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任平著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7496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66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交往实践观:当代哲学哥德巴赫猜想的科学解答1
1.主体际何以可能:当代哲学的哥德巴赫猜想1
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自序)1
2.交往实践观:科学解答14
二、交往实践观:超越后现代哲学的积极尝试15
三、交往实践观:21世纪融会中、西、马的新视界19
第一编 导论25
第一章 实践之思:当代全球的中心视界25
一、世界主题的全球学转向26
1.市场化:交往实践的转向32
二、中国发展的哲学精神32
2.开放精神:全球交往实践观36
三、文明对话的深层底蕴38
四、全球问题的主导趋势42
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界44
第二章 哲学之思:交往实践的新理性精神48
一、存在与虚无:客体中心论理性观52
二、我思故我在:主体理性话语58
三、多元分裂的理性:晚期工业文明的哲学话语67
四、众声喧哗:后现代理性观73
五、交往实践:一种新理性向度124
第三章 交往实践:概念与结构129
一、交往实践的概念130
1.交往实践: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考察130
2.现代实践观的误区138
3.后现代实践观的偏向141
4.马克思的解释146
5.交往实践:特征与功能153
二、交往实践的结构158
1.交往实践:实体结构159
2.交往实践:意义结构164
3.交往实践:辩证结构169
第四章 交往实践:运行方式175
一、交往实践活动175
1.交往实践活动:发生学基础175
2.交往活动:逻辑分析180
二、交往实践关系185
1.交往实践关系:基本特征185
2.交往关系:结构与功能187
1.交往场:意义分析194
三、交往实践场194
2.生产性消费:实践的解读200
四、交往实践形态202
第五章 交往主体与主体际206
一、主体际转向:话语分析206
1.大写的自我:单一主体性206
2.类的话语:走出自我困境213
3.主体的分裂:复主体214
4.主体性的黄昏:无主体话语216
5.主体际:逃出围城218
二、交往之谜:结构分析221
1.他人的目光:美杜莎之谜221
2.父法权威:他者话语225
3.共在与差异性:延搁出场之谜227
三、交往主体:综合分析230
1.交往主体:本性分析两向度231
2.历史交往结构与主体资质236
3.全球化交往结构与主体资质244
一、“合晶”:中介化的对象,对象化的中介246
第六章 “底板”:中介客体246
二、中介客体:存在方式252
三、意义占有与延搁:异化及扬弃254
第二编 交往社会 实体结构261
第七章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261
一、“人类困境”的哲学阐释261
1.自然崇拜:天地人神262
2.天人合一:营造农耕文明生态圈270
3.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277
二、生态中心论:后现代视野287
三、交往实践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性296
1.新理性视野296
2.从环境保护到环境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301
3.环境支持:中国的选择304
第八章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与交往实践306
一、生产方式的交往实践观分析307
1.生产方式:交往实践原生态范式分析307
2.生产方式:分类与演化图式318
3.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交往实践新生态范式分析326
二、知识—技术交往结构:共同体与游戏规则337
1.实验室共同体338
2.产业共同体348
3.消费大众:社会共同体351
三、交往实践观:一种经济学范式353
1.经济学范式:演化及其旨归355
2.交往共同体经济学:一种探索366
第九章 日常生活世界369
一、日常生活:存在的家园370
1.本性:日常交往实践370
2.特性:总体性分析374
1.日常生活时间378
二、日常生活条件378
2.日常生活空间381
3.日常生活资料383
三、日常交往385
1.在场与延异:日常交往活动的划界385
2.双重整合:自我同一性与交往共同体395
四、日常意识与合法性403
五、重建日常生活世界408
第十章 交往实践、公共管理与后现代政治学414
一、差异政治416
1.启蒙话语:现代政治学的哲学基础417
2.多元视角:政治文化论研究423
3.差异政治:政治学范式428
二、后理性主义政治学434
1.启蒙理性:五大特征434
2.后理性政治学:一种思索438
三、游戏政治观444
四、“后政治”之政治学449
五、交往实践共同体:一种当代政治学范式466
第十一章 交往实践:意义的共在结构477
第三编 交往社会意义世界477
一、意义的向度478
1.意义的客体向度478
2.意义的主体向度485
3.意义的现代解释490
4.意义的主体际向度499
二、交往实践观:意义的新叙事方式501
1.交往实践意义论与客体向度意义论503
2.交往实践意义论与主体向度意义论506
3.交往实践意义论与后现代意义观509
三、意义·价值·文化514
1.意义的界定514
2.价值的意义519
3.文化的意义522
第十二章 精神交往:共识体系524
一、体系转换:精神交往的基本特征525
二、意义共识:公众精神530
1.体验与公共体验530
2.领会与共悟536
3.理解和共识538
三、常识549
1.常识:观视公众精神世界的方式549
2.常识化554
3.常识的变构与发展566
第十三章 话语的秩序574
一、语言学转向:现代、后现代与交往实践观575
1.现代语言学转向576
2.后现代哲学话语观581
3.交往实践观的转向594
二、话语的秩序:存在及其变构598
1.两种向度599
2.话语辩证法:交往与秩序611
第四编 交往社会辩证结构627
第十四章 交往实践辩证法:历史与未来627
一、辩证法:历史考察627
1.存在与虚无:本体论辩证法628
2.“主体—客体”:人学辩证法633
3.主体际:交往辩证法636
4.“主—客—主”:交往实践辩证法638
5.交往实践辩证法:理解马克思641
二、合法化及其重建:两种向度644
1.合法化:规范结构644
2.解放:否定向度652
3.变构:交往实践辩证法范畴论653
三、历史与未来655
1.重建“历史”655
2.全球化与“世界历史”659
3.时代、发展和未来660
后记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