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南省义马市义马村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南省义马市义马村志
  • 义马村志编纂委员会编;戴景琥主编;肖昭欣,平泰峰,张家中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3068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249MB
  • 文件页数:7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南省义马市义马村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5

第一篇 环境 资源23

第一章 位置 环境23

第一节 地理位置23

一、地理坐标23

二、四至分野23

第二节 地质水文23

一、地质构造23

二、水文24

三、煤田地质24

第三节 地形 地貌25

一、地形25

二、自然地貌26

三、人工地貌26

第二章 自然资源26

第一节 土地资源26

一、耕地26

二、林地27

三、水面滩涂27

四、其他非农业用地27

第二节 生物资源27

一、动物资源27

二、植物资源27

三、古植物化石28

第三节 矿物资源29

一、古代采空区29

二、近代开采区30

三、当代开采区30

四、铁路河道占压煤田32

五、村庄占压煤田32

第三章 气候 物候32

第一节 气候32

一、气温32

二、降水33

三、风力33

四、无霜期34

第二节 物候34

一、动物物候34

二、植物物候34

三、日月星辰34

四、四季更替35

五、二十四节气35

六、交九入伏36

七、物候与农事36

第三节 自然灾害37

一、干旱37

二、暴雨37

三、风灾38

四、其他自然灾害38

第四节 民间测天38

一、风兆38

二、雪霜雹兆39

三、雷电兆39

四、霞虹兆40

五、露雾兆40

六、物象兆40

第四章 环境保护41

第一节 防洪41

一、历史回顾42

二、水患预防42

第二节 水资源污染与治理42

一、主要污染源调查42

二、预防与治理42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治理43

一、扬尘污染与治理43

二、矿渣污染与治理44

三、其他工业废弃物污染与治理45

四、垃圾粪便污染与治理45

五、秸杆污染与治理45

第四节 噪音防治45

一、跃进煤矿的治理45

二、热电公司的治理45

三、常村煤矿噪音防治46

第五节 矿区绿化46

第二篇 村落47

第一章 村庄47

第一节 政区归属47

一、历代归属47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47

三、人民公社时期48

四、村民自治48

五、社区管理48

第二节 村名村址48

一、村名48

二、村址49

第三节 自然村49

一、义马老村49

二、新义马49

三、东下磨50

四、西下磨50

第四节 消失的村庄50

一、道北村50

二、头峪沟村51

三、压旨村51

四、麻窝村51

五、香山庙沟村51

六、石家沟村54

七、席家沟村54

八、焦树窝村54

第二章 古村古风54

第一节 院落54

一、四合院54

二、多进院54

三、三合院54

四、窑洞院55

五、套房院55

六、居住变化55

第二节 房屋55

一、房屋格局56

二、房屋种类56

三、房屋建造57

四、建筑结构变化58

第三节 附属设施58

一、门楼58

二、院墙59

三、厕所60

四、通行道路60

五、?儿60

六、水井60

七、公共设施演变60

第四节 祠庙坛台61

一、祠堂61

二、庙堂61

三、神坛62

四、戏台62

第五节 田园风光62

一、麻田古话62

二、夏麦秋菽63

三、北国江南63

四、园圃飘香64

五、古槐怀古65

六、义马八景66

第六节 村庄安全66

第三章 村庄搬迁67

第一节 新义马村67

第二节 老村新区68

第三节 麻窝村搬迁68

第四节 义马社区68

第五节 下磨新村69

第六节 老村拟搬迁69

一、搬迁原因69

二、搬迁领导机构69

三、搬迁房屋建筑面积70

四、补偿标准70

五、新区规划70

第三篇 居民71

第一章 人口71

第一节 人口发展71

一、历史回顾71

二、人口普查72

第二节 计划生育74

一、政策宣传74

二、村民计划生育管理75

三、流动人口计生管理76

第三节 迁入迁出人口77

一、迁入人口77

二、迁出人口79

第二章 民族 宗教80

第一节 民族80

第二节 宗教80

一、基督教80

二、佛教80

第三章 姓氏 家族81

第一节 姓氏调查81

第二节 平姓81

第三节 方姓83

第四节 范姓85

第五节 韩姓86

第六节 王姓87

第七节 张姓87

第八节 祭祖87

