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9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9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第2版
  •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1162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92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91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远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9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基本史料1

明实录1

《皇明宝训》6

《大明会典》8

《明史》22

第二节 私家著作48

明人文集48

私人修史52

笔记55

专业类书籍59

第三节 地方志61

明代地方志的修纂61

明代地方志举要64

明代方志的史料价值68

第四节 明代徽州文书档案71

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71

徽州文书的分类73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84

第五节 其他明代档案史料8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86

孔府档案88

明代辽东档案89

第二章 研究概况92

第一节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92

明史研究的兴盛92

1949年前的明史研究94

新中国建立后的明史研究97

1978年后的明史研究及其成果103

明史研究之不足119

第二节 关于几个专题的研究情况120

关于明代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120

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25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问题129

关于对外关系问题132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142

乙编 综述143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143

第一节 元末天下大乱143

第二节 群雄并起146

地主武装146

反元群雄148

第三节 朱元璋的崛起150

第四节 扫平群雄,北伐中原154

第五节 北元的覆灭158

第二章 明朝的兴盛160

第一节 明初政治161

明初的统一战争161

明初各项制度的改革与确立162

封诸王,戮功臣163

第二节 “靖难之役”与永乐年间的政治165

惠帝削藩,燕王起兵165

大战四年,朱棣即位166

疆域迈汉唐,国名播西洋168

迁都北京170

第三节 “仁、宣致治”171

仁宗治国171

宣宗平汉王之乱172

任人唯贤,息兵养民173

第三章 明朝的中衰176

第一节 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177

“土木之败”英宗被俘177

景帝即位与北京保卫战180

英宗复辟181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政治183

宪宗怠政,汪直掌西厂183

孝宗求治186

武宗荒嬉190

第三节 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194

大礼议的风波194

革除积弊的新政196

世宗崇道与严嵩揽权198

张居正改革200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204

第一节 皇室疯狂兼并土地204

第二节 万历年间的矿使税监和民变205

矿使税监的横征暴敛205

武昌民变207

临清民变208

云南民变208

苏州民变209

辽东兵变209

第三节 争“国本”和“三案”210

争国本210

梃击案211

红丸案212

移官案212

第四节 东林党争213

第五节 魏忠贤专权215

第六节 严重的财政危机217

第五章 明代的农民起义220

第一节 明初的农民起义220

白莲教起义的余波220

地方性的农民起义222

第二节 明中期的农民起义225

正统年间浙闽农民起义226

成化年间荆襄流民起义228

正德年间各地农民起义229

嘉靖年间的农民起义232

第三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233

徐鸿儒、于弘志的白莲教起义233

陕北农民起义的崛起234

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236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238

附表 明世系表242

第六章 南明政权及各地的抗清斗争243

第一节 清兵入关及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243

清兵入关243

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245

第二节 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246

弘光政权的建立246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249

第三节 大西军的抗清斗争250

第四节 南明其他政权的抗清斗争251

第五节 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及收复台湾255

第七章 明代军政体制的变化256

第一节 明朝的行政体制256

中枢官制256

地方官制259

第二节 军事制度260

五军都督府及卫所制260

亲军、京军263

勾军与清军264

募兵265

第三节 司法制度266

刑律的制定266

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68

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270

第四节 监察制度272

监察机构的设置272

《宪纲条例》273

监察制度的内容和形式274

监察机构的作用与缺陷276

第八章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278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278

第二节 手工业的进步280

第三节 商业的繁荣282

第四节 资本主义萌芽285

第五节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解288

第九章 明朝的民族关系291

第一节 明与东北民族291

奴儿干都司291

后金的兴起293

明与后金之战争295

第二节 明与蒙古的关系300

北征蒙古300

北疆的防御302

瓦剌的兴起304

鞑靼的复兴306

第三节 明代的西域和西藏310

明代的西域310

明代的西藏311

第四节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313

土司制度313

改土归流315

第十章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316

第一节 与朝鲜的关系317

明初的交往317

万历年间援朝抗倭318

女真与朝鲜的关系320

第二节 与安南的关系321

用兵安南和交阯321

弃交阯后与安南之关系322

第三节 与日本的关系323

明初中日两国的交往323

明初的倭寇324

嘉靖时的“倭患”325

第四节 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328

郑和下西洋328

与东南亚各国之关系330

第五节 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332

帖木儿帝国332

陈诚出使西域334

第六节 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入侵335

葡萄牙占澳门335

西班牙迫害华侨336

荷兰侵占台湾338

第七节 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340

耶稣会士来华340

中西文化的交流341

第十一章 明代的学术思想344

第一节 明初对理学的提倡和统治思想的确立344

三部《大全》的编纂及其目的345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346

薛瑄与“河东之学”349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351

第二节 王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及其流派352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352

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354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及其影响355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360

王艮和泰州学派360

泰州后学何心隐362

李贽的“异端”骇俗思想363

第四节 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366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366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368

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371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372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评精神374

第五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376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特征376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377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379

第六节 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381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381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385

第七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387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388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389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392

