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移动通信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移动通信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0873291.jpg)
- 吴伟陵,牛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086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通信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移动通信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绪论1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1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2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4
1.4 关于本书的内容与安排7
1.5 本章小结8
第2章 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9
2.1 移动信道的特点9
2.1.1 移动通信信道的3个主要特点9
2.1.3 接收信号中的3类损耗与4种效应10
2.1.2 移动通信信道中的电磁波传播10
2.2 3类主要快衰落11
2.2.1 空间选择性衰落11
2.2.2 频率选择性衰落12
2.2.3 时间选择性衰落13
2.2.4 实际移动通信中3类选择性衰落产生的条件13
2.3 传播类型与信道模型的定量分析14
2.3.1 传播损耗的初步定量分析14
2.3.2 大范围的传播衰耗的定量分析15
2.3.3 中、小范围的传播损耗的定量分析19
2.3.4 移动通信中的几种主要噪声与干扰31
2.4 多径信道的其他数学模型32
习题35
2.5 本章小结35
第3章 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37
3.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37
3.2 移动通信中的典型多址接入方式40
3.2.1 FDMA40
3.2.2 TDMA41
3.2.3 CDMA42
3.3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44
3.3.1 窄带与宽带通信系统44
3.3.2 直扩式码分多址DS-CDMA44
3.3.3 直扩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46
3.3.4 扩频通信的优缺点47
3.4 码分多址CDMA中的地址码48
3.4.1 地址码分类与设计要求48
3.4.2 信道地址码49
3.4.3 用户地址码52
3.4.4 基站地址码56
3.5 伪随机序列和扩频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59
3.5.1 伪随机序列的主要性质59
3.5.2 扩频序列的相关特性63
3.6 本章小结68
习题68
4.1.1 引言70
第4章 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70
4.1 语音压缩编码70
4.1.2 数字通信中的语音编码72
4.1.3 语音压缩编码原理73
4.2 移动通信中的语音编码77
4.2.1 GSM系统的RPE-LTP声码器原理77
4.2.2 IS-96系统的QCELP声码器79
4.2.3 CDMA2000系统的EVRC声码器82
4.2.4 WCDMA系统中的AMR声码器84
4.3 图像压缩编码86
4.3.1 图像编码标准简介86
4.3.2 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87
4.3.3 准活动图像视频压缩标准H.26X88
4.3.4 活动图像视频压缩标准MPEG90
4.3.5 第二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93
4.4 本章小结97
习题97
第5章 移动通信中的鉴权与加密99
5.1 概述99
5.1.1 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需求99
5.1.2 移动环境中的安全威胁及相应措施99
5.2.1 引言101
5.2.2 广义保密系统的物理、数学模型101
5.2 保密学的基本原理101
5.2.3 序列密码102
5.2.4 分组密码104
5.2.5 公开密钥密码106
5.2.6 认证系统108
5.3 GSM系统的鉴权与加密109
5.3.1 防止未授权非法用户接入的鉴权(认证)技术110
5.3.2 防止空中接口窃听的加解密技术111
5.4.3 临时移动用户身份码TMSI更新技术112
5.3.4 防止非法或过期设备接入的用户识别寄存器(EIR)112
5.4.1 鉴权认证技术113
5.4 IS-95系统的鉴权与加密113
5.4.2 加密技术116
5.5 WCDMA系统的信息安全117
5.5.1 认证与密钥分配(协商)118
5.5.2 空中接口安全算法120
5.6 其他类型加密算法122
5.6.1 单向Hash函数和消息摘要算法122
5.6.2 IDEA算法122
5.7 本章小结123
习题123
第6章 调制理论126
6.1 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模型126
6.1.3 快衰落信道C3,C4,C5与C6127
6.1.2 慢衰落信道C2127
6.1.1 理想加性白色高斯(AWGN)信道C1127
6.1.4 传输可靠性与抗衰落、抗干扰性能128
6.2 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与要求130
6.2.1 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130
6.2.2 数字式调制/解调的分类130
6.2.3 基本调制方法原理及性能简要分析131
6.3 MSK/GMSK调制133
6.3.1 为什么采用GMSK调制133
6.3.2 MSK信号形式134
6.3.3 MSK调制器结构134
6.3.6 MSK与GM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135
6.3.4 MSK信号的特点135
6.3.5 MSK解调器结构135
6.3.7 MSK与GMSK误码(比特)公式137
6.3.8 GMSK调制的小结138
6.4 π/4-DQPSK调制138
6.4.1 π/4-DQPSK差分检测138