第四章 家庭88

第一节 家庭组成88

第二节 家庭劳务89

一、女红89

二、其他女红手艺90

第三节 家产继承90

第四节 亲戚往来91

第五章 邻里91

第一节 邻里关系91

第二节 民间借贷92

一、借92

二、贷92

第三节 结社 随会92

一、自由结社92

二、随会互济92

三、结亲交友93

第四节 公益事业93

第五节 村规民约93

第六节 民主监督95

一、监委会组成95

二、监委会成员任命与罢免95

三、监委会职责95

四、监委会义务96

五、监委会工作制度96

第四篇 煤炭开采97

第一章 古代小煤窑97

第一节 煤炭开采简史97

第二节 凿井99

一、选址100

二、主井开凿100

三、巷道布置100

四、配风井101

第三节 挖煤101

第四节 提升102

一、绞把102

二、拉套102

第五节 照明103

第六节 通风104

一、盘风104

二、提风104

三、打风104

第七节 灾害事故104

一、透水104

二、火灾105

三、塌方105

四、断氧105

五、职业病105

第八节 俗信105

一、敬老君105

二、禁忌105

第九节 煤炭销售106

第十节 产权与管理106

第二章 国营煤矿107

第一节 北露天煤矿107

一、地质勘探107

二、煤矿设计107

三、建设施工108

四、生产工艺109

五、贡献110

第二节 千秋煤矿110

一、地质勘探110

二、矿井设计111

三、矿井建设111

四、矿井发展112

五、煤炭生产113

第三节 跃进煤矿115

一、矿井设计115

二、建设施工117

三、煤炭生产118

第四节 常村煤矿123

第三章 乡镇煤矿127

第一节 乡镇煤矿的兴起127

第二节 小煤窑开采与经营129

一、入股与选址129

二、进巷与采煤130

三、运输与提升130

四、供电 照明 通风130

五、经营与管理130

第三节 主要煤矿简介131

一、前进一矿131

二、香山三矿131

三、新义煤矿131

第四节 传统信仰132

第五节 灾害事故防治132

一、水患防治132

二、火灾防治133

三、塌方事故防范133

四、煤尘防治135

五、瓦斯防治135

第六节 安全生产责任制139

一、矿长安全管理责任制139

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41

三、科室安全责任制145

四、职工岗位责任制147

第七节 乡镇煤矿兴衰的反思153

第五篇 农业155

第一章 耕地155

第一节 土地制度变革155

第二节 耕地变化156

一、工业占地156

二、交通道路占地156

第二章 发展农村经济157

第一节 经营改革157

第二节 调整产业结构158

一、农业产业158

二、工业产业158

三、商业产业158

四、其他产业158

五、劳动力输出158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159

第一节 耕作制度159

第二节 耕作方法159

一、犁地159

二、耙地160

三、耩地160

四、施肥161

第三节 主要粮食作物161

一、夏粮161

二、秋粮162

三、其他农作物163

第四节 蔬菜164

一、传统种植164

二、蔬菜专业队164

第五节 农作物播种165

一、春播165

二、夏播166

三、秋播166

第六节 田间管理167

一、中耕167

二、浇水167

三、施追肥167

四、防治病虫害168

第七节 农作物收藏168

一、夏收168

二、秋收169

三、冬藏170

第八节 生产谚语170

第四章 林牧业171

第一节 林业171

一、林木管理171

二、全民植树造林172

三、山林承包管理172

第二节 畜牧业173

一、家畜养殖173

二、家禽养殖174

三、畜种改良174

四、畜牧防疫175

第五章 水利175

第一节 水渠175

一、古代水渠175

二、新修水渠175

第二节 库塘176

一、苗元水库176

二、南沟水库176

三、水塘176

第三节 提灌站176

第四节 水土保持176

第五节 饮用水177

第六章 农机具177

第一节 传统农具177

第二节 农业机械177

第六篇 工业179

第一章 传统手工业179

第一节 铁匠179

第二节 泥木匠180

一、泥木两作180

二、木匠180

三、专技木工180

第三节 石匠181

第四节 编织匠181

一、条编181

二、竹编182

三、苇编182

第五节 其他工匠182

一、漆匠182

二、银匠182

三、弹花匠182

四、钉蹄匠182

五、补锅匠182

六、砖瓦匠183

第六节 手艺匠183

一、纸扎匠183

二、焰火匠183

三、水供匠183

第七节 作坊183

一、粉坊183

二、豆腐坊183

三、油坊184

四、酒坊184

五、染坊184

第二章 村办工业185

第一节 发展历程185

一、探索徘徊阶段185

