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 1921-2013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 1921-2013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0933523.jpg)
- 武力,郑有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191413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98页
- 文件大小:591MB
- 文件页数:813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中国;农民-问题-方针政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 1921-2013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
二、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4
三、历史经验值得注意6
四、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8
五、“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1
上编13
概论13
一、中国传统农村经济及其衰落13
二、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14
三、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解决农业凋敝问题15
四、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进行了乡村改造16
第一章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921年7月—1927年7月)21
第一节 党建立初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21
一、党对农民问题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转变21
二、对农村经济的认识24
三、对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的认识25
四、对农民革命的认识26
五、共产党人对“以农立国”论的批判30
第二节 “大革命”前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31
一、国共合作后第一年党对农民认识的全面拓展31
二、农民同盟军思想的提出35
三、党的土地纲领的初步确定37
四、“五卅运动”后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38
第三节 大革命后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40
一、北伐战争与农民运动关系的认识40
二、围绕如何看待农民运动问题的激烈争论41
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尖锐斗争44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49
第一节 对农村、农民在革命中作用的认识与战略转换49
一、对大革命后期农村、农民工作的反思与方针转变49
二、毛泽东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地位的认识与新道路开辟51
三、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农村、农民在革命中地位的认识与战略转换53
第二节 关于土地改革的认识和政策59
一、对土地改革在中国革命中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59
二、土地改革方针的确定61
三、土地改革政策和方法63
四、土地改革方针的转变71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72
一、对农民负担的认识72
二、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75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及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78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背景78
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79
三、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83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87
第一节 关于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88
一、对农民革命作用认识的深化88
二、农民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地位90
三、毛泽东对梁漱溟理论的批评91
四、代表农民利益和要求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92
第二节 关于农村民主政权建设的认识与实践93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推行“三三制”93
二、乡村政权的改造98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与实践99
一、在“大仁政”前提下的军民兼顾、合理负担政策99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农业税收制度100
三、农民负担摊派过程中的“公平”问题102
四、与民主建政相结合的整理乡村财政103
五、战勤负担104
第四节 关于减租减息的认识与实践104
一、减租减息政策的提出和初步实施104
二、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兴起107
三、减租减息政策的完善110
四、减租减息的成果及其作用118
第五节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实践119
一、促进农业恢复发展的基本政策119
二、自己动手,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120
三、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122
四、开展“吴满有运动”,提倡生产致富128
五、鼓励农民和移民开垦荒地131
六、发挥政府作用,兴修水利和抗灾救灾132
七、发放农贷和推广科技132
八、农业生产成就133
第六节 提倡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及其实践135
一、提倡开展调查研究135
二、延安农村调查团的调查情况和结论136
三、中共西北局组织的农村调查及其结论139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143
第一节 对土地改革方针政策和步骤的认识143
一、对土地改革认识的深化143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演变145
第二节 对土地改革以后“三农”问题的认识151
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农民地位的认识152
二、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评154
三、关于农村的所有制结构155
四、关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157
五、关于教育农民问题159
第三节 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建立乡村民主政权160
一、关于整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160
二、关于建立乡村民主政权163
三、关于整顿村财政167
第四节 对新形势下城乡关系的认识170
一、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农村转向城市170
二、“城乡互助”思想的提出171
第五节 关于农民负担的认识和政策174
一、关于农民负担和“战争第一”关系的认识174
二、农业税制改革176
三、规范战勤负担178
中编183
概论183
一、农民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183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和水利建设185
三、关于农业经营体制的曲折探索186
第五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192
第一节 关于土地改革认识及政策的变化192
一、党对土地改革步骤、法规和办法的完善192
二、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化194
三、关于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思想和政策196
第二节 关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196
一、乡村基层政权的组建197
二、改进乡村政府工作198
三、关于乡村党组织建设199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201
一、关于农业税的认识201
二、关于乡村财政的认识204
第四节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认识209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党领导下的农民合作的特征209
二、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种不同思路211
三、两种认识的统一213
四、鼓励农民走合作道路的方针政策214
五、关于对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认识215
第五节 恢复发展农业政策217
一、对农村个体经济发展的认识217
二、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变化219
三、关于农业科技作用的认识221
第六节 关于城乡关系的认识221
一、对城乡关系的认识221
二、关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的认识223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225
