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与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关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伟大构想 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发展与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关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伟大构想 1](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103670.jpg)
- 王卫国,石谦,杭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287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与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关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伟大构想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锦涛1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温家宝4
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4
二、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10
三、统筹兼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19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曾庆红27
一、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28
二、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关系34
三、对研究班的同志们提几点希望40
绪论 科学发展观42
第一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42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2
二、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49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54
第二节 中国面临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59
一、时代主题的转变59
二、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62
三、中国必须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63
四、牢固树立机遇意识64
第三节 中国提出新的国家发展观65
一、执政的合法性问题66
二、中产阶级的形成68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0
第一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1
第一节 小康社会是中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3
一、居民由温饱向小康跨越4
二、小康的计算方法5
三、居民小康生活的实现程度8
四、西部地区与小康16
五、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17
第二节 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8
一、社会发展动力的考察视角19
二、中共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发展动力问题21
三、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考察社会发展动力问题23
第三节 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走势25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26
二、经济增长的风险性与波动性29
三、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34
第四节 未来十八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37
一、中国经济未来的四大趋势37
二、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基本动力40
三、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41
第五节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研究43
一、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需要的条件43
二、产业结构政策面临新的背景47
三、产业(结构)政策出现新动向50
第六节 最近20年中国经济建设宏观布局研究55
一、重点走新型工业化之路56
二、繁荣农村经济是难点58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均衡点61
四、对接点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63
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出发点和归宿66
六、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弊端68
第七节 中国经济忧患之成因的分析72
一、反通货紧缩是一剂不对症的药方72
二、速度与风险孰轻孰重77
三、农民作为被市场边缘化的弱者80
四、扩大内需是取之不尽的动力84
五、要从生产力的现状出发92
六、增加经济隐患的三种不良倾向101
第八节 论中国经济发展之新战略103
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103
二、经济发展新战略:从需求着手106
三、新战略:增加有效需求109
第九节 中国经济的“三大悖论”112
一、悖论之一:高经济增长与股市低迷113
二、悖论之二:高经济增长与物价持续下降114
三、悖论之三: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117
第十节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先进生产力120
一、现代化与先进生产力有本质联系121
二、世界现代化进程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推动125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129
第十一节 中国经济转轨发展四阶段分析134
一、中国经济转轨发展的阶段划分134
二、1978—1997年中国经济转轨发展的两个阶段136
三、中国经济转轨发展的第三阶段138
四、转轨发展第四阶段的展望144
五、市场化水平是对体制转轨实现程度的综合度量145
六、转轨发展是战略性调整146
第十二节 经济理论的创新问题146
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47
二、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147
三、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148
四、基本经济制度上的创新148
五、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的思路149
六、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路150
七、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的思想150
八、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观点151
九、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51
十、提出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想法152
十一、提出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想法153
十二、提出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想法154
十三、提出“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及“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观点154
十四、提出“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思想155
第十三节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关系155
一、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关系156
二、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关系160
三、制度与创新的关系169
第十四节 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17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174
二、新世纪头20年经济务必保持快速健康发展176
三、安全有必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179
四、务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80
五、务必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181
第十五节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183
一、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积极因素183
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88
三、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191
第十六节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考察194
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4
二、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测定196
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204
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的特征212
五、所谓“宽带现象”218
第十七节 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219
一、新型工业化:全新的工业化道路219
二、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224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安排228
第十八节 中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周期的分析236
一、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现象236
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成分239
三、经济增长波动的特征分析243
四、投资周期模型对典型事实的解释247
五、投资周期模型的实证结果251
第十九节 从新增长理论看中国经济增长255
一、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255