二、发展阶段186

三、高速增长阶段186

四、整顿提高阶段187

五、全面改革与发展阶段188

六、调整创新阶段188

第二节 主要企业简介189

一、机械厂189

二、橡胶厂189

三、三队面粉厂189

四、金属镁厂190

五、磨料磨具厂190

六、鑫顺中频门厂190

七、皮革厂190

八、矽铁厂190

九、化纤厂190

十、阻燃皮带厂190

十一、再生胶厂191

十二、香山水站191

十三、洗煤厂191

十四、千秋刚玉物资有限公司192

十五、新型建材厂192

第三节 经验与教训192

第四节 村办工业调研193

一、基本情况193

二、困惑与思考193

三、改制及效益193

四、存在问题194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194

第五节 义马村办企业历年获得的荣誉195

第七篇 商贸 交通 通信197

第一章 集市贸易197

第一节 传统商贸活动197

一、坐商197

二、行商197

三、商标198

第二节 庙会交易198

第三节 火车站集贸市场199

一、市场的形成199

二、规模与变迁199

第四节 民间交易199

一、牲畜交易199

二、房屋、土地买卖200

三、粮食交易200

四、以物易物201

五、典当201

第二章 交通201

第一节 民间行旅201

第二节 古代道路203

一、故道203

二、驿站203

第三节 铁路204

一、陇海铁路修建始末204

二、义马火车站206

三、桥涵206

第四节 乡村道路207

一、四乡便道207

二、农耕小道208

第三章 运输209

第一节 人力运输209

第二节 畜力运输210

第三节 机械运输210

第四章 通信211

第一节 民间传信211

第二节 古代通信211

第三节 现代通信212

一、有线通讯212

二、无线通讯212

第四节 网络212

一、互联网212

二、网吧212

第五节 邮政 物流212

一、邮政212

二、物流213

第八篇 村级组织215

第一章 中共义马村基层组织215

第一节 基层组织215

一、组织建设215

二、党小组216

第二节 党员216

一、党员人数216

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16

三、党员先锋工程217

四、远程教育工作218

五、党员评格218

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18

第三节 党组织的核心作用219

一、办实事促发展219

二、服务农村建设220

三、创建“五好”党支部221

四、招商引资222

五、建设新农村223

六、党风建设223

七、廉政文化建设223

第二章 村委会225

第一节 历史沿革225

第二节 行政村226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226

一、生产大队226

二、生产小队226

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226

第四节 村民自治227

一、土地改革后的自耕农时期227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228

三、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228

四、村民委员会229

五、村民小组229

第五节 村政管理229

一、财务管理229

二、村务公开242

三、养老金发放243

四、村民福利243

第三章 群众团体243

第一节 农会243

一、农会组织的产生243

二、历史功勋243

三、贫下中农代表244

第二节 共青团244

一、团支部244

二、团的活动245

第三节 妇联245

一、解放前妇女的地位245

二、妇女地位变化246

三、妇联工作247

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247

五、妇联活动248

第四节 其他社团组织248

一、学董委员会248

二、红白理事会248

第四章 重大政治活动249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249

一、土地改革249

二、抗美援朝253

三、镇压反革命254

四、社会民主运动255

五、繁荣商业257

六、发展文教卫生事业2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59

一、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形势259

二、互助合作化运动260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261

四、农业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回顾263

