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9 第6卷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9 第6卷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上
  • 白寿彝总主编;史念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3000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35页
  • 文件大小:339MB
  • 文件页数:97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三国时代;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9 第6卷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基本史料1

第一节《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所著录的隋唐人所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2

《隋书》、《北史》和《南史》2

《大唐创业起居注》与《顺宗实录》3

《通历》4

《大唐新语》、《国史补》及《传载》4

《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广陵妖乱志》、《次柳氏旧闻》6

《安禄山事迹》7

《奉天录》7

《贞观政要》和《东观奏记》8

《六典》8

《翰林志》、《翰林学士院旧规》及其他有关的撰述9

《高氏外传》和《朝野佥载》10

《封氏闻见记》和《尚书故实》10

《国朝传记》和《传记》11

《大唐开元礼》和《大唐郊祀录》12

《唐律疏议》13

《元和姓纂》13

《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和《皇华四达记》14

《十道志》等尚有辑本的地理书15

《两京新记》16

《岭表录异》、《桂林风土记》和《北户杂录》16

《蛮书》18

《释迦方志》和《经行记》18

第二节 《新唐书·艺文志》甲丙两部所著录的隋唐时人所撰述并流传于今世的史料19

《教坊记》、《乐府杂录》和《羯鼓录》20

《魏郑公谏录》21

《历代三宝记》和《大唐内典录》、《续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22

《广弘明集》和《续高僧传》23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法师传》24

《法苑珠林集》25

《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5

《唐大和上东征传》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26

《刊误》和《资暇》26

《杜阳杂编》和《演义》27

《刘公嘉话录》和《因话录》28

《酉阳杂俎》和《阙史》28

《云溪友议》和《幽闲鼓吹》29

《桂苑丛谭》和《玉泉子见闻真录》30

《茶经》和《耒耜经》30

《历代名画记》和《书法要录》31

《书断》和《唐画断》31

《艺文类聚》和《北堂书钞》32

《初学记》33

《通典》33

《白氏经史事类》34

第三节 《新唐书·艺文志》丁部所著录的唐人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35

《王勃集》、《盈川集》、《卢照邻集》、《骆宾王集》35

《陈子昂集》36

《张说集》36

《张九龄集》37

《王维集》38

《高适集》38

《李白草堂集》和《杜甫集》38

《岑参集》39

《元结文编》39

《刘长卿集》40

《颜鲁公集》40

《毗陵集》40

《欧阳詹集》41

《吕温集》41

《权德舆集》42

《韩愈集》和《柳宗元集》42

《刘禹锡集》和《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43

《李翱集》和《皇甫湜集》44

《会昌一品集》45

《樊川集》和《沈亚之集》45

《文泉子》46

《经纬集》46

《一鸣集》47

《樊南甲集、乙集》47

《翰苑集》48

《论事集》48

《桂苑笔耕》49

《本事诗》49

《浣花集》49

第四节 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50

两《唐书》的修撰51

有关《隋书》、两《唐书》的考核、订正和补苴的撰述56

《资治通鉴》的《隋纪》、《唐纪》及其有关的撰述61

《唐大诏令集》65

《唐才子传》和《登科记考》66

由《崇文总目》到《四库全书总目》对于有关隋唐史籍的著录67

有关隋唐史料的金石文字撰述68

唐人年谱的撰述71

记载隋唐地理的图书72

记述唐代掌故轶事的小说75

《唐会要》77

《通典》的续编和《通志》、《文献通考》78

宋人编纂的与隋唐史事有关的类书81

《文苑英华》和唐人诗文集的汇编82

第二章 考古资料84

第一节 隋唐城址84

隋唐长安城84

隋唐洛阳城86

长安、洛阳城内重要遗址87

扬州城89

第二节 唐代的重要遗址90

蒲津桥90

华清宫91

九华山铜矿92

第三节 隋唐帝陵92

隋文帝泰陵92

唐代帝陵93

其他陵墓94

第四节 隋唐墓葬95

北方地区隋唐墓95

南方地区的隋唐墓100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墓葬壁画102

隋唐壁画墓102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103

其他地区唐墓壁画105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瓷窑与瓷器106

北方地区106

南方地区108

第七节 隋唐金银器、铜镜、织物111

金银器111

铜镜114

织物115

第三章 研究概况117

第一节 隋唐史研究领域、方法和观点的发展变化117

第二节 隋唐史研究的主要成果119

清末民初的隋唐史研究119

陈寅恪对隋唐史研究的重大贡献120

岑仲勉的研究成果123

吕思勉、向达、金毓黻等对隋唐史的研究127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研究成果129

史念海对隋唐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134

第三节 隋唐史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135

唐太宗评价135

武则天评价137

均田制问题139

士庶问题143

农民战争史研究148

第四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及研究152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价值152

