗迹平面及侧视图(T19G11:00141)288
图一七七弩及弓韬平面图(T19G11:00140)289
图一七八弓韬平面图(T10K:…0059)289
图一七九弩遗迹平、剖面图(T20G10:00160、T19G8:00125)290
图一八○弩遗迹平面图(T19G9:00127、T19G11:00145)291
图一八一弩遗迹平面图(T19K:0079)292
图一八二弩复原图292
图一八三铜弩机(TTK:03、T10K:38)293
图一八四铜弩机上的刻文294
二兵器的分布296
图一八五兵器出土位置示意图298
图一八六T10G7车后兵器出土平面图300
图一八七T20G10车前兵器遗迹平面图301
图一八八T20G11兵器出土平面及南北侧视图302
三兵器的制作工艺304
结语308
一俑坑的时代308
二一号俑坑的修建和焚毁问题308
三兵马俑反映的军事内容309
四秦俑艺术311
附录313
一陶俑、俑马及砖瓦等的化学成份、结构和烧成温度的检验313
(一)化学成份分析313
(二)结构分析316
(三)物理机械性能测试数据322
(四)差热失重325
(五)烧成温度328
二陶俑彩绘颜色分析报告330
(一)基本情况330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330
(三)数据处理339
三青铜兵器化学成份分析报告341
(一)化学成份分析341
(二)铜镞、铜剑表面含铬氧化层的检验343
四 表349
表一陶俑陶马尺寸登记表349
1 一区(T1K、T10K、T19K)陶俑尺寸登记表349
2 二区(T1G1)面东陶俑尺寸登记表353
3 二区(T1G2)面南陶俑尺寸登记表354
4 三区(T1G2、T2G2)陶俑尺寸登记表354
5 四区(T1G3、T2G3)陶俑尺寸登记表357
6 五区(T1G4)陶俑尺寸登记表359
7 六区(T10G5)陶俑尺寸登记表361
8 七区(T10G6)陶俑尺寸登记表362
9 八区(T10G7)陶俑尺寸登记表364
10九区(T19G8)陶俑尺寸登记表365
11 十区(T19G9、T20G9)陶俑尺寸登记表367
12 十一区(T19G10、T20G10)陶俑尺寸登记表369
13十二区(T19G11)面北陶俑尺寸登记表372
14十二区(T19G11)面东陶俑尺寸登记表372
15陶马尺寸登记表373
表二部分陶俑重量登记表373
1 一区(T1K、T10K、T19K)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76
表三陶俑彩绘颜色残迹记录表376
2 二区(T1G1、T2G1)面南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86
3 二区(T1G1、T2G1)面东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88
4 三区(T1G2、T2G2)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91
5 四区(T1G3、T2G3)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97
6 五区(T1G4)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04
7 六区(T10G5)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06
8 七区(T10G6)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09
9 八区(T10G7)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11
10九区(T1 9G8)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13
11 十区(T19G9、T20G9)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16
12十一区(T19G10、T20G10)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22
13十二区(T19G11、T20G11)面东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28
14十二区(T19G11、T20G11)面北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30
表四陶文登记表433
1 一区(T1K、T10K、T19K)出土器物登记表444
表五出土器物登记表444
2 二区(T1G1、T2G1)出土器物登记表447
3 三区(T1G2、T2G2)出土器物登记表448
4 四区(T1G3、T2G3)出土器物登记表450
5 五区(T1G4)出土器物登记表452
6 六区(T10G5)出土器物登记表452
7 七区(T10G6)出土器物登记表454
8 八区(T10G7)出土器物登记表455
9 九区(T19G8)出土器物登记表456
10十区(T19G9、T20G9)出土器物登记表458
11 十一区(T19G10、T20G10)出土器物登记表460
12十二区(T19G11、T20G11)出土器物登记表462
后 记465
英文目录467
英文内容提要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