第三节 三年大跃进263

一、大跃进前的全国政治形势263

二、大炼钢铁264

三、对极“左”错误的初步纠正265

第四节 “四清”与社教运动265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266

第五章 解放思想269

第一节 给地主富农改变成分269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270

第三节 澄清“文革”中的不当做法270

第四节 实行村民自治270

第五节 集体荣誉271

第九篇 兵事 政法273

第一章 民兵273

第一节 民兵建制273

第二节 民兵训练273

第二章 兵役274

第一节 历代兵役274

第二节 民国兵役274

一、征兵制度274

二、买兵275

三、卖兵275

四、抓兵275

五、交兵275

六、新兵训练27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276

一、志愿兵276

二、义务兵276

第三章 兵事277

第一节 古代兵事277

第二节 民国年间兵事27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事278

第四章 社会治安278

第一节 组织建设278

第二节 重点治理279

一、暂住户籍管理279

二、加强巡逻279

三、闻警即报279

第十篇 教科文卫体281

第一章 教育281

第一节 传统教育281

一、传统家教281

二、私塾282

第二节 小学教育284

一、学前教育284

二、民国年间的小学教育284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285

第三节 初中教育286

一、发展历程286

二、思想教育287

三、文化课教育288

四、教学管理290

五、文体活动291

六、勤工俭学291

七、教学设施292

第四节 教师队伍292

一、教师任用292

二、队伍发展293

三、工资待遇293

四、职称评定294

五、民办转公办294

六、师资培训296

七、评先表优296

第五节 教育经费307

一、集资办学307

二、民办公助308

三、公费办学308

第六节 业余教育312

一、扫盲312

二、技术培训312

三、自学考试313

第二章 科技313

第一节 科技活动313

第二节 科技种田314

一、日光大棚314

二、科学管理315

三、蔬菜种植316

四、黄瓜病害防治317

第三章 文化317

第一节 戏剧317

一、哼背弓317

二、六班戏317

三、平老四戏班318

四、家戏318

五、戏曲谚语320

六、行话321

七、戏班内黑话322

第二节 庙会文化323

一、传统庙会323

二、庙会风俗324

第三节 酒文化324

一、酒风324

二、酒令325

第四节 社火326

一、社火表演326

二、社火活动327

三、社火队发展328

第五节 民间艺术328

一、剪纸328

二、花馍328

三、纸扎329

第六节 口头文学329

一、歌谣329

二、歇后语336

三、路戏338

四、笑话338

五、谜语344

六、骂耍344

七、起外号345

八、民俗故事345

第七节 方言353

一、语音354

二、声调355

三、语汇356

第八节 楹联选录359

一、春联359

二、婚联359

三、寿联361

四、挽联362

第九节 文化大院364

第十节 艺文365

第四章 卫生医疗371

第一节 发展概况371

第二节 中药373

第三节 中医373

第四节 西医374

第五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74

第六节 土单验方375

第五章 体育376

第一节 传统健身活动376

第二节 义马村农民篮球队378

第十一篇 和谐社会建设379

第一章 精神文明创建379

第一节 创建活动的开展379

一、组织机构379

二、提高村民素质379

三、综合治理379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380

五、促进经济发展380

第二节 文明家庭创建380

一、十星级农户380

二、五好家庭381

三、好婆婆、好媳妇381

四、“五四三”活动381

第三节 文明村活动382

一、指导思想382

二、工作目标382

三、主要措施383

四、活动纪实383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385

第一节 关注民生385

第二节 人与人和谐385

第三节 人与环境和谐386

第三章 民政 民事387

第一节 优抚救济387

一、天灾人祸救济387

二、特困户救济387

三、“五保”户救济387

第二节 婚姻登记387

第三节 拥军优属387

一、群众优待387