敦煌文书的研究与整理154

建国以来对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成果157

第四章 本卷编写旨趣161

乙编 综述166

第一章 年代与历法166

第一节 历史年代166

第二节 历法166

皇极历167

戊寅历168

麟德历169

大衍历169

第二章 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变迁172

第一节 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172

长安城内外诸引水渠道173

广通渠的开凿和漕粮的运输176

第二节 黄河下游富庶地区的变化177

黄河下游的河道177

黄河下游及其两侧的富庶地区178

唐代后期的河患及人为的决河185

第三节 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187

长江流域富庶的农业地区187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富庶188

第四节 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及部分段落疆界的变化192

隋唐两代的半农半牧地区192

隋唐两代对于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193

半农半牧地区遭受游牧民族的侵夺194

第五节 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195

隋唐两代的海岸195

唐代海岸的变迁195

扬州的繁荣和海舶的往来197

第三章 疆域和行政区划及其变迁200

第一节 疆域的轮廓200

第二节 疆域的盈缩变迁201

西陲疆域的盈缩变迁201

东陲疆域的盈缩变迁204

北陲疆域的稳定206

西南边陲的曲折206

第三节 行政区划及其有关制度207

隋时对于前代旧规的改革和实施207

唐代州郡名称互相改易及府的制度209

道的制度的创建及其区划211

节度使的设置215

第四节 唐代的羁縻州制度及渤海、南诏的疆域区划219

羁縻州制度的创立及其设置的地区219

渤海的疆域及其行政区划222

南诏的疆域及其行政区划223

第四章 隋唐各民族的分布及迁徙226

第一节 突厥226

民族起源与突厥汗国建立226

突厥汗国的分裂227

西突厥处罗可汗率部内属228

东突厥破亡后部众的迁徙和分布228

贺鲁破灭后的西突厥及其原役属民族的分布230

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散亡及迁徙234

后突厥的灭亡和迁徙235

第二节 铁勒237

族类及早期分布237

契苾、薛延陀的崛起和迁徙238

铁勒诸部“并为州郡”239

回纥的兴衰及其民族的迁徙241

第三节 吐蕃的昌盛和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内徙245

吐蕃的兴起和扩张245

吐谷浑亡国前后的民族分布247

党项的内属、迁徙和分布251

第四节 东北诸族255

契丹的分布和崛起255

奚族游牧地和侨州258

靺鞨族的分布和渤海国的建立259

室韦民族的分布261

第五节 蛮僚诸族262

岭南俚族洗、冯家族262

分布极广的僚族263

谢蛮264

西赵蛮265

五溪蛮265

西原蛮265

南诏蛮266

唐于诸蛮的羁縻州之设269

第五章 隋的统一270

第一节 隋的建立270

第二节 隋的统一271

隋文帝的改革271

统一全国274

第六章 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的建立277

第一节 隋炀帝的暴政277

穷奢极欲,纵情声色277

徭役繁多,破坏生产280

第二节 隋末农民大起义282

王薄首举义旗282

杨玄感起兵283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284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286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287

第三节 唐朝的建立289

李渊建立唐朝289

统一全国290

附表:隋世系表294

第七章 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武德、贞观到开元)295

第一节 武德贞观年间的稳定发展295

唐高祖拨乱反正295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99

第二节 高宗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304

贞观遗风与改立皇后304

武则天执政307

武周皇朝311

第三节 开元时期的繁荣盛况314

平息宫廷政变314

实行改革,促成开元盛世317

第八章 唐中叶的变乱(天宝到元和)322

第一节 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322

边兵尾大不掉322

玄宗骄奢淫逸323

第二节 安史之乱326

安禄山叛唐326

两京陷落327

平定叛乱329

第三节 藩镇林立与朝廷集权的削弱331

藩镇林立331

朝廷集权削弱332

第四节 宦官专政局面的形成334

第五节“永贞革新”与“元和中兴”336

“永贞革新”336

“元和中兴”337

第九章 唐皇朝的没落(元和末年以后),唐末农民大起义339

第一节 唐皇朝的没落339

朋党之争339

南衙北司的对立340

社会危机日益加深341

第二节 农民大起义343

浙东裘甫起义343

庞勋起义345

王仙芝起义347

黄巢起义350

附表:唐世系表355

第十章 封建经济的发展356

第一节 阶级关系的变化356

隋代的士族门阀356

唐代的士族门阀358

唐代士族门阀的特点364

农民阶级365

第二节 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367

河陇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367

灵、夏、朔、代、幽、蓟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371

长安、洛阳及内地诸州杂居民族的封建化375

第三节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379

隋唐以前黄河流域的乱离与经济萧条380

经济地区人户的增多380

黄河流域农田水利的开发382

黄河流域的产绢之州384

黄河流域的都会385

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经济的发展386

第十一章 学术文化的发展390

第一节 经学的一统和发展390

经学的一统390

经学的发展393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395

史馆的设立与初唐史书的撰修396

《汉书》、《史记》的传注399

谱系学401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404

第一节 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的先导404

先进的社会制度404

社会经济的繁荣406

第二节 高水平的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408

隋唐文化与日本408

隋唐文化与朝鲜半岛415

第三节 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419

经济交流419

文化交流421

丙编 典志426

第一章 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426

第一节 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初步规定及其演变427

初步规定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及其演变427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分界线430