第六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228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论述22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22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有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230
三、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争论233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开展235
一、对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势力”的批判和限制235
二、关于农业合作化速度的认识237
三、关于农民两种倾向的认识和合作化的阶级路线245
四、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两种认识:“好得很”与“糟得很”250
第三节 关于合作社经营管理253
一、关于合作社民主管理问题253
二、关于合作社的计划编制问题254
三、关于高级社经营及规模的认识255
四、“退社”风潮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58
第四节 统购统销和农村商业259
一、对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问题的认识259
二、关于农村自由市场的认识265
第五节 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和探索271
一、关于农业计划的编制272
二、《农业发展纲要》的提出274
三、对农业生产和技术进步的认识276
第六节 关于工农业关系的认识279
一、关于国家从农民提取剩余的认识280
二、八大前后对工农业关系的认识281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逆向流动的认识283
第七章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287
第一节 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288
一、关于农业可以实现“大跃进”的认识288
二、提出农业增长高指标289
三、关于农业增产措施的认识290
四、对农业科技的认识293
第二节 关于人民公社的认识294
一、人民公社构想的提出295
二、人民公社决议的形成与贯彻298
三、人民公社的两个“过渡”302
四、徐水人民公社进行的共产主义试点305
五、农村公共食堂的兴办与解散308
六、人民公社内部分配机制的调整313
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理论根源315
第三节 对发展农村工业和城乡关系的认识317
一、发展农村工业317
二、人民公社运动中关于社办工业的认识与实践319
三、关于社办工业的经营管理问题321
四、“大炼钢铁”对农村的波及323
五、对城乡人口流动的认识326
第八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年)330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330
一、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再认识330
二、关于包产到户的认识分歧332
三、关于自留地的认识334
四、关于农村自由市场的认识337
五、关于自负盈亏的认识339
第二节 关于农业地位的认识341
一、关于工农业关系的认识341
二、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认识347
三、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认识350
四、关于农产品价格问题的认识354
第三节 对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356
一、对压缩城市人口的认识357
二、再次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去358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和对阶级斗争的估计361
一、农业学大寨的提出361
二、关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364
三、“阶级斗争为纲”的提出366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368
五、毛泽东对人民公社领导权的估计369
六、关于成立贫下中农协会371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和徘徊中前进时期(1966—1978年)375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夕农业在战略思想中的地位375
一、“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由抓农业转变为三线建设375
二、“备战备荒为人民”思想和“农业机械化”设想381
三、“五七指示”的构想383
第二节 “左”倾错误对农村、农民的政治冲击384
一、“文化大革命”前夕农村混乱的“阶级”概念384
二、“文化大革命”中农村的政治动乱和少数农民的特殊政治地位385
第三节 发展农业的三种思路388
一、“农业学大寨”的主体思路388
二、强调落实政策的务实思路391
三、群众自发产生的“逆流”思路395
第四节 强制和自发的两种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办法396
一、城里人务农——“五七干校”和上山下乡397
二、农民做工——70年代的社队工业400
第五节 大力提高农村文教卫生水平402
一、“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402
二、农村教育的畸形发展404
三、依附于政治斗争的文化生活406
第六节 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407
一、“普及大寨县”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唯一模式407
二、“农业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模式中的错误认识410
三、大量进口粮食政策和农业生产力的变化417
下编421
概论421
一、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421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423
三、从城乡分隔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426
第十章 农村改革启动时期(1978—1984年)431
第一节 加快农业发展431
一、要先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431
二、做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432
三、调整工农关系432
四、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435
第二节 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肯定435
一、对家庭承包经营从不许到延长15年不变的转变435
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场深刻的变革437
第三节 农村家庭经济运行中的政策讨论440
一、允许雇工440
二、允许购置拖拉机442
三、发展农村专业户、联合体442
第四节 撤社建乡444
一、改革“政社合一”体制444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体制444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446
第五节 放开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管制447
一、对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初步改革447
二、恢复发展城乡集市贸易448
第六节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451
一、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451
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452
第十一章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时期(1985—1991年)455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455
一、关于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重大决策455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分类推进456
第二节 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457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457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461
三、农村城镇化的启动467
第三节 大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468
一、发展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468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观念的确立470
三、树立大农业观念并大力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471
第四节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472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472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73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474
第十二章 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92—2001年)476
第一节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476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76