二、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259
三、新增长理论的借鉴问题266
第二十节 关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现象271
一、中外经济现状的比较271
二、正确看待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现象的分析272
三、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方略277
第二十一节 从后发优势看跨越式发展280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潜在可能性与实现条件280
二、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条件285
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289
第二十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泡沫”问题考察293
一、当前经济增长状况与“泡沫”问题294
二、经济增长中为何会出现“泡沫”299
三、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状况分析302
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306
五、出现泡沫是否不可避免309
第二十三节 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问题310
一、先进机械设备与中国实现工业化310
二、先进机械设备从外国购买的问题315
三、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317
第二十四节 论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经济320
一、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问题321
二、跨越式发展的条件问题323
三、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途径326
第二章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333
第一节 从经济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335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336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342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47
第二节 从政府决策优化看小康社会建设351
一、中国政府决策中存在不利因素351
二、建设小康社会与政府决策优化的目标设定354
三、建设小康社会与政府决策优化的方式356
第三节 从历史角度看小康社会的经济内涵358
一、原来意义上的小康359
二、小康在现代社会362
三、小康思想的最新发展364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看法367
一、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差别367
二、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和难点371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373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重视两个社会问题376
第五节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379
一、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379
二、当前中国消费质量的分析382
三、提高消费质量的办法384
四、消费质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88
第六节 从基础理论与实证分析上看小康社会建设390
一、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概念的问题39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提法392
三、关于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394
四、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阶段395
五、2000年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397
六、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条件和难点400
第七节 经济利益与中国公平问题40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公平问题402
二、新经济格局与公平问题404
三、现阶段实现公平的可能性问题411
第八节 论共同富裕的软机制417
一、作为价值目标的共同富裕418
二、现实中的共同富裕420
三、先富与共富的关系422
第九节 东亚经验与中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426
一、国外中等收入者的分析426
二、东亚现代化中的中等收入者428
三、中等收入者在中国433
第十节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437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重要意义437
二、不同时期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分析440
三、现阶段中等收入者的标准界定444
四、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448
第十一节 从分配制度改革看全面小康451
一、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451
二、从体制上找现阶段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454
三、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457
四、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61
第十二节 从优化经济结构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461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462
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目标463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467
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469
第十三节 小康社会与若干经济问题47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研究473
二、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475
三、关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476
四、关于开创对外经济关系新局面478
五、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480
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481
七、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483
八、关于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484
第十四节 从制度创新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87
一、关于小康社会的经济涵义487
二、中国全面走向小康社会困难重重489
三、中国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途径505
第十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508
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509
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513
三、“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520
第十六节 论中国的社会转型527
一、研究社会转型理论有重要意义527
二、中国社会转型面临困境529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应对策略531
第十七节 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的维度541
一、市场经济与政治保障及伦理道德支撑541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伦理道德建设543
三、伦理道德支持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545
第十八节 基于道德理性的市场经济良性运行548
一、经济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548
二、道德理性基础与市场经济良性运行552
第十九节 市场经济与经济伦理之关系考557
一、道德与经济之关系558
二、市场经济与经济伦理之关系560
第二十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563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失衡563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分析567
三、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如何矫正570
第二十一节 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分析575
一、经济转轨与社会成本576
二、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578
三、降低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的办法579
第二十二节 论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前特征582
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期583
二、重新选择的十字路口585
三、全球化的深度关联层587
第二十三节 论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建设589
一、影响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因素590
二、当前消费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593
三、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建设问题597
第二十四节 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599
一、关于传统中国的文化地位599
二、现代化努力与中国文化的层次600
三、关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605
四、关于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未来607
第二十五节 关于市场失信问题616
一、失信的表现617
二、失信的原因619
三、失信的代价620
四、信用制度的建设621
第二十六节 论诚信秩序的失范622
一、诚信秩序失范的根源622
二、诚信与市场经济624
三、诚信秩序的建设625
第二十七节 诚信是道德建设的重点629
一、关于诚信629
二、诚信建设问题630
第二十八节 论信息时代国家公务员的诚信建设634
一、国家公务员诚信道德的地位和价值问题634
