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苏省丰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江苏省丰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113765.jpg)
- 江苏省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主修于瑞茂等编写王文升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5303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1045页
- 文件大小:306MB
- 文件页数:10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苏省丰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11
第一篇 建置区划第一章 建置沿革40
第一节 县境40
第二节 县治所41
第三节 隶属42
第二章 行政区划43
第一节 明清时期43
第二节 民国元年(1912)~38年(1949年)9月44
第三节 1949年10月1日至1990年底45
第二篇 乡镇村庄50
第一章 镇50
第一节 城关镇50
第二节 华山镇52
第三节 梁寨镇52
第四节 宋楼镇53
第五节 岳庄镇54
第六节 赵庄镇54
第七节 欢口镇55
第二章 乡56
第一节 东南片乡56
第二节 西南片乡59
第三节 西北片乡62
第四节 东北片乡65
第三章 村庄67
第一节 城关镇居委会街道村庄67
第二节 东南片村庄68
第三节 西南片村庄79
第四节 西北片村庄89
第五节 东北片村庄101
第三篇 人口110
第一章 数量110
第一节 人口规模110
第二节 自然变动111
第三节 机械变动113
第四节 人口密度118
第二章 构成119
第一节 民族119
第二节 性别120
第三节 年龄121
第四节 文化程度122
第五节 行业122
第三章 计划生育124
第一节 机构124
第二节 晚婚124
第三节 节育125
第四篇 地理环境129
第一章 地质 地貌129
第一节 地质(附地震记录)129
第二节 地貌130
第二章 气候 物候131
第一节 气候131
第二节 物候139
第三章 水系140
第一节 河流140
第二节 其他水体(泽塘、沟池、井泉)144
第四章 水文145
第一节 汛期145
第二节 典型洪涝与干旱表147
第三节 流量与水位表148
第五章 土壤153
第一节 形成及发育153
第二节 种类分布154
第三节 土壤特性158
第六章 自然资源160
第一节 土地资源160
第二节 水资源161
第三节 生物资源163
第四节 药材资源164
第五节 矿产资源165
第七章 自然灾害166
第一节 风灾166
第二节 水灾168
第三节 雹灾171
第四节 旱灾173
第五节 虫灾175
第八章 环境保护176
第一节 污染176
第二节 治理180
第五篇 水利185
第一章 河道治理185
第一节 干河185
第二节 支河188
第三节 沟洫191
第二章 涵闸工程192
第一节 涵洞192
第二节 节制闸194
第三节 沟洫建筑工程配套196
第三章 排灌197
第一节 井灌197
第二节 机电排灌200
第四章 水政机构与管理202
第一节 机构设置202
第二节 工程管理204
第三节 排灌管理205
第五章 “三河”开发206
第一节 机构设置206
第二节 开发利用207
第六篇 农业211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211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度211
第二节 减租减息212
第三节 土地改革212
第四节 互助组213
第五节 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3
第六节 农村人民公社214
第七节 家庭联产承包制215
第二章 生产力的发展216
第一节 农田216
第二节 农机具219
第三节 畜力224
第四节 农业劳动力225
第五节 农业技术226
第六节 施肥227
第三章 种植业229
第一节 农业区划229
第二节 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231
第三节 种植233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243
第四章 林业244
第一节 植树造林244
第二节 育苗246
第三节 林木管护248
第四节 果树栽培249
第五节 造林效益252
第六节 桑蚕生产254
第五章 渔业副业255
第一节 家畜家禽品种255
第二节 耕畜饲养256
第三节 养猪258
第四节 养羊260
第五节 兔、禽、蜂262
第六节 兽医工作264
第七节 水产265
第八节 编织等其他副业生产266
第七篇 工业269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269
第一节 私营工业269
第二节 官办和官(公)私合办工业269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270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271
第二章 产业门类271
第一节 机械工业271
第二节 电力工业273
第三节 化学工业281
第四节 粮油食 品加工 饮料业283
第五节 纺织 缝纫 皮革业286
第六节 建材工业288
第七节 交通工业289