第二节 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432

富庶的关中地区432

汾水下游的汾晋地区434

关东黄河下游的农耕地区435

第三节 隋唐时期半农半牧地区的养马事业440

养马地区的设置和扩大440

半农半牧地区中的农业442

邻近的游牧民族对养马地区的骚扰和破坏443

吐蕃的内侵与大部分养马地区的丧失445

第四节 江淮以南农业的发展及关中漕粮主要供给地的南移447

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农耕地区的残破447

江淮以南农业的发展450

关中漕粮主要供给地的南移453

第五节 漕粮运输途中的艰辛及养马地区的丧失对唐朝的影响455

漕粮运输途中的艰辛455

陇右道沦陷后唐朝养马的困难460

缺粮无马的困顿461

第二章 农学和农业技术463

第一节 农田水利的兴修463

第二节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技术465

第三节 园艺和茶的栽培技术467

第四节 畜牧兽医468

第五节 农书471

第三章 官私手工业473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473

官府手工业的管理机构473

官府手工业中工匠的身份地位475

唐代官府手工业的种类479

手工技艺的进步484

第二节 民间手工业486

民间手工业的经营形式487

纺织业和染色业489

矿冶业492

陶瓷手工业493

制茶、造酒和制糖手工业495

造船业497

造纸、印刷业及笔、墨制造业499

碾硙业502

第四章 工程、手工业技术504

第一节 建筑504

兴建大兴城504

寺院建筑507

赵州安济桥508

第二节 水利509

遭运510

农田水利511

城市水利512

水利著作和水利专家513

第三节 纺织514

第四节 采矿517

第五节 冶金519

第六节 机械521

第七节 造船和航海523

第八节 造纸525

第九节 印刷531

第十节 陶瓷534

唐三彩534

制瓷技术的发展535

第十一节 制糖537

第十二节 石油天然气540

第五章 户籍·田制·赋税543

第一节 户籍543

隋朝的户籍543

唐朝的户籍的编造547

唐朝户口的发展与变化550

第二节 田制553

隋朝的均田制553

唐朝的均田制557

唐朝均田制的实施562

均田制的最后破坏568

第三节 赋税570

隋朝的租调制570

隋朝的力役与输庸代役的出现571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573

唐朝的户税和地税576

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578

隋唐的工商税和杂税583

第六章 商业与货币590

第一节 商品种类的增多与生产中心的南移590

隋唐时期的丝麻产地590

唐代的茶和糖591

隋唐时期的瓷器593

唐代的纸张与雕板印刷593

唐代中后期较为著名的商品594

第二节 市场结构的变迁595

隋代及唐代前期的市595

草市的出现及商业经营广度的扩展597

市场旧规的破除598

远距离的和大宗的商业贸易的兴盛599

市场与货币资本601

柜坊和飞钱601

第三节 商业城市的变迁602

隋代重要的商业城市602

唐代前期的商业城市603

唐代中期以后的商业城市604

第四节 商业交通路线的变化606

隋唐时期的商业交通路线607

隋唐时期对于海外的商业交通609

第五节 货币的铸造与流通611

隋初的货币改革及隋末币制紊乱611

开元通宝的铸造与流行612

隋唐时期货币的特点及其影响613

绢与货币616

货币的汇兑617

货币的升值618

第七章 交通与都会619

第一节 交通体制及其治理619

交通体制619

运河的开凿和水道的疏通620

陆路的修筑和治理621

第二节 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及其辐射出来的道路622

长安及其周围的十二座关城622

出蓝田关和潼关的道路624

出蒲津关和龙门关的道路625

出散关和秦岭诸关的道路626

出大震关和陇山关的道路627

出木峡关和会宁关的道路629

出芦子关的道路629

由长安城下东行的水路630

第三节 隋唐两代的陪都与其有关的道路631

隋唐两代的陪都631

洛阳及其交通道路632

太原及其交通道路633

河中及其交通道路635

凤翔及其交通道路635

江陵及其交通道路636

第四节 以“扬一益二”见称的经济都会的交通道路637

经济都会637

以扬州为中枢所形成的交通网络638

扬州的富庶640

益州的交通和富庶641

第五节 开元年间十五道采访使的治所643

汴渠岸上的汴州644

永济渠南段的魏州645

陇西的鄯州646

秦岭巴山之间的梁州648

汉水中游的襄州649

太湖之滨的苏州650

赣水下游的洪州651

黔中道的黔州652

第六节 十万户郡或州的治所653

隋时十万户郡的治所653

天宝年间十万户州的治所656

元和年间的十万户府州的治所657