二、关于信息时代国家公务员诚信建设的特点636
三、关于信息时代国家公务员诚信建设的途径与方法639
第二十九节 论诚信缺失的原因644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问题644
二、诚信缺失的历史646
三、诚信缺失的伦理问题649
第三章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653
第一节 从农民国民待遇看中国制度伦理655
一、制度、制度绩效、制度伦理655
二、从制度伦理精神到农民国民待遇659
三、制度的漠视与偏离665
第二节 农民收入现状不容乐观667
一、关注农民收入现状667
二、关于农民收入现状的制度性原因671
三、关于缓解农民收入的思路676
第三节 从农民负担到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680
一、广受关注的大问题680
二、从典型事实看中国农村税费负担681
三、从政府管制看税费负担683
四、从放松管制看财税体制改革689
五、取消不合理管制政策697
第四节 论跨越二元经济社会的鸿沟697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概念697
二、必须走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的理由698
三、必须走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700
四、中国二元经济转化发展的关键701
五、统筹城乡发展和二元结构,树立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观念701
六、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社会差距是从思维观念上、战略思路上而言703
七、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农、轻、重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703
八、必须做好统筹城乡工农产业发展、协调二元经济社会的工作704
第五节 关于全面实现农村小康问题705
一、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706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707
三、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711
四、农村与全面意义的小康712
五、从理论创新上解决“三农”问题716
第六节 关于解决中国“三农”的问题战略抉择717
一、认识中国“三农”问题718
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721
三、实现农业人口转移的战略构思724
四、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铺垫道路729
第七节 关于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730
一、农村经济滞后问题突出731
二、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734
三、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736
第八节 农村改革引发深刻变革739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国家控制739
二、家庭承包制与农民自由权和平等权741
三、家庭承包制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744
第九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747
一、刚性城乡二元社会结构747
二、经济改革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749
三、城乡结构中仍然存在问题752
第十节 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754
一、从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755
二、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757
三、从三元结构到一元结构761
第十一节 从二元经济结构看内需政策调整765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765
二、二元经济结构与内需不足768
三、关于内需政策调整问题770
第十二节 关于城乡一体化战略模式的实证研究774
一、理论内涵与基本框架775
二、模式的选择与定位777
第十三节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784
一、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785
二、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起源785
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786
四、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792
第十四节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化解793
一、城中村的概念及概况793
二、城中村:原因与改造796
三、城中村改造:思路与对策799
第十五节 论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805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性把握80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性把握808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性把握810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融合性把握812
五、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性把握814
第十六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问题815
一、城乡关系的准确理解816
二、处理好城乡关系的关键819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821
第四章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东部发展与中西部发展的良性互动825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东西互动827
一、经济发展的回顾827
二、“三步走”战略的提出831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发战略的实施834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840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840
二、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的不利因素842
三、中国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843
四、遏制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851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851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全球化852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影响构建开放的全球经贸规则855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活动全球化858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经济全球化861
第四节 西部开发与政府投资退出864
一、为何要政府投资退出864
二、阻碍政府投资退出的因素867
三、如何促进政府投资退出871
第五节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875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875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878
第六节 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其合作成效881
一、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881
二、关于经济协作区的经济合作效果884
三、关于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887
第七节 从“10+3”区域经济合作看中国产业政策调整890
一、关于“10+3”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890
二、关于“10+3”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前景892
三、中国与“10+3”区域经济合作894
第八节 经济落后地区与区域经济发展899
一、关于增长极理论900
二、增长极理论与经济落后区域发展902
三、推进经济落后地区区域发展904
第九节 整合区域主义基本理论内容907
一、从产生动因看区域一体化907
二、从条件看区域一体化909
三、从机制看区域一体化911
四、从发展动力及路径看区域一体化912
第十节 超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的误区915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915
二、超越区域经济理论的误区923
第十一节 从地区竞争优势看政府的作用930
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模式比较931
二、政府替代与市场力量的方向933
三、两大三角洲经济的外向化问题935
四、市场力量与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樊篱936
第十二节 论区域经济政策939
一、关于参考坐标939
二、关于不平衡现象941
三、关于政策944
第十三节 论中国的区域差别政策953
一、中国区域差别政策的实施情况954
二、关于实施区域差别的政策958
第十四节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其战略主体的演化963
一、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特征问题965
二、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结构问题966
三、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问题967
四、战略主体演化过程问题968
五、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971
第十五节 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几个关系971
一、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之关系972
二、区域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之关系973
三、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之关系975
四、等级的中心城市与区域创新体系977
第十六节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978
一、从区域创新看区域创新系统978
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979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平衡982
第十七节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转换985
