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 覃德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36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采借3

一、田野调查与实证精神4

二、文化整体观与纵横坐标的确立7

三、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启示9

四、中国人类学方法模式的借鉴17

第二章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23

一、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渊源23

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31

三、从玄虚思辨到实证精神的回归37

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美学价值的激扬39

五、科际整合与视界凝聚40

第三章 审美人类学的价值取向46

一、世纪之交的困惑与省思47

二、立足中国本土的价值实现机制49

三、迈向人民的建设性研究宗旨50

第四章 审美人类学的建构策略54

一、从载体中寻找突破路径54

二、南方民族审美文化资源的激发56

三、规范化的人类学理念与方法的采借60

四、文化研究策略的启示67

一、审美人类学理论来源的多元性71

第五章 审美人类学与后现代精神71

二、从解构到建构的后现代精神72

三、文化多样性的共同追寻77

四、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的共同旨趣79

五、原创精神的深层认同82

区域调查与审美人类学的实践89

第六章 漓江流域人文资源与社会文化发展89

一、漓江流域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90

二、地理位置、族群结构与历史文化根基91

三、从两个个案看漓江流域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96

四、漓江流域社会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101

五、提升漓江社会文化层次的应对策略104

第七章 桂北审美文化底蕴与漓江民俗旅游开发110

一、民俗审美文化对旅游开发的意义110

二、桂林民俗审美文化的宏观定位114

三、桂林民俗审美精神特质与旅游开发文脉115

四、新世纪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119

第八章 恬淡之美与劲健之美的和谐共生——桂西一红水河流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探究123

一、桂西之旅:红水河文化的体悟124

二、恬淡之美与劲健之美134

三、长寿文化研究的新超越138

四、人类文明范本的定位142

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设想144

第九章 桂南一环北部湾区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探究149

一、区域调查与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149

二、桂南一环北部湾之旅:南疆族群文化的初步观察152

三、生态适应、天人相生与可持续发展177

四、族群互动、文化遮蔽与文化兴替180

五、文化阐扬、文化再制与文明共生183

六、区域文化建设方略的实施路径186

第十章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重构191

一、区域调查与文化重构的全球化背景191

二、广西区域民族文化格局193

三、三个个案的调查报告195

四、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保护理念208

五、全球一体化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策略216

六、人间净土与“和美圣境”的建设220

七、在互动互适中开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纪元237

第十一章 文本制作与区域文化意象的蕴生——以美国人类学家波特夫妇华南茶山调查及其追踪为例241

一、华南茶山调查的经过与主要理论探索241

二、茶山意象衍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根基244

三、美国人类学家塑造的“茶山意象”246

四、茶山本地人营建的“茶山意象”252

五、现实真实与文本意象的人类学省思258

中国区域文化整合与文化理论建构267

第十二章 中国区域文化的多元起源与统合历程267

一、中国区域文化多元起源的考古学探究267

二、区域考古文化的一体化汇聚275

三、多元一体文化特征的确认279

第十三章 中国民族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科际整合282

一、科际整合的学理依据282

二、中华民族文化学的理论来源285

三、中华民族文化学的理论构架287

四、中华民族文化学的学科性质289

第十四章 中华民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292

一、中华民族文化演进系统293

二、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系统294

三、中华诸民族文化系统296

四、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系统299

第十五章 中华民族文化学基本理论探寻302

一、中华民族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02

二、中华民族文化学的研究方法314

三、中华民族文化学的研究意义318

参考文献322

后记3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