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研究
  • 方在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020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技术进步-研究-中国;技术革新-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技进步的历史进程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特征1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1

二、科学技术的性质4

三、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7

四、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0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12

一、古代科学技术12

二、近代科学技术13

三、现代科学技术17

四、当代的大科学与高技术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24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4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

三、实施科教兴国,加强科技创新30

第二章 当代世界科技的新发展(上)37

第一节 基础科学的重要理论37

一、相对论37

二、量子理论40

三、基因理论44

第二节 当代基础科学的重要模型48

一、基本粒子模型48

二、大爆炸宇宙模型52

三、地球板块构造模型56

第三节 复杂性科学的进展59

一、系统科学59

二、非线性科学65

三、混沌理论67

第三章 当代世界科技的新发展(中)70

第一节 当代高技术的核心——电子信息技术70

一、微电子技术71

二、计算机和软件72

三、电话通信75

四、光通信76

五、网络技术80

第二节 21世纪的先导性技术——生物工程83

一、传统生物技术84

二、现代生物技术85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90

四、DNA芯片91

五、生物信息学93

六、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93

第三节 当代科技发展的支柱——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95

一、新能源技术95

二、新材料技术100

第四节 当代高科技的新开拓——空间开发与海洋工程103

一、航天技术103

二、海洋工程108

第四章 当代世界科技的新发展(下)114

第一节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114

一、环境和环境问题114

二、环境承载力、环境适宜度和环境要素115

三、污染类型116

四、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118

五、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119

六、水体污染的治理技术121

七、其他污染的治理技术123

第二节 纳米科学技术125

一、纳米科技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领域125

二、纳米科学技术的前期研究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126

三、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127

四、纳米时代何时来临130

第三节 高科技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133

一、高科技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133

二、高科技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137

三、高科技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139

第五章 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145

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45

一、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146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149

第二节 知识创新155

一、知识创新的内涵与功能155

二、知识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156

三、知识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159

四、知识创新的载体162

第三节 建设新世纪的中国国家创新系统167

一、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历程167

二、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171

三、建设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与框架174

第六章 科技创新与当代经济180

第一节 科技创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0

一、科技创新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180

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182

三、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185

第二节 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189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特征189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94

三、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与对策197

第三节 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202

一、知识经济的提出及其概念202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205

三、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和我们的对策207

第七章 科技创新与当代思想文化213

第一节 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及其重大影响213

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竞争态势213

二、第一生产力与综合国力217

第二节 科技创新与文化教育219

一、科技创新与社会基础219

二、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220

三、科技创新与国民教育227

第三节 科技创新与精神文明建设230

一、思维方式的变革230

二、思想观念的变革235

三、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变革238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241

一、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242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45

三、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245

四、坚持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247

第八章 加强区域技术创新249

第一节 加强区域技术创新的背景249

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影响249

二、国内的区域经济竞争与区域科技创新比较251

第二节 江苏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253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253

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256

三、我国和江苏省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260

四、新形势对我国和江苏省高新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62

第三节 加强江苏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64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264

二、重点任务268

三、主要措施275

第九章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278

第一节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78

一、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278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279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途径279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280

五、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280

六、加强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迫切需要281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与体系282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282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286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288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288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291

第四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过程297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297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300

第五节 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303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03

二、加强宏观指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广泛开展304

第十章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311

第一节 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311

一、具有合作性、持久性的特征,范围大、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312

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发生一揽子国际转移312

三、国家间的经济协调行动为世界各国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13

四、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314

五、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315

六、合作之中有斗争315

七、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316

第二节 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方式317

一、不同类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317

二、技术引进318

三、远程合作328

第三节 国际科技合作的政府政策330

一、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330

二、国际科技合作中应采取的政策措施336

第十一章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341

第一节 全球重大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341

一、全球重大问题341

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347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349

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349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354

第三节 江苏省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359

一、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特征359

二、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361

三、实现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64

四、实现江苏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67

第十二章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371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与意义371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371

二、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375

三、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77

第二节 科技创新对人才的要求379

一、造就21世纪的人才379

二、智力流动与创新383

三、人才的心理保护385

四、影响人才创造力发展的九大因素386

五、竞争对创造性人才的作用393

六、学术带头人的心理素质395

七、21世纪初期中国人才的特点396

第三节 创新人才开发的机制与措施398

一、创新人才开发机制398

二、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399

三、建立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400

四、建立富有竞争性的高层人才选拔评价制度402

五、建立学习型社会402

主要参考文献404

后记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