一、中国原先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得失985
二、促进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的非均衡战略的效果987
三、关于解决地区差距的协调发展战略991
第十八节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分析995
一、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996
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与目标1000
三、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问题1003
四、关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应对策略与措施1005
第十九节 论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1009
一、三大基本理论问题1010
二、长江流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点1016
第二十节 关于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考察1020
一、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1021
二、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系统结构1023
三、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1024
四、关于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1026
第二十一节 论中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1028
一、区域竞争力研究在国外1028
二、论中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1029
三、如何培养区域竞争力1032
第二十二节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1037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分类1037
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转型的动因1041
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转型的策略1045
第二十三节 环境经济手段与西部可持续发展1048
一、关于西部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损失1048
二、西部的生态环境与中国1051
三、务必防止“污染西移”1052
四、排污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在西部1055
五、西部地区排污费收取及使用问题1056
六、财政手段与西部环境1060
第二十四节 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化1062
一、形成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1062
二、为中国的能源提供保障1069
三、推进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1070
第二十五节 全球化与西部全方位区域开放1073
一、西部的全方位开放与国际国内背景1073
二、关于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1076
第二十六节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争论1082
一、关于西部概念的争论1082
二、关于西部大开发提法的争论1084
三、关于西部大开发主体的争论1085
四、关于西部大开发模式的争论1087
五、关于西部大开发条件是否成熟的争论1088
六、关于西部大开发关键的争论1089
七、关于西部大开发目的的争论1090
八、关于西部大开发内容的争论1090
九、关于西部大开发特点的争论1091
十、关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争论1092
第五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095
第一节 两种生产学说的历史发展: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哲学著作时期1097
一、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种生产学说的最初萌动1097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概念的诠释与两种生产学说的形成(上)1103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概念的诠释与两种生产学说的形成(中)1108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概念的诠释与两种生产学说的形成(下)1114
第二节 两种生产学说的历史发展: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经济学著作时期1120
一、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两种生产问题的具体考察1120
二、19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两种生产问题的具体考察1126
三、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两种生产问题的具体考察1133
四、人口规律抽象与生产劳动抽象:研究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方法论前提1140
五、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为前提: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质”的规定性1146
六、生产与消费:研究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方法论前提1153
七、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量”的规定性1159
第三节 两种生产学说的历史发展:以《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代表的人类学著作时期1167
一、《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两种生产与原始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动因1167
二、《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两种生产与原始家庭制度及其发展动因1175
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种生产学说与所谓“直接生活的生产”1184
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种生产学说与所谓“二元论”1192
五、《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种生产学说与所谓“交替决定论”1199
第四节 两种生产与人类社会发展1206
一、两种生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上)1206
二、两种生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下)1215
三、两种生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从人均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上)1225
四、两种生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从人均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下)1234
五、重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244
六、重评斯大林对“人口决定论”的批判1255
第五节 两种生产与人类生存环境1260
一、两种生产与人类生存环境:从非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上)1260
二、两种生产与人类生存环境:从非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下)1270
三、两种生产与人类环境:从可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上)1280
四、两种生产与人类生存环境:从可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中)1290
五、两种生产与人类生存环境:从可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下)1298
第六节 两种生产的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现实1305
一、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表现: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生活水平的角度看1305
二、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表现: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上)1312
三、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表现: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下)1318
四、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原因:从社会经济根源的角度看1326
五、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原因:从社会政策根源的角度看1336
六、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对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1346
七、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对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1356
第六章 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的“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1367
第一节 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的跨越式发展1369
一、跨越式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1369
二、科技革命与后发国家跨越发展1373
三、信息化、工业化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1376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1381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1381
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1382
三、经济全球化挑战发展中国家1384
四、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对策1385
第三节 应对入世的五大关系研究1390
一、关于面对与应对1390
二、关于权利与义务1393
三、关于改革与开放1395
四、关于开放与安全1397
五、关于内需与外需1402
第四节 论中国内外资双“溢出”现象1405
一、巨额外资流入与国内储蓄过剩1405
