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交通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交通卷
  • 卢嘉锡总主编;席龙飞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671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84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706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中国;交通运输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交通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卢嘉锡1

前言3

第一篇 造船技术史3

第一章 中国舟船的起源3

第一节 原始的渡水工具3

一 葫芦——腰舟3

二 皮囊4

三 筏6

第二节 独木舟8

一 独木舟出现的年代8

二 新石器时代的舟形陶器11

三 已发现的独木舟遗存14

四 在跨湖桥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独木舟18

第二章 木板船的产生19

第一节 独木舟向木板船的演变19

一 独木舟发展演变的途径19

二 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中的实例20

第二节 木板船出现的年代21

第三节 古文献对早期舟船及舟船活动的记述22

一 “东狩于海,获大鱼”22

二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22

四 “造舟为梁”和“于越献舟”23

三 武王伐殷与强渡孟津23

五 舟牧覆舟24

第三章 古代造船技术的奠基25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水运船舶及战船25

一 春秋时代的水运及船舶25

二 春秋时代的水战及战船27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水运及船舶28

第三节 从战国随葬船看战国的造船技术30

一 战国中山王墓中的随葬船30

二 随船出土的船具等器物31

三 从连接船板的铁箍看战国时的造船工艺32

第四节 战国时代战船的形制33

一 从战国青铜器上的船纹看战船的形制33

二 战国战船的形制和装备35

三 吴国战船大翼的复原37

第五节 中国船舶风帆出现的年代37

一 殷商时代出现风帆说39

二 东汉前半期出现了记载帆的文字39

三 战国时代出现风帆的考证40

第六节 战国时代为发展古代造船业奠定技术基础43

第一节 秦代的船舶44

第四章 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44

一 征服百越及开通南方航路45

第二节 汉代南北海上航路的开辟45

二 击朝鲜并开通北方航路46

三 印度洋以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48

第三节 汉代船舶及其建造地点51

一 汉代船舶的文献记载51

二 汉代船舶的建造地点53

第四节 从出土汉船模型看汉代船舶55

一 已出土的4艘汉代船舶模型55

二 从出土汉船模型看汉代船舶57

第五节 汉代船舶的属具59

三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双体游舫59

一 桨、篙、纤60

二 橹62

三 舵与梢64

四 桅、帆与驶风技术66

五 碇68

第六节 汉代造船技术的总结70

一 汉代的船舶技术著作《释名·释船》70

二 汉代典型船舶——赤壁水战的斗舰71

一 五牙舰在统一全国战役中的历史作用75

第五章 造船技术在唐宋时期臻于成熟75

第一节 在统一全国战役中发挥作用的隋代五牙舰75

二 有关文献对五牙舰的记述及其复原76

第二节 隋代船舶的发展80

一 隋代船舶的建造80

二 隋朝廷注意发展海上交通82

第三节 唐代的内河及海洋船舶83

一 唐代的内河航运及船舶83

二 唐代建造了车轮战舰85

三 由出土的唐代木船看造船技术87

四 唐代的海上交通与船舶91

五 唐代的造船地点94

第四节 唐代由多种舰艇组成的混合舰队94

第五节 宋代的内河及海洋船舶97

一 宋代海运业的发展及其海港的分布97

二 宋代造船技术的进展98

三 绘画等艺术品所反映的宋代船舶102

四 车轮舟的空前发展及其重大作用108

第六节 从出土古船看宋代的造船技术111

一 天津市静海县出土的宋代内河船111

二 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114

三 宁波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126

第七节 传统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131

一 新船型的发展与船型的多样化132

二 船舶航海性能的改善与提高132

三 船舶在结构上的特点和优点133

四 在施工工艺方面的成就134

五 船舶设备、属具的创造与进步135

第六章 古代造船技术鼎盛时期的船舶137

第一节 元代的水师、海运与舰船137

一 元代的水师137

二 元代的海上交通139

三 元代的漕运140

四 元代的舰船142

第二节 元代古船的发掘与研究144

一 韩国新安海中国元代航海货船的发掘与研究144

二 山东蓬莱元代战船的发掘与研究156

第三节 明代的水运与船舶生产165

一 明代的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165

二 文献所记述的明代船舶170

三 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186

一 山东梁山县明代河船的发掘与研究191

第四节 明代古船的发掘与研究191

二 浙江象山县明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195

三 长11.07米铁力木舵杆的发现200

第五节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鼎盛时期的结晶——郑和宝船202

一 郑和宝船尺度和船数的文献依据202