第八节 文教用品工业289
第三章 乡镇工业292
第一节 发展简况292
第二节 乡镇工业创办与生产292
第四章 工业管理299
第一节 机构设置299
第二节 经营管理301
第五章 获奖工业产品303
第一节 食品类303
第二节 酒类304
第三节 机械类305
第四节 棉纺织类306
第八篇 城乡建设310
第一章 县城建设310
第一节 基本情况310
第二节 县城街道312
第三节 水电、通讯、广播315
第四节 公共建筑320
第五节 园林绿化326
第二章 乡镇建设329
第一节 集镇建设329
第二节 农村住宅330
附农村公园331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331
第一节 县城建设用地331
第二节 县城房屋开发332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333
第四章 建筑业335
第一节 建筑企业335
第二节 机械设备338
第三节 建筑技术338
第四节 建筑设计339
第五节 建筑工程表341
第九篇 交通邮电347
第一章 交通设施347
第一节 公路347
第二节 航道349
第三节 桥梁350
第四节 汽车站 码头365
第二章 客货运输366
第一节 客运366
第二节 货运368
第三章 交通管理372
第一节 机构设置372
第二节 交通运输管理373
第四章 邮电375
第一节 机构375
第二节 邮政376
第三节 电讯379
第四节 报刊发行383
第五节 管理384
第十篇 商业389
第一章 商业体制389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389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390
第三节 集体商业390
第四节 国营商业391
第五节 主要商业公司(附专业公司名录)392
第二章 商品购销398
第一节 生活日用品购销398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401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403
第四节 药品药材器械购销407
第五节 粮油购销412
第六节 进出口贸易419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420
第一节 饮食业420
第二节 服务业421
第四章 集市、物资交流会422
第一节 集市422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附牙行)423
第五章 管理424
第一节 机构设置424
第二节 业务管理425
第十一篇 财税金融第一章 税务429
第一节 机构沿革429
第二节 税务体制429
第三节 农业税430
第四节 工商业税收432
第五节 税务管理433
第二章 财政工作436
第一节 机构沿革436
第二节 财政体制436
第三节 财政收支438
第四节 财政管理440
第三章 金融442
第一节 机构沿革442
第二节 货币445
第三节 存款448
第四节 贷款451
第五节 公债 国库券455
第六节 管理456
第四章 保险459
第一节 机构沿革459
第二节 业务459
第十二篇 经济管理第一章 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464
第一节 机构沿革464
第二节 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465
第二章 统计工作468
第一节 机构沿革468
第二节 统计与抽样调查469
第三章 物价工作471
第一节 机构沿革471
第二节 价格变动471
第三节 物价管理475
第四章 工商管理478
第一节 机构沿革478
第二节 市场管理与监督479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482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484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485
第五章 计量工作486
第一节 机构沿革486
第二节 计量管理487
第六章 土地工作488
第一节 机构沿革488
第二节 耕地征用488
第三节 土壤普查490
第四节 土地管理490
第七章 审计工作492
第一节 机构沿革492
第二节 审计492
第八章 财贸管理493
第一节 机构沿革与人员配备493
第二节 管理工作494
第十三篇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丰县地方组织497
第一节 组织沿革与隶属关系497
第二节 代表大会505
第三节 发展党员与整党工作513
第四节 宣传工作517
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518
第六节 统战工作519
第七节 监察与纪律检查工作522
第八节 主要活动52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丰县地方组织526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丰县地方组织的前身——中国同盟会丰县组织526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丰县地方组织沿革与隶属关系526
第三节 主要活动528
第三章 社会团体531
第一节 农民群众组织531