第一节 文学392

第二节 小说与话本399

第三节 戏曲409

第四节 音乐、舞蹈415

宫廷乐舞415

民间音乐歌舞417

朱载堉与《乐律全书》419

第五节 美术420

绘画与书法420

民间美术428

丙编 典志431

第一章 农学和农业技术431

第一节 农具和农田水利431

第二节 对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提高434

第三节 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的发展435

第四节 新作物的引种和良种选育437

第五节 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440

第六节 大田作物的无性繁殖技术441

第七节 园艺、植桑养蚕和畜牧兽医技术443

第八节 农书447

第二章 土地制度450

第一节 明代土地制度的形式450

第二节 编造田籍453

核田定赋453

制定黄册、鱼鳞册454

鱼鳞图册名存实亡457

张居正清丈田土460

第三节 推行屯田463

明代军屯制度的建立464

军屯的管理466

军屯制度的破坏469

明代的商屯政策475

商屯的破坏481

第四节 限制庄田482

皇庄483

诸王庄田489

勋戚庄田和中官庄田497

明代庄田的性质和特点511

第三章 户口制度514

第一节 建立户帖户籍515

户帖制的颁行515

编造赋役黄册518

第二节 抚辑各色人户522

关于逃户与流民522

关于“附籍”与鳏寡孤独531

第三节 调整人口布局534

明初的移民垦荒534

移民的原则和路线538

第四节 户口统计混乱540

明代户口统计的范围和方法540

户口统计混乱不堪543

明代人口数据的比较研究554

第四章 赋役制度563

第一节 明初赋役制度的重建563

以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的赋役制度563

“配户当差”565

正役和杂役567

“纳粮即是当差”571

第二节 金花银与江南均田均粮活动572

金花银572

江南的均田均粮577

周忱的均田均粮改革580

周忱以后的均田改革583

明中叶以后的田赋改革:官民一则587

第三节 明中叶赋役制度的改革591

明中叶赋役制度改革的社会政治因素591

周忱对里甲正役的改革及其影响595

均徭法与十段册法的创行与推广601

第四节 万历清丈与一条鞭法改革606

万历清丈606

一条鞭法612

第五节 三饷加派与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616

万历中后期的财政危机616

开矿榷税和三饷加派617

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621

第五章 官私手工业622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622

工部手工业622

内府手工业628

户部手工业633

第二节 地方官府手工业639

地方官府手工业639

卫所手工业647

第三节 官府对工匠的管理制度650

工匠管理制度概述651

工匠制度的两次重要变化655

明廷对工匠的管理658

第四节 民间手工业661

民间手工业概况661

明廷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665

第六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669

第一节 建筑669

都城建设669

长城672

建筑技术的进步673

第二节 水利676

第三节 纺织677

官府纺织业与民间纺织业677

丝织品的产地及产品679

棉织品的产地及产品681

麻、毛纺织品683

纺织工具的改良和织造技术的进步685

兴盛发达的印染业687

第四节 采矿688

探矿知识688

坑采技术689

井采技术689

第五节 冶金690

矿冶业的发展690

钢铁冶炼技术691

金属锌的冶炼和黄铜的应用693

大型金属铸件695

第六节 机械695

第七节 交通运输697

造船与航海697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701

第八节 兵器702

第九节 造纸708

第十节 印刷712

刻书之风大盛712

雕版印刷712

彩印714

饾版和拱花714

活字印刷715

第十一节 制瓷717

第十二节 漆器719

髹漆技术的进展719

明代漆器和黄成《髹饰录》721

中国漆器在国外的流传723

第十三节 煤炭724

明代采煤业的发展724

明代采煤技术726

中国古代煤炭技术的发展729

第十四节 石油天然气730

第七章 阶级结构733

第一节 明代社会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733

第二节 宗室与勋戚738

第三节 界限分明的官与民743

第四节 农村的阶级对立749

第五节 成分复杂的城镇阶级构成757

第六节 独立的经济群体——商人与商帮763

第八章 商业770

第一节 明代商业的特点770

第二节 市场管理制度771

市场管理机构772

市场管理项目772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775

货币规范制度775

对牙行的限制制度777

城乡市集管理制度779

商人、商店自定的经营管理制度781

第三节 商税的征收和管理制度783

商税的征收机构784

商税的征课与管理787

商税的本色与折色800

明代特有的税使制度802

第四节 对商人的管理与控制制度805

占籍和清审制度806

路引、店历制度810

商役制度812

第九章 教育、科举与铨选、考核制度818

第一节 教育制度818

私塾与社学818

地方各级儒学825

国子监832

第二节 考试制度841

岁试与科试842

乡试、会试、殿试846

“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850

第三节 科举制度855

第四节 任官制度857

第五节 任官回避制度858

亲族回避859

籍贯回避859

职务回避860

第六节 官吏的考核制度861

考满861

考察862

致仕862

第十章 明代的宗教864

第一节 佛教864

第二节 道教870

第三节 民间宗教875

第四节 伊斯兰教879

第五节 天主教8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