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
  • 肖旭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71444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1

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1

二、什么是心理学1

三、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6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6

二、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9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特点9

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9

二、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9

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学科1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简史11

一、哲学思辨阶段11

二、经验描述阶段12

三、实证分析阶段13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13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3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14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6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环节17

第六节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22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22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世界化趋势22

复习与思考题23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24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简介24

一、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24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27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理论简介33

一、刺激-反应理论34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观点34

三、联结理论35

四、模仿论36

五、社会学习理论36

六、社会交换理论37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简介38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39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39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派理论简介40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41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42

复习与思考题45

第三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46

第一节 社会化46

一、社会化概述46

二、社会化的内容及类型48

三、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50

第二节 社会角色56

一、社会角色概述56

二、角色社会化59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63

复习与思考题72

第四章 自我意识73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73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73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74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77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81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81

二、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83

三、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86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特征88

一、自我意识的独特性88

二、自我意识的复杂性89

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和灵活性90

四、自我意识的重要性91

五、自我意识的矛盾性91

第四节 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92

一、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92

二、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意义96

三、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类型97

第五节 健全自我意识100

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101

二、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102

第六节 自我意识的检测104

一、二十问法104

二、自我价值观探索105

三、Q分类技术(Q—sorttechnique)106

复习与思考题107

第五章 需要与动机108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108

一、需要108

二、动机110

三、需要与动机的关系112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113

一、成就动机113

二、亲和动机116

三、权力动机117

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118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119

二、弗洛伊德的升华说120

三、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120

四、阿德勒的自卑超越学说122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124

六、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28

七、期望理论132

八、公平理论134

第四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的发展135

一、关于需要复杂性的研究136

二、需要三象理论的科学基础137

三、需要三象理论的基本观念138

四、需要的三象结构139

五、需要的九种类型144

六、需要的几种周期147

七、需要结构分析的步骤147

八、需要结构分析与需要的调控148

复习与思考题149

第六章 挫折150

第一节 挫折概述150

一、挫折的含义150

二、挫折的分类152

三、挫折产生的原因154

四、影响挫折心理体验程度的因素156

第二节 挫折理论160

一、挫折本能理论160

二、挫折-攻击理论160

三、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161

四、社会文化理论162

五、挫折的ABC理论162

六、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162

第三节 心理的防御机制163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163

二、各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功能164

第四节 挫折应对170

一、增强挫折承受力和心理力量170

二、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法176

复习与思考题181

第七章 对人认知182

第一节 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182

一、什么是对人认知182

二、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182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范围183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184

二、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188

第三节 印象形成195

一、印象形成概述195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195

三、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197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201

五、印象整饰203

第四节 归因及其理论204

一、归因的概念204

二、归因的理论204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209

第五节 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211

一、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211

二、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211

第六节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213

一、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213

二、对人认知过程的坐标选择214

三、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216

四、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216

复习与思考题221

第八章 社会态度222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222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222

二、社会态度的三要素223

三、社会态度的特点224

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224

第二节 态度与社会适应225

一、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225

二、态度与行为226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228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229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229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233

一、瑟斯顿量表233

二、利克特量表233

三、语义区分量表233

四、开放式态度测量法234

五、投射法234

六、情境法234

七、生理指标测量法234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235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235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235

三、态度改变理论238

四、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241

五、态度改变的路径、技术和劝说方法243

第五节 偏见249

一、什么是偏见249

二、偏见的特征250

三、偏见产生的原因251

四、偏见的消除253

复习与思考题253

第九章 人际关系254

第一节 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254

一、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254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256

三、人际吸引258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266

第二节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269

一、真诚原则269

二、尊重原则271

三、互酬原则272

四、宽容原则273

五、心理互换原则274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274

一、人际关系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75

二、社会测量法275

三、参照测量法278

四、人物推定法278

五、一般人际关系状态自我诊断279

第四节 人际冲突与合作282

一、人际冲突282

二、人际合作285

三、大学生人际矛盾及其处理方法286

复习与思考题296

第十章 人际沟通297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297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297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298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302

一、人际沟通的过程302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305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306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306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307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307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308

五、个人内部沟通与人际沟通308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309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310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311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312

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317

四、副语言沟通320

第五节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320

一、沟通背景的影响320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322

三、人际沟通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323

四、人际沟通的参照系固执324

第六节 沟通的改善方法328

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328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331

三、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利用331

四、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技术335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342

复习与思考题344

第十一章 爱情与婚姻心理345

第一节 爱情心理理论345

一、什么是爱情345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348

三、爱情的类型349

四、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351

五、爱情依恋理论353

第二节 恋爱心理355

一、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355

二、关于异性吸引因素的研究355

三、影响恋爱成功的因素358

四、大学生中的恋爱错觉现象359

五、爱情与好感、友情的区别362

六、失恋的处理365

第三节 夫妻关系心理367

一、婚姻的意义367

二、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370

三、婚姻的成长过程376

四、婚姻类型377

第四节 夫妻爱的培育380

一、培育心灵的亲密感380

二、彼此支持体谅381

三、建立充满爱的家382

第五节 夫妻心理冲突的处理383

一、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383

二、夫妻冲突的处理386

复习与思考题388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389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389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含义389

三、群体的形成与发展391

四、群体的功能392

五、群体规范393

六、群体压力394

第二节 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394

一、从众现象395

二、社会助长398

三、社会惰化400

四、模仿与暗示401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408

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408

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408

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409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414

五、群体凝聚力的维持与提高415

复习与思考题416

特别附录 扬起生命的风帆417

一、不确定为什么不能克服?417

二、面对不确定,科学还有没有办法420

三、生命的安全岛在哪里426

四、为什么必须扬起生命的风帆?435

后记438

参考文献4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