江南河上的杭州和西域道中的凉州658

第七节 边州赴域外的道路及沿边沿海的都会659

营州入安东道660

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660

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661

中受降城入回鹘道662

安西入西域道662

安南通天竺道663

广州通“海夷”道664

广州和安南664

贾耽所未提到的明州665

第八章 长安和洛阳668

第一节 隋唐两代以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缘由668

隋唐两代以前长安和洛阳建都史事的回顾668

关中平原和长安周围的形势669

伊洛下游和洛阳周围的形势670

隋唐两代的建都长安和当时的关陇集团671

隋及唐初山东的局面及陪都洛阳的建置672

第二节 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675

大兴城的兴建和洛阳新址的奠定675

皇城、宫城和外郭城里坊的布局677

长安城的两市和洛阳城的三市681

都城引水渠道的分布682

第三节 强大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经济都会685

宫城和皇城的作用685

长安和洛阳成为繁荣的经济都会686

第四节 东西并峙交相辉映的文化中枢692

都城布局设计的继承和融合692

前代都城文化的承受697

人物荟萃和文化昌盛699

输入长安、洛阳的域外文化及其吸收和融合703

第五节 唐末迁都后的长安和洛阳706

长安和洛阳经历的战乱706

劫后的长安和洛阳708

第九章 隋唐科举制710

第一节 科举制的性质711

从他荐到自荐711

选举权悉归朝廷713

打破世族门阀的限制715

第二节 科举制的萌芽716

第三节 科举制的创立718

第四节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722

科举制的发展和形成722

考生来源729

报考程序733

考场规则735

考试形式737

考试科目742

选试录用753

第五节 进士科与社会风习754

第十章 隋唐官制759

第一节 隋代朝廷官制的结构759

朝廷官制的规范化与固定化759

三省六部制与寺监制760

朝廷行政机构的运行与调整763

武官和东宫官764

第二节 隋代地方行政机构的简并764

第三节 隋代官吏入仕制度的变革765

第四节 隋代官吏等级与俸禄767

官吏品级767

俸禄768

第五节 唐代官吏机构的设置与运转769

唐代行政机构的设置769

唐代朝廷机构的运转775

新的权力机构的形成777

第六节 唐代科举制度以外的入仕途径779

荐举779

门荫780

吏员入官781

辟署782

第七节 唐代官吏的考核与升迁783

官吏等级783

官吏任期785

官吏考核785

官吏升迁788

第八节 唐代官吏的职责与待遇791

上班与休假791

俸禄793

经济特权795

退休797

封爵798

封赠与赐谥799

第九节 唐代诏令文书的运行机制800

第十一章 隋唐兵制804

第一节 府兵制的充分发展804

隋文帝改革兵制拉开了府兵制黄金时代的帷幕804

隋末唐初府兵制的缓慢发展808

唐太宗改革兵制与府兵制的高度发展810

第二节 府兵制的破坏和?骑的兴废815

府兵制的破坏815

?骑的兴废820

第三节 藩镇兵的兴盛824

安史之乱以前的边防兵824

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兵829

第四节 禁军的盛衰839

安史之乱以前的天子禁军839

安史之乱以后宦官控制下的禁军840

第十二章 隋唐律令847

第一节 隋唐统治者的立法思想848

隋文帝的立法思想848

唐代“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851

第二节 隋唐律令的制定概况860

隋律的制定861

《开皇令》862

唐初修律863

《永徽律》864

唐律的修定866

第三节 隋唐律令的基本形式869

第四节 隋唐律令的主要内容872

封建五刑制度872

维护封建统治873

控制经济财政875

镇压一切反抗878

官僚地主特权880

巩固封建家长制883

特权者的法律责任885

第五节 隋唐律令的历史影响887

第十三章 隋唐音乐890

第一节 隋朝的宫廷燕乐890

第二节 唐朝的宫廷燕乐和音乐机构891

第三节 唐代的民间音乐活动893

第四节 唐代的乐曲和曲子词895

第五节 隋唐时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898

第十四章 隋唐礼俗903

第一节 服饰903

服饰制度903

男子服装906

女子服饰及胡化风尚909

第二节 婚姻礼俗912

婚姻制度913

婚仪及俗礼915

婚姻生活中的风气习俗919

第三节 丧葬礼俗926

丧葬礼制926

丧葬习俗929

第四节 祭祀礼乐9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