6.4.2 π/4-DQPSK Viterbi检测139
6.5 3π/8-8PSK调制140
6.5.1 8PSK调制141
6.5.2 3π/8-8PSK调制142
6.6 用于CDMA的调制方式144
6.6.1 直扩系统(DS-SS)中BPSK调制145
6.6.2 平衡四相扩频调制146
6.6.3 复四相扩频调制(CQPSK)147
6.6.4 控制峰平比——OQPSK与CQPSK调制149
6.7 IEEE 802.11采用的扩频调制方式151
6.7.1 Barker码152
6.7.2 互补码键控扩频(CCK)调制154
6.8 本章小结154
习题155
7.1.3 几种最典型的信道编码156
7.1.2 信道编码的分类156
7.1.1 信道编码的定义156
7.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156
第7章 信道编码156
7.2 线性分组码158
7.2.1 线性分组码158
7.2.2 循环码159
7.2.3 检错码161
7.3 卷积码162
7.3.1 基本概念162
7.3.2 编码器的结构162
7.3.3 卷积码的描述162
7.3.4 维特比(Viterbi)译码167
7.4.1 基本概念170
7.4 级联码170
7.4.2 级联码的标准与性能171
7.5 Turbo码172
7.5.1 Turbo码的编码原理172
7.5.2 Turbo码的译码器结构173
7.5.3 Turbo码的主要特性173
7.6 交织编码174
7.6.1 交织编码的基本原理174
7.6.2 分组(块)交织器的基本性质175
7.7.1 ARQ引入原因176
7.7 ARQ与H.ARQ简介176
7.7.2 ARQ的分类177
7.7.3 HARQ基本原理179
7.8 信道编码理论上的潜在能力与最大编码增益179
7.9 GSM系统的信道编码183
7.9.1 GSM的信道编码方案183
7.9.2 全速率语音信道TCH/FS的信道编码184
7.10 IS-95系统中的信道编码186
7.10.1 检错CRC186
7.10.2 前向纠错码(FEC)186
7.10.3 交织编码187
7.11.1 检错CRC191
7.11.2 前向纠错码FEC191
7.11 CDMA2000系统的信道编码191
7.11.3 交织编码194
7.12 W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196
7.12.1 信道编码/复用流程196
7.12.2 WCDMA中的信道检错、纠错编码197
7.12.3 WCDMA中不同业务数据的编码/复用过程199
7.13 本章注记202
7.14 本章小结202
习题202
第8章 分集与均衡205
8.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205
8.1.1 基本概念与分类205
8.1.2 典型的分集与合并技术206
8.2 Rake接收与多径分集210
8.2.1 Rake接收的基本原理210
8.2.2 IS-95中Rake接收机的工程实现212
8.2.3 WCDMA系统中Rake接收机原理216
8.3 多径衰落信道中的均衡技术220
8.3.1 时域均衡器的分类220
8.3.2 横向滤波器222
8.3.3 判决反馈均衡器DFE224
8.3.4 格型滤波器225
8.3.5 分数间隔均衡器225
8.3.6 均衡器的算法226
习题228
8.4 本章注记228
8.5 本章小结228
第9章 多用户检测技术231
9.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231
9.2 最优多用户检测技术232
9.2.1 同步最优多用户检测232
9.2.2 异步最优多用户检测233
9.3 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240
9.3.1 解相关检测器240
9.3.2 MMSE检测器241
9.3.3 多项式展开(PE)检测器242
9.3.4 基于训练序列的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243
9.3.5 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244
9.4 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器245
9.4.1 串行干扰抵消(SIC)检测器245
9.4.2 并行干扰抵消(PIC)检测器246
9.4.3 迫零判决反馈(ZF-DF)检测器247
9.5 本章小结249
习题249
第10章 OFDM技术252
10.1 OFDM基本原理253
10.1.1 OFDM信号的生成253
10.1.2 保护时间和循环前缀255
10.1.3 加窗技术257
10.1.4 OFDM系统设计259
10.2 OFDM中的信道估计261
10.3 OFDM中的同步技术262
10.3.1 频率同步误差的影响262
10.3.2 时间同步误差的影响262
10.3.3 OFDM同步算法分类264
10.3.4 常用OFDM同步算法264
10.4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266
10.4.1 OFDM与CDMA结合的必要性266
10.4.2 CDMA和OFDM结合方案分类267
习题269
10.5 本章小结269
第11章 智能天线技术272
11.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272
11.1.1 波达方向(DOA)273
11.1.2 阵列响应矢量273
11.1.3 阵列加权矢量274
11.1.4 波束成型与空域滤波274
11.1.5 常用的性能度量准则275
11.2 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276
11.2.1 引入智能天线的必要性276
11.2.2 智能天线的上行接收技术277
11.2.3 智能天线的下行发射技术277
11.3 波束切换方式的智能天线278
11.3.1 Butler矩阵法279
11.3.2 单用户角度匹配法279
11.3.3 多用户角度匹配法279
11.4 自适应方式的智能天线280
11.4.1 基于DOA估计的自适应算法280
11.4.2 基于导频符号的自适应算法282
11.4.3 盲自适应算法284
11.5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284
11.5.1 软件天线285
11.5.2 空时多用户接收机285
11.6 本章小结286
习题287
第12章 MIMO空时处理技术290
12.1 多天线信息论简介290
12.1.1 MIMO系统信号模型290
12.1.2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推导292
12.1.3 随机信道响应的MIMO系统容量295