第二节 工会532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丰县地方组织537
第四节 丰县妇女联合会541
第五节 县工商业联合会545
第六节 科学普及组织、协会546
第十四篇 县政553
第一章 选举553
第一节 民国元年(1912)至37年(1948)的议员选举553
第二节 建国后县乡人民代表选举554
第二章 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556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556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57
第三节 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557
第四节 领导人更迭表561
第五节 主要工作562
第三章 县府563
第一节 县府机构563
第二节 正副县长(县令、知事)更迭568
第三节 主要工作576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丰县委员会578
第一节 委员会会议578
第二节 组织机构580
第三节 协商监督582
第四节 提案工作584
第五节 对港澳台侨工作586
第六节 文史工作587
第十五篇 军事590
第一章 地方武装590
第一节 组建590
第二节 装备591
第二章 民兵建设591
第一节 组建591
第二节 武器装备592
第三节 政治教育593
第四节 军事训练594
第三章 驻军 兵役595
第一节 驻军595
第二节 兵役596
第四章 重要战事597
第一节 古代战事597
第二节 近现代战事597
第十六篇 公安司法第一章 公安605
第一节 机构设置605
第二节 治安管理606
第三节 监狱与看守所管理609
第四节 户籍管理611
第五节 消防611
第二章 检察612
第一节 检察机构612
第二节 刑事检察615
第三节 经济检察616
第四节 法纪检察617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617
第六节 监所监察618
第三章 审判618
第一节 审判机构618
第二节 刑事审判620
第三节 民事审判622
第四节 法院民事调解622
第五节 经济审判623
第四章 司法行政623
第一节 机构623
第二节 法制宣传624
第三节 律师624
第四节 公证625
第十七篇 民政628
第一章 民政机构628
第一节 县民政机构628
第二节 乡村民政机构629
第二章 优待抚恤629
第一节 烈军属优待629
第二节 复员及残废军人优待631
第三节 拥军优属633
第四节 历年六属(烈、军、残、复、转、退)代表大会及“兵民双放心”活动635
第三章 安置636
第一节 对转业复员残废退伍军人安置636
第二节 对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安置638
第三节 对军地两用人才安置639
第四节 收容遣送及安置639
第四章 社会福利640
第一节 年老孤寡人供养640
第二节 福利生产641
第五章 救济642
第一节 社会救济和扶贫工作642
第二节 城乡救灾645
第六章 婚姻 丧葬647
第一节 婚姻管理647
第二节 丧葬管理649
第七章 烈士陵园650
第一节 建园650
第二节 安葬 陈列650
第八章 地名工作651
第一节 普查651
第二节 更名命名651
第十八篇 劳动人事第一章 编制工作655
第一节 机构沿革655
第二节 编制变动655
第二章 干部调配与管理657
第一节 机构沿革657
第二节 调配任免658
第三节 干部教育与管理662
第四节 工资(含俸薪)664
第五节 劳保福利668
第六节 奖惩670
第三章 工人调配与管理672
第一节 机构沿革672
第二节 劳动力调配673
第三节 劳动力管理677
第四节 劳动工资678
第五节 劳保福利684
第六节 奖惩686
第十九篇 教育689
第一章 书院 私塾 县学 儒学689
第一节 书院689
第二节 私塾690
第三节 县学 儒学691
第二章 幼儿教育692
第一节 幼儿园692
第二节 保育课目693
第三章 小学教育693
第一节 学校693
第二节 学制与招生705
第三节 课程与教材706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708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710
第一节 学校710
第二节 学制与招生714
第三节 课程与教材715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717
第五节 高考升学情况718
第五章 职业教育720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720
第二节 农业中学721
第三节 中等师范学校722
第六章 成人教育722
第一节 学校722
第二节 师资726
第三节 教材727
第七章 教学科研727
第一节 教研机构727
第二节 研究改革728
第八章 教师730
第一节 聘任730
第二节 教师培训731
第三节 经济待遇733
第九章 经费734
第一节 来源734
第二节 支出736
第三节 勤工俭学737
第十章 管理7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738
第二节 小学管理739
第三节 中学管理739
第二十篇 文化743
第一章 群众文化743
第一节 机构设施与人员743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745