二、制度缺陷是原因的深层1408
三、务必健全和创新机制1411
第五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414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1414
二、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1417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新的路径选择1420
第六节 论新世纪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的政策选择1424
一、关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的现状与特点1424
二、关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426
三、关于新世纪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的基本思路1432
第七节 论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中国经济安全1437
一、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1437
二、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安全1439
三、关于保障中国经济安全问题1445
第八节 全面小康与经济强国论1449
一、全面小康与经济强国建设1450
二、关于经济强国的国际环境与现实定位1453
三、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强国目标1458
第九节 “入世”与保护民族经济1461
一、“入世”后政府务必强化保护民族经济的职能1462
二、政府保护民族经济的内涵与基本原则1466
三、“入世”与保护民族经济1469
第十节 外资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1473
一、改革开放与巨大经济反差1473
二、外资是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1477
三、外资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催化剂1480
第十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1482
一、现代化的界定1482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1484
三、中国现代化的全球化背景1486
四、全球化的影响1486
五、趋利避害是基本原则1488
第十二节 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路径及发展抉择1489
一、关于原因1489
二、关于挑战1495
第十三节 论中国对外开放的思路创新1499
一、开放型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1499
二、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1502
三、开放型经济与对外开放思路上的突破与创新1506
第七章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中国发展的价值核心1511
第一节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效应与分配制度改革1513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效应问题1514
二、关于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1519
第二节 关于贫富差距的理性审视与多维调节1525
一、贫富差距超过“警戒线”1525
二、近10年来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1528
三、对贫富差距的理性审视1531
四、控制贫富差距过大的对策1533
第三节 解放:从一般要素到人1540
一、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阶段1540
二、改革主线是从一般要素解放到人的解放1550
第四节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贫困群体问题1557
一、贫困群体是特殊群体1558
二、贫困的原因分析1562
三、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1564
第五节 论共同富裕1569
一、关于共同富裕的实现阶段1569
二、关于共同富裕实践的衡量标准1573
三、关于共同富裕实践的制约因素1576
第六节 关于富民理论的新发展1579
一、富民与社会主义执政为民和实现国家强盛1579
二、关于富民的历史进程1580
三、关于富民的要素手段1581
四、关于富民的具体路径1582
五、关于富民的利益保护1583
六、富民的调节机制,是多维度、立体式的调节体系1584
第七节 数字化、人文精神与小康社会1584
一、数字化的发展1585
二、数字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587
三、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的结合1589
第八节 论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1592
一、关于总体小康水平1592
二、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1595
三、建设和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1596
四、关于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的框架设想1597
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分析1601
第九节 小康社会与个人财产1602
一、当前中国社会中个人财产的来源问题1602
二、个人合法财产的保护问题1604
三、个人合法财产的使用问题1609
第十节 居民收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12
一、增加居民收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1612
二、增加居民收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1614
三、调整结构以增加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1616
第十一节 论中国社会信用建设1624
一、中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1624
二、必须澄清和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1627
三、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判断和前景展望1631
四、关于稳步推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1633
第十二节 中国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1635
一、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是知识发展战略1635
二、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的长远未来1638
三、中国知识发展战略的实施问题1648
第十三节 论市场经济与个人收入分配机制1651
一、关于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经济意义1652
二、关于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决定1653
三、关于两种个人收入分配机制1656
四、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1660
第十四节 论循环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61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建设小康社会1662
二、循环经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1664
三、发展循环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68
第十五节 发展知识经济与中国劳动者的三大转化1671
一、关于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1671
二、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和劳动者1672
三、关于中国劳动者要实现的三大转化1674
第十六节 论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主体确认1679
一、人的全面发展问题1680
二、市场经济问题1683
三、市场经济变革问题1686
第十七节 论市场化取向改革与“市民社会”公民独立经济人格的模塑1691
一、关于个体主体的独立经济人格1692
二、关于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经济细胞1695
三、关于公民个体主体性人格的认定1699
四、关于公民个体主体经济独立性的意义1702
第十八节 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发展1705
一、关于人学理论1705
二、关于人的学说1707
三、关于人与中国社会1709
第十九节 论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1712
一、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有四个重大变化1712
二、影响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因素1716
三、市场经济分配方式的几个问题1719
第二十节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观1726
一、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1727
二、合理经济利益和服务奉献精神1729
三、平等与不平等1731
第二十一节 论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公平问题1733
一、关于公平分配观1733
二、关于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1736
三、关于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1738
第二十二节 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1740
一、收入差距扩大速度世界罕见1740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741
三、务必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1749
第二十三节 论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1749
一、关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扩大1750
二、关于造成目前收入差距的原因1752
三、关于贫富差距现象的认识1753
四、关于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建议1755
第二十四节 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原因与对策1756
一、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影响1757
二、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760
三、化解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矛盾的对策1764
后记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