12.2 空时块编码(STBC)297
12.3 分层空时码301
12.3.1 分层空时码(LST)的分类与结构301
12.3.2 VLST的接收——迫零算法303
12.3.3 VLST的接收——QR算法305
12.3.4 VLST的接收——MMSE算法305
12.4.1 STTC信号模型307
12.4 空时格码(STTC)307
12.4.2 STTC编码器结构309
12.4.3 STTC编码设计准则310
12.4.4 STTC编码的性能315
12.5 发分集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16
12.5.1 发送分集分类317
12.5.2 发送分集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318
12.5.3 发送分集在CDMA2000系统中的应用319
12.6 本章小结321
习题322
13.1.1 自适应传输的必要性325
13.1 引言325
第13章 链路自适应技术325
13.1.2 克服慢时变与传输信道差异性的主要措施326
13.2 功率控制原理327
13.2.1 引入功率控制的必要性327
13.2.2 功率控制准则327
13.2.3 功率控制的分类与方法328
13.3 功率控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30
13.3.1 IS-95系统中的功率控制330
13.3.2 CDMA2000中的功率控制332
13.3.3 WCDMA中的功率控制334
13.4.1 注水定理338
13.4 无线资源的最优分配338
13.4.2 多载波信道下的最优功率分配340
13.4.3 多天线信道下的最优功率分配340
13.4.4 多用户分集341
13.5 速率自适应343
13.5.1 速率自适应在2G/2.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44
13.5.2 速率自适应的典型实例——HDR345
13.5.3 功率与速率联合自适应的典型实例——CDMA2000 1X EV-DV349
13.5.4 WCDMA中增强型技术——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351
13.6 跨层自适应(Cross Layer)技术353
13.6.1 协作平面353
13.6.2 安全性平面354
13.6.3 QoS平面355
13.6.4 移动性平面356
13.6.5 分层协作模型357
13.7 本章小结357
习题357
第14章 移动网络的结构与组成359
14.1 移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359
14.1.1 引言359
14.1.2 信令与协议360
14.1.3 路由与交换367
14.1.4 蜂窝式网络结构371
14.1.5 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QoS)373
14.1.6 爱尔兰公式与爱尔兰表格374
14.2 从GSM网络到CSM/GPRS网络375
14.2.1 GSM网络结构376
14.2.2 GSM/GPRS网络382
14.3 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与3CPP网络389
14.3.1 IMT-2000简介389
14.3.2 WCDMA简介391
14.3.3 WCDMA的网络结构395
14.3.4 从第二代(2G)网络向第三代(3G)网络的平滑过渡与演进400
14.4 从IS-95到CDMA2000403
14.4.1 IS-95和CDMA2000系统简介404
14.4.2 系统网络结构406
14.4.3 CDMA2000中的分组数据业务与移动IP409
14.4.4 CDMA2000 1X EV-DO的网络协议414
14.5 TD-SCDMA简介416
14.5.1 概述416
14.5.2 TD-SCDMA物理层的主要特色417
14.5.3 TD-SCDMA网络层的主要特色420
14.6 本章小结424
习题425
15.1 移动通信中的业务类型427
15.1.1 2G中的GSM业务427
第15章 移动网络运行427
15.1.2 2.5G中的GPRS业务428
15.1.3 WCDMA的业务429
15.1.4 移动智能网433
15.2 呼叫建立与接续438
15.2.1 呼叫建立与接续的基本原理438
15.2.2 GSM系统的呼叫建立与接续440
15.2.3 IS-95/CDMA2000系统的呼叫与接续441
15.3 移动性管理444
15.3.1 位置登记444
15.3.2 越区切换447
15.3.3 3G中位置管理的改进与探讨457
15.4 无线资源管理458
15.4.1 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458
15.4.2 无线资源管理459
15.4.3 无线资源管理的几种主要方法与算法461
15.5 本章小结473
习题473
第16章 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475
16.1 引言475
16.1.1 必要性与基本内容475
16.1.2 移动通信中的频率规划475
16.1.3 CDMA中导频偏移量(又称导频相位)规划478
16.2.1 三者之间的分工483
16.2 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理483
16.2.2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484
16.3 从覆盖角度进行小区规划与设计486
16.3.1 无线传播方程486
16.3.2 上/下行链路传输方程及其平衡488
16.4 从容量角度的规划与设计490
16.4.1 通信容量的概念490
16.4.2 不同多址方式的蜂窝网通信容量490
16.5 网络设计的系统仿真494
16.6 室内规划与设计简介495
16.6.1 室内网络规划的必要性与复杂性495
16.6.2 室内覆盖设计496
16.6.3 室内分布系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497
16.6.4 室内覆盖系统的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498
16.7 GSM系统的网络优化499
16.7.1 GSM网络优化概述500
16.7.2 GSM系统网络测试500
16.7.3 GSM系统的网络分析、仿真与优化501
16.8 3G移动通信的网络规划与设计504
16.8.1 基本要求与实现方法504
16.8.2 多层次重叠式立体网络规划505
16.9 本章小结507
习题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