二 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物依据205

三 郑和宝船的船型与建造地点205

四 中外学者对宝船的论述208

五 郑和宝船的复原问题211

一 明代中叶厉行海禁,导致发达的中国海洋木帆船业迅速衰退213

第一节 海禁制约着中国木帆船业的发展213

第七章 中国传统造船业的衰落与外资轮船业的渗透213

二 清代展海中寓禁海的长期国策,限制了中国海洋木帆船业的发展214

三 明末清初往返于日本长崎港的中国帆船215

四 西方海洋木帆船性能后来居上225

第二节 航权丧尽,洋船入室给中国木帆船业以致命打击226

一 在与西方夹板帆船竞争中失利和衰落的中国远洋木帆船业226

二 长期繁荣的清代沿海和内河木帆船业227

三 门户开放后列强的关税特权为洋船入室攘夺航运之利张本228

四 五口通商导致中国东南沿海木帆船业的衰退230

五 东部沿海和长江众多口岸的被迫开放,洋船入室,给中国木帆船业以致命打击231

一 西洋轮船入室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由外资经营的轮船修造业233

第三节 国门洞开后近代外资轮船修造业对中国造船业的挑战233

二 最早在香港、广州开办的外资轮船修造业234

三 上海早期的外资轮船修造业235

四 英商在厦门、福州的早期轮船修造业237

第四节 广州地区和上海外资船厂的兼并和发展238

一 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的兼并活动及其发展238

二 上海外资船厂的兼并活动与耶松船厂公司241

第一节 中国人对西方火轮船的早期探索245

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人有关西方火轮船的见闻245

第八章 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端与兴衰245

二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火轮船始被林则徐视为西方长技246

三 丁拱辰对西方火轮船的研究247

四 19世纪40年代中国人试造火轮船的活动249

五 郑复光、丁守存对西方火轮船的研究活动250

第二节 安庆内军械所与“黄鹄”号轮船251

一 中国近代第一座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251

二 由徐寿领衔在安庆内军械所试制轮船的准备工作全面推开252

三 由徐寿等用手工方式制作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模型257

四 首次试制的木质小火轮试航成功258

五 “黄鹄”号轮船试制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258

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立259

第三节 江南制造局的创立及其造船活动259

二 制造局制造枪炮不力,扩建新址造船261

三 江南制造局轮船制造的进步263

四 在造船糜费论的抨击下,江南停止造船主营枪炮265

第四节 晚清的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基地——福建船政268

一 左宗棠早期试造轮船的言论和行动268

二 左宗棠向清廷大声疾呼建厂造船269

三 福建船政的创建并始造轮船271

四 自制蒸汽机并扩大造船能力274

五 船局风波大论战277

六 福建船政造船技术不断进步并成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基地278

第五节 洋务运动中的其他官办造船机构286

一 天津机器局及特种船舶的制造287

二 黄埔船局的变迁及其造船活动289

三 大沽船坞及其修造船活动291

四 旅顺船坞的建设及其失陷292

第六节 福建船政的衰落和江南船坞的崛起294

一 政府拨款造船致使船政经费日绌294

二 甲午战争后清廷力图整顿船政,建造新型舰艇295

三 福建船政因督理不善、经费支绌终成昔日黄花296

四 1905年江南船坞宣告独立,改革中带来生机297

第七节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建及其贡献300

一 徐寿首倡创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300

二 翻译馆的历史贡献303

第八节 福建船政学堂是培育中国近代造船科技及海军人才的摇篮304

一 船政根本,在于学堂304

二 船政学堂的课程设置与办学特色307

三 船政学堂建设的创举——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308

四 船政学堂是孕育中国近代造船科技和海军人才的摇篮309

第二篇 水运技术史313

第九章 海上航路的开辟与演变313

第一节 开发海洋的新曙光313

一 海洋文化的萌芽313

二 上古先民的海上活动——漂航315

第二节 沿海南北航路的开辟与演变318

一 先秦时期沿海航路的开辟与演变319

二 西汉初期南北沿海航路的贯通320

第三节 通朝鲜、日本航路的开辟和演变321

一 春秋时期的左旋环流航路322

二 战国时期的经对马岛至北九州航路322

三 唐、宋两代对日本航路的开辟325

四 元、明两代的对日航路330

第四节 西洋航路的开辟与演变333

一 西汉对西方航路的开辟333

二 东汉及六朝时期西方航路的发展335

三 唐、宋时期西方航路的发展与演变340

四 元、明两代的西洋航路344

五 清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346

第十章 海上水运技术350

第一节 古代地文航海技术350

一 古代航海的导航方法与设施350

二 古代对海况和气象的预测358

三 指南针在海上的应用和航海技术的发展369

四 航迹推算372

第二节 古代天文航海技术375

一 天文航海的初始时期376

二 古代天文航海技术的发展390

三 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401

四 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传入405

第十一章 内河水运技术408

第一节 内河水道的特点408

一 航道尺度的限度408

二 河槽变迁409

三 流速分布的不均衡410

四 水位涨落的影响411

五 内河水流特征及船舶操驾事故411

