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30961283.jpg)
- 袁祖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301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哲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面向“现实”的实践改变逻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含义辨析与理论定位1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观的深层变革9
三 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17
第二章 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诞生及其意义23
一 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理论形成的因素23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价值观问题的艰辛理论探索33
第三章 实践整体性思维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属性与革命性特征35
一 历史的视野与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性与整体性特征35
二 实践观点与价值思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内在逻辑特征38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本质观——生存与生活意义的逻辑与理论基础变革40
一 “当代价值基础危机”40
二 关于价值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44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初步产生与形成46
四 价值:实践主客体的同构性效应65
五 实践自由度与价值的主体本质77
第五章 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生成与确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观82
一 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生成与创造83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范畴的价值本体论性质92
三 劳动—实践过程直接就是主体创造社会(历史)价值的过程94
四 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价值存在(和实现)的根据103
五 价值实现在人自己的生活中107
第六章 生存合理性的社会认同与个体体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观117
一 价值评价标准的内涵及其特征117
二 生产力标准是评价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的价值导向标准119
三 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最高的价值标准122
第七章 立足于无产阶级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理想观128
一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128
二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价值和命运的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和一贯倾向130
三 对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价值意识和价值理想的制定132
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的价值观137
第八章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价值观141
一 价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141
二 社会历史主体存在的实践性本质是马克思历史观中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的内在根据143
三 社会历史的必然性运动中内含着社会历史主体的价值追求145
四 社会历史主体的价值的创造、实现与社会的全面进步149
第九章 生存—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161
一 科学历史观视角: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161
二 主体目的论视角: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163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形成及本质的多重规定167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价值实现观171
五 对人的价值现实表现的辩证理解178
第十章 自主创造与自为享有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181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价值的一般理解:劳动的角度182
二 人的价值本质与根本特征187
三 自由自觉的创价活动:人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193
四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价值实现的最高目标和本质201
附录一 个体价值信念自觉与生存意义之重建206
附录二 毛泽东的社会价值论216
附录三 邓小平的价值思维及其实践智慧224
附录四 “生存合理性”的人文价值意蕴——“意义世界”之真蕴探究236
附录五 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248
附录六 意义:在当代人学理论的视域内257
参考文献263
后记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