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播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邵培仁,陈建洲主编;汪业周,张咏华,陈刚,季秀平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26611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播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传播社会学概述篇1
第一章 传播社会学的对象与意义1
第一节 传播的社会视野1
一、传播的社会折光1
二、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
第二节 传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
一、传播社会学与“邻里”关系4
二、传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5
第三节 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意义8
一、研究传播社会学的目的8
二、研究传播社会学的意义9
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2
第一节 传播社会学的渊源与孕育12
一、传播社会学的欧洲渊源12
二、传播社会学的美国渊源14
第二节 传播社会学的产生与确立17
一、来自不同学科的四位创始人18
二、传播学与传播社会学的完善者22
第三节 传播社会学的流传与现状23
一、具有批判精神的欧洲传播社会学24
二、迁就传统学派的亚洲传播社会学27
三、中国大陆传播社会学研究的开端与现状29
第三章 传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32
第一节 微观的传播社会学理论32
一、社会学习论33
二、符号互动论34
三、认知一致论35
四、认知失谐论36
五、个人差异论38
第二节 中观的传播社会学理论39
一、社会分类论39
二、社会关系论40
三、创新扩散论41
四、两级传播论42
五、社会说服论44
第三节 宏观的传播社会学理论45
一、社会责任论46
二、社会参与论47
三、媒介把关论48
四、媒介依赖论49
五、整体互动论51
第四节 评判与思考:理论描述之后53
一、对传播社会学理论的评判53
二、对传播社会学理论的思考55
传播社会过程篇57
第四章 传播过程的社会透视57
第一节 分解要素的模式57
一、拉斯韦尔模式58
二、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60
三、施拉姆模式63
第二节 综合研究、整体考察的理论66
一、赖利的大众传播社会学模式67
二、葛兰西的思想统治论68
三、加拿大学者史麦斯的理论70
四、综合研究、整体考察的理论的贡献72
第三节 社会性、动态性——传播过程的重要特征74
一、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74
二、传播:各种传播关系构成的信息传递过程75
三、传播:动态的过程76
第五章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社会分析80
第一节 传播者的社会角色80
一、传播的社会功能80
二、传播者——社会信息通道上的把关人84
三、传播者的社会使命87
第二节 受传者的社会形貌89
一、受传者的地位89
二、大众传播受传者的主要特征91
三、受众接触媒介讯息的动机92
第三节 传播者、受众与社会信息流程94
一、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因素94
二、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及其形式97
三、受众调查100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104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前提和程序104
一、社会控制的基本前提104
二、社会控制的活动程序106
三、实现正确控制的注意事项107
第二节 施控者与受控者108
一、施控者与受控者的职能108
二、施控者与受控者的地位110
三、施控者和受控者应遵循的原则111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方法111
一、集中控制111
二、等级控制113
三、反馈控制114
四、预先控制115
第四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116
一、行政手段116
二、法律手段117
三、文化手段118
四、传播媒体的内部自律120
第五节 大众传播的控制功效121
一、引导大众行为121
二、强化组织调控122
三、维护公共利益122
社会传播现象篇124
第七章 宣传——观念的传播124
第一节 宣传的概念与特征124
一、宣传是什么124
二、宣传的四大特征126
第二节 宣传规律与宣传原则127
一、宣传的四个规律127
二、宣传的五项原则130
第三节 宣传的社会功能132
一、宣传的正功能133
二、宣传的负功能136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宣传137
一、政治宣传137
二、经济宣传139
三、军事宣传141
第八章 新闻——事实的传播143
第一节 新闻的理论分析143
一、新闻的起源143
二、新闻的定义147
三、新闻与传播的关系151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特点153
一、真实性153
二、公开性155
三、时效性157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159
一、新闻传播的价值159
二、新闻传播的技巧160
三、受众与传播效果162
第九章 广告——付钱的传播164
第一节 广告传播简史164
一、中国古代广告164
二、中国近代广告166
三、中国当代广告168
四、外国的广告业170
第二节 广告概说172
一、广告的内涵与特点172
二、广告的分类173
三、广告的作用175
第三节 广告计划178
一、广告计划的内涵与作用178
二、广告计划的制定179
三、广告表现战略182
四、广告传播技巧186
五、广告媒介选择战略189
第十章 舆论——公众意见的传播192
第一节 舆论的内涵与特征192
一、“舆论”概念的历史演变192
二、舆论的定义194
三、舆论的基本特征195
第二节 舆论的形成与种类199
一、舆论形成的条件199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01
三、舆论的种类204
第三节 舆论与社会发展206
一、舆论的社会功能207
二、形成舆论的方式210
三、民意测验的作用213
第十一章 流言——畸形传播216
第一节 流言:饶舌鬼口中的酵母216
一、流言是虚假信息的传播216
二、流言的五种特征219
三、形式多样的流言221
第二节 流言传播的条件和过程223
一、流言的数学公式224
二、流言传播的条件226
三、流言传播的过程227