六 内河木帆船的航行作业413

第二节 不同河道的船舶驾驶基本要点426

一 顺直河段427

二 弯曲河段429

三 浅滩河段431

四 河口河段434

五 山区河段437

第十二章 运河水运工程444

第一节 先秦人工运河的开创时期444

第二节 历代人工运河的发展和演变446

一 秦、汉发展时期的主干运河447

三 隋、唐、宋繁盛时期的主干运河450

二 汉代黄河、海河、滦河间的主干运河450

四 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454

第三节 引水、蓄水济运工程与河道整治457

一 渠首引水工程457

二 蓄水与引水济运工程461

三 运河河道改造工程465

第四节 运河渠化工程中的埭、堰、闸471

一 筑埭蓄水471

二 运河的通航堰闸和陡门473

三 运河上的船闸475

第五节 运河漕运管理与职官479

一 漕运管理体系481

二 河道管理系统482

三 运河工程管理483

四 运河运输管理及规章485

第十三章 航路指南及水道图489

第一节 航路指南的形成和发展489

一 元代以前典籍中有关导航意义的海上航路489

二 中国沿海海区航路指南的形成491

三 明代中国至东西洋的航路指南494

四 古代航路指南形成发展的过程500

五 具有近代特点的清代后期航路指南502

第二节 航海图的发展历史503

一 明代以前有关海图的记载503

二 明代的航海图504

三 明代的海防图和海运图510

四 清代早期的航海图513

五 清代沿海形势图516

六 清代中后期的航海图519

第三节 江河图的绘制524

一 明代以前的江河图524

二 明、清时期绘制的黄河图526

三 明、清时期绘制的长江图529

四 明、清时期绘制的运河图533

五 海图测绘机构的沿革536

第十四章 古代的海运管理制度5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海运管理机构537

一 古代海运管理机构的沿革537

二 古代海运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540

第二节 船舶进出港口的管理制度543

一 唐代船舶进出港口的管理体制543

二 宋代船舶进出港口的管理544

三 元代商船进出港口的规定547

四 明代商船进出港口的管理548

第三节 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的赋税征收553

一 汉晋时期对外航海贸易之税收553

二 唐代对海商及其货物的税收554

三 宋代进口货物征税与专卖规则555

四 元代商船税收办法558

五 明代船货征税办法560

第四节 古代海运管理中的走私缉查制度564

一 进出口物资之查禁565

二 海上走私行为之处罚办法567

第一节 夏代的陆路交通573

第三篇 陆路交通史573

第十五章 夏代至西周的陆路交通573

第二节 商代的陆路交通574

一 商代陆路交通概况575

二 殷商时期交通干线的修筑、保护和服务设施575

第三节 西周时代的陆路交通577

一 对道路的维修与管理及新道路的开辟与扩展578

二 道路的类型579

第十六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陆路交通581

第一节 陆路交通网的形成581

第二节 陆路交通设施与管理583

第三节 交通道路与地方经济的关系584

第十七章 秦汉时期的陆路交通586

第一节 陆路交通线路布局586

一 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586

二 汉代陆路交通的发展590

第二节 陆路物资运输594

一 陆路运输主要动力:人力和畜力594

二 建筑工程、军事行为等中的陆路物资运输595

第三节 道路修筑管理制度597

一 驰道、复道、甬道的修筑597

二 栈道、隧道等的修筑598

三 道路交通管理、护养等制度600

第十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陆路交通603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陆路交通603

一 曹魏的陆路交通603

二 蜀汉和孙吴的陆路交通605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陆路交通606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陆路交通606

一 北魏平城赴漠北与西域的交通路线607

二 北魏平城至河北平原与东北一带的陆路交通路线608

一 以长安为中心的国内交通干线的修筑610

第一节 国内陆路交通610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的陆路交通610

二 以洛阳为中心的国内交通干线的修筑612

三 地区性交通网络的建设614

四 蜀道的整修与新辟614

五 驿传与关隘的职责617

第二节 边境陆路交通618

一 通北方边境及新疆的陆路交通线618

二 通西藏及云南的陆路交通线619

第三节 国际陆路交通622

一 北宋以开封为中心的驿道建设623

第一节 主要陆路交通线路623

第二十章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的陆路交通623

二 南宋的陆路交通626

三 辽代的陆路交通627

四 金代的陆路交通628

五 西夏的陆路交通629

六 元代以大都为中心的驿道建设629

第二节 道路修筑管理制度的改进635

一 宋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635

二 元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637

第一节 明清陆路交通概况639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陆路交通639

第二节 主要陆路交通线路640

一 明代主要陆路交通线路640

二 清代主要陆路交通线路644

第三节 道路修筑管理制度的完善647

一 明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647

二 清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650

参考文献655

人名索引660

书名索引673

总跋6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