第二章 图书阅览747
第一节 机构设施与人员747
第二节 图书借阅748
第三章 书籍发行749
第一节 机构设置749
第二节 图书发行750
第四章 电影放映751
第一节 机构设置751
第二节 电影放映752
第五章 档案工作753
第一节 机构设置753
第二节 管理与使用754
第六章 文物工作756
第一节 机构与建置756
第二节 文物收藏756
第七章 广播电视757
第一节 机构设施与人员757
第二节 收播、电视758
第八章 报刊出版759
第一节 报纸759
第二节 期刊760
第九章 文艺表演761
第一节 文艺表演团体761
第二节 戏剧曲艺演出763
第三节 小凤凰豫剧团766
第十章 文学艺术767
第一节 培训、辅导767
第二节 文学艺术创作768
第三节 诗画书法摄影作品选778
第十一章 名胜古迹787
第一节 城池里(村)社787
第二节 墓碑祠庙789
第三节 沟台(塔)桥树790
第四节 井宅及其他791
第十二章 文化市场管理792
第一节 机构设置792
第二节 管理793
第二十一篇 体育796
第一章 机构设施796
第一节 机构796
第二节 设施796
第二章 学校体育797
第一节 小学体育797
第二节 中学体育799
第三章 群众体育801
第一节 职工体育801
第二节 农民体育802
第四章 传统体育803
第一节 踢球活动803
第二节 民间踢瓦等十三种活动804
第三节 乡间土棋807
第四节 武术809
第五节 气功811
第五章 竞赛812
第一节 县体育运动会812
第二节 参加市级以上运动会814
第六章 培训 输送823
第一节 培训823
第二节 输送823
第二十二篇 卫生第一章 机构826
第一节 行政机构826
第二节 医疗机构827
第三节 主要医院828
第四节 专业机构及学校831
第二章 医疗831
第一节 医疗队伍831
第二节 医疗技术833
第三节 医疗设施835
第四节 医疗体制835
第三章 卫生、防疫、保健与治疗837
第一节 卫生837
第二节 防疫840
第三节 妇幼保健841
第四节 地方病、传染病防治843
第四章 药品与药政846
第一节 药品846
第二节 药政847
第二十三篇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研及推广机构850
第一节 机构沿革850
第二节 科技网络852
第二章 科技队伍853
第一节 人员及分布853
第二节 职称评定854
第三章 科技活动855
第一节 自发活动855
第二节 组织活动856
第四章 获奖成果861
第一节 获国家级奖励者861
第二节 获省级奖励者861
第三节 获地、市级奖励者862
第四节 获县级奖励者864
第五章 测量 沼气867
第一节 地震测报867
第二节 气象测报867
第三节 沼气868
第二十四篇 民俗 宗教 道会门第一章 民俗870
第一节 礼俗870
第二节 服饰 居住876
第三节 互助习俗876
第四节 节日877
第二章 宗教880
第一节 佛教880
第二节 道教881
第三节 伊斯兰教881
第四节 天主教(基督教)882
第三章 道会门883
第一节 一贯道883
第二节 先天道 天仙道884
第三节 圣贤道884
第四节 无极道885
第五节 中央圣道885
第六节 金华堂885
第七节 儒门圣道885
第八节 离门886
第九节 修身道886
第十节 其他几种道会门886
第二十五篇 方言 传说第一章 方言888
第一节 语音888
第二节 语音变化890
第三节 同音字表893
第四节 语法913
第五节 词汇918
第二章 谚语925
第一节 气候谚语925
第二节 生活谚语926
第三节 商业谚语928
第三章 传说 奇闻929
第一节 传说929
第二节 奇闻异事941
第二十六篇 人民生活第一章 国民生产与收入945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945
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945
第三节 消费与积累949
第二章 农民生活950
第一节 经济收入与分配950
第二节 生活状况954
第三章 城镇居民生活957
第一节 经济收入957
第二节 生活状况960
第二十七篇 人物964
第一章 传964
第一节 古代人物964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970
第二章 录989
第一节 古代人物989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990
第三章 表992
第一节 英烈表992
第二节 古今百岁以上寿星表1010
第三节 历年人才选拔表1011
附录1020
附录一 地方文献1020
一、中共丰县县委决定1020
二、县政府文告1024
附录二 碑文选1027
一、汉高祖庙记1027
二、汉高祖庙记1027
三、汉高祖君臣庙碑记1028
四、重修庙学记1029
五、城隍庙记1030
六、重修龙雾桥记1030
附录三 各版旧志编修简况及修志活动1031
一、明嘉靖稿本《丰县志》1031
二、明隆庆版本《丰县志》1031
三、明万历增补版《丰县志》1031
四、清顺治版本《丰县志》1032
五、清顺治至清乾隆年间《丰邑古今考》1033
六、清康熙年间的修志活动1033
七、清乾隆版本《丰县志》1033
八、清道光年间乾隆版《丰县志》补刻版本1034
九、清光绪版本《续修丰县志》1034
十、中华民国22年(1933)前后的修志活动1035
附录 四县志旧序选1035
一、明隆庆版《丰县志》序1035
二、清乾隆版《丰县志》序1036
三、清光绪版《丰县志》序1036
跋&晁家宽 靳允良 王建华1038
编写后记&王文升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