二、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营制度477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479
四、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481
第二节 对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483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83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484
三、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487
第三节 农民增收与减负489
一、农民增收489
二、减轻农民负担490
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493
第四节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94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94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498
三、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500
第五节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501
一、关于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501
二、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503
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504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505
第六节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506
一、村民自治506
二、乡镇政务公开507
第十三章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2002年—2012年10月)510
第一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510
一、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510
二、“两个趋向”的论断与工业反哺农业511
三、确立“多予、少取、放活”方针512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513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14
第二节 完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515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515
二、改革集体林权制度517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519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1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522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523
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524
三、稳定粮食生产526
第四节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528
一、皇粮国税时代一去不复返528
二、增大农业补贴力度529
三、调整农产品流通政策530
四、家电下乡等政策与改善民生532
五、改革农村金融体制533
第五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35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35
二、农村环境建设537
三、加快农村水利改革发展538
第六节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540
一、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540
二、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41
三、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42
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543
第七节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545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545
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546
三、培育新型农民547
第八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48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48
二、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549
三、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550
第十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12年11月—)553
第一节 “三农”十年:科学发展、成就显著553
一、粮食连年增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553
二、农业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善与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555
三、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与农村面貌加快改善557
第二节 十八大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558
一、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与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558
二、促进“四化”同步559
三、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60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0
五、改革征地制度560
六、农民增收561
七、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561
第三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部署561
一、夯实农业基础与保障农产品供给562
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562
第四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第十个“中央1号文件”563
一、农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563
二、农业:保证粮食供给564
三、农民:促进增收、提高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565
四、城镇化:统筹城乡、“四化同步”567
五、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568
六、2013年“三农”工作的新部署569
附录576
附录1:中国共产党有关“三农”问题大事记(1921—2013年)576
附录2:“三农”历史统计数据639
表附录2-1 1949—2011年城乡人口变化情况639
表附录2-2 1958—2008年农村基层单位和农户数640
表附录2-3 1952—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642
表附录2-4 1952—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化情况643
表附录2-5 1952—2011年农林牧渔产值及比重645
表附录2-6 1949—2011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指数646
表附录2-7 1952—2011年全国农用电力及能源消耗情况648
表附录2-8 1952—2011年中国农用物资投入情况649
表附录2-9 1953—1978年主要支农物资国家供应情况651
表附录2-10 1949—2011年全国耕地及有效灌溉面积652
表附录2-11 1949—2011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653
表附录2-12 1949—201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655
表附录2-13 1949—2011年全国农产品人均占有量657
表附录2-14 1980—20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658
表附录2-15 1980—20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情况659
表附录2-16 1978—2010年全国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660
表附录2-17 1950—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661
表附录2-18 2007—2011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663
表附录2-19 1950—2011年农业税收入及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663
表附录2-20 1954—1985年平均每个农民纯收入及来源情况665
表附录2-21 1957—2011年农村居民收支及恩格尔系数665
附录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67
附录4:2004—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0个“1号文件”678
附录5:中国共产党有关“三农”问题重要历史文献索引751
后记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