二、国家抚恤388

第四节 民事调解388

一、调解组织388

二、家庭纠纷调解388

三、邻里纠纷调解388

四、其他纠纷调解389

第五节 最低生活保障389

一、评选条件389

二、申请程序389

三、审批程序389

四、享受待遇390

第十二篇 村民生活391

第一章 生活习俗391

第一节 居住391

一、房屋装饰391

二、住房分配392

三、照明取暖392

四、建房信仰393

第二节 服饰394

一、发型394

二、冠戴394

三、衣着394

四、鞋袜395

五、首饰396

六、洗涤保藏396

第三节 饮食396

一、家常便饭397

二、客人饭397

三、春荒饭398

四、工匠饭399

五、改样饭399

六、节日饮食399

七、饮食习惯400

八、饮食变化400

第四节 起居400

一、早起400

二、晚睡401

三、一日三上工401

第五节 生活谚语401

第二章 农民收入404

第一节 民国以前404

第二节 土地改革以后404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404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404

二、三年困难及调整时期405

三、菜业队时期405

四、集体财产积累406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408

第三章 农民负担409

第一节 田赋 田租409

一、田赋409

二、算赋、口赋411

三、田租411

第二节 契税412

一、清代契税412

二、民国契税41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412

第三节 徭役413

第四节 农业税414

一、农业税征收414

二、农业税附加414

三、农业税免征415

第四章 生活水平415

第一节 生活变化415

一、民国以前415

二、土地改革以后415

三、合作化时期415

四、人民公社时期416

五、改革开放前后416

第二节 新生活新观念417

一、家具摆设417

二、交通工具418

三、旅游418

四、投资理财419

五、人均寿命419

第三节 百户居民调查419

一、富裕大户419

二、小康之家420

三、温饱家庭420

四、贫困家庭420

第十三篇 村风民俗421

第一章 村风421

第一节 包容互助421

第二节 乡情421

第三节 尊老敬老422

第二章 人生礼仪423

第一节 通礼423

一、礼貌语言423

二、通行礼仪424

三、亲戚礼节425

第二节 称谓426

一、族内称谓426

二、亲戚称谓426

三、亲友称谓427

四、途中问人称谓427

五、往来应酬称谓427

第三节 生育427

一、妊娠427

二、分娩428

三、满月429

四、起名429

五、认干爹娘430

第四节 成年430

第五节 嫁娶431

一、议婚431

二、订婚432

三、谢姻432

四、送好432

五、送大礼432

六、添箱433

七、装箱433

八、请爷牌433

九、开脸433

十、迎娶433

十一、拜堂434

十二、闹房434

十三、梳头 认亲435

十四、搬闺女435

十五、其他婚俗435

第六节 寿诞435

一、庆寿435

二、做生日436

第七节 葬礼436

一、理丧436

二、埋葬437

三、葬后礼仪439

四、其他葬俗440

第三章 民间信仰441

第一节 信神441

一、家中敬神441

二、村中敬神441

三、他乡敬神442

第二节 信鬼442

一、祭祖442

二、招魂443

三、驱鬼444

第三节 信命445

一、算命445

二、看风水445

三、择吉445

四、前兆迷信446

五、占卜447

第四节 信教448

第五节 谐音民俗448

第四章 岁时节日449

第一节 传统节俗449

一、春节449

二、元宵节451

三、添仓451

四、二月二452

五、清明节452

六、端阳节452

七、六月六452

八、乞巧节452

九、中秋节452

十、寒衣节452

第二节 纪念日452

一、元旦453

二、妇女节453

三、植树节453

四、劳动节453

五、青年节453

六、儿童节453

七、建党节453

八、建军节453

九、教师节453

十、国庆节454

人物455

专记455

致富带头人459

传记463

简介471

一、科级(中级职称)以上干部471

二、历任村两委主要领导简介485

三、历任学校校长简介489

四、本书编纂人员简介490

功德录493

历史名人表493

附录497

重要文件选录497

重要讲话稿选录508

碑文选录515

轶文选录515

帖式选录518

契约文书519

前志序554

专家评志555

索引557

后记569

后记5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