第三节 流言的危害与防范230
一、流言的危害230
二、为何妙策难寻233
三、防范流言传播的四种办法234
传播与社会生活篇238
第十二章 传播与家庭生活238
第一节 传播与家庭消费238
一、传播与家庭消费意识239
二、传播与家庭消费习惯241
三、传播与家庭消费结构242
四、传播与家庭消费方式243
五、传播与高消费和超前消费243
第二节 传播与家庭关系244
一、家庭关系概述244
二、传播对家庭关系的影响246
三、改善家庭关系250
第三节 传播与家庭教育252
一、传播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252
二、家庭教育传播的方法和途径254
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257
第十三章 传播与社会流行260
第一节 社会流行概述260
一、从传播看社会流行的涵义260
二、社会流行的基本类型262
三、社会流行的六大特征264
第二节 社会流行的传播过程和功能267
一、影响社会流行形成和传播的因素268
二、社会流行的传播与变迁过程271
三、社会流行的功能273
第三节 传播与社会流行的互动及生活现代化276
一、传播与社会流行的互动影响276
二、传播和流行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变迁278
三、推动生活方式现代化281
第十四章 传播与闲暇生活284
第一节 闲暇的实态与条件284
一、透视:闲暇的实质284
二、闲暇在日常生活中的坐标286
三、闲暇的特点与实现的条件287
第二节 闲暇、工作与传播288
一、闲暇与工作的分离和融合289
二、传播媒介推进闲暇活动290
第三节 闲暇生活的趋势与引导291
一、享受闲暇生活的方式292
二、闲暇生活的发展趋势294
三、媒介对闲暇生活的引导297
传播与社会发展篇300
第十五章 传播与国家的社会稳定300
第一节 古代近代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00
一、古代剥削阶级专政国家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01
二、近代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03
三、近代中国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05
第二节 现代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09
一、现代西方国家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09
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13
三、现代中国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16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社会稳定323
一、当代中国的传播与政治稳定324
二、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经济稳定328
三、当代中国的传播与思想稳定330
第十六章 传播与社会的经济发展334
第一节 古代近代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34
一、奴隶社会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34
二、封建社会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36
三、近代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38
第二节 现代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40
一、现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40
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42
三、现代苏联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47
四、现代中国的传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4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352
一、传播与第一产业的发展352
二、传播与第二产业的发展355
三、传播与第三产业的发展358
第十七章 传播与社会教育361
第一节 古代近代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61
一、奴隶社会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61
二、封建社会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64
三、近代我国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66
第二节 现代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70
一、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70
二、现代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73
三、现代苏联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76
四、现代中国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7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社会教育384
一、传播与干部的社会教育384
二、传播与工农群众的社会教育387
三、传播与青少年的社会教育390
第十八章 传播与未来社会394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未来社会394
一、传播媒介发展的趋势395
二、传播对未来社会的影响396
第二节 传播与未来社会的精神文明397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与未来的精神文明398
二、社会主义中国的传播与未来的精神文明401
第三节 传播与未来社会的物质文明406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与未来的物质文明406
二、社会主义中国的传播与未来的物质文明409
第四节 传播与未来社会的政治文明411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与未来的政治文明412
二、社会主义中国的传播与未来的政治文明413
主要参考文献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