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方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方法概论
  • 金京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3007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方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哲学方法概论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方法1

一、方法的涵义1

前言页1

二、方法的性质3

三、方法的结构6

第二节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0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联系10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转化13

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区别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体系和功能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功能26

第二章 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30

第一节 实践性原则30

一、实践是哲学方法论理论的基础31

二、实践方法是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31

三、实践是哲学方法论的目的32

第二节 主体性原则32

一、主体性原则的科学涵义33

二、主体的能动性原则33

三、主体的创造性原则34

二、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形式36

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意义36

第三节 主体和客体具体历史统一原则36

三、主体和客体具体历史统一的基本要求37

第三章 学习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和方法39

第一节 学习哲学方法论的意义3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人们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3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41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43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44

第二节 学习哲学方法论的方法46

一、学习哲学方法论,要站在世界观的高度去理解,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转化中去掌握46

二、学习哲学方法论,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48

三、学习哲学方法论,要面向现实,面向科学,面向世界49

第四章 认识和改造客体方法论的基本原则53

第一节 客体53

一、客体的涵义54

二、客体的形式55

三、客体的构成58

四、客体的基本属性63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原则66

一、联系和发展原则的客观基础66

二、联系和发展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69

第三节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70

一、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客观基础在于客体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71

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72

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原则的客观基础74

第四节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74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75

第五章 实体分析方法78

第一节 质量分析方法78

一、定性方法78

二、定量方法81

三、适度方法83

第二节 比较方法86

一、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86

二、比较方法的主要类型87

三、比较方法的基本要求92

一、客观事物的结构及其功能96

第三节 结构方法96

二、结构方法的产生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98

三、结构方法的主要类型100

第四节 实事求是方法103

一、实事求是方法的产生及其在哲学方法论中的地位104

二、实事求是方法的基本要求107

第六章 关系分析方法110

第一节 矛盾分析方法110

一、矛盾分析方法的客观基础110

二、矛盾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112

三、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118

第二节 系统分析方法119

一、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119

二、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121

三、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126

第三节 综合分析方法127

一、综合分析方法的客观基础127

二、综合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128

三、综合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133

第四节 具体历史统一方法134

一、具体历史统一方法的客观基础134

二、具体历史统一方法的主要内容136

三、具体历史统一方法的基本要求139

第七章 运动分析方法141

第一节 运动源泉动力分析方法141

一、从事物自身寻找运动源泉动力的方法141

二、运动源泉动力综合分析方法143

第二节 运动过程分析方法147

一、运动过程分析方法的客观基础147

二、过程分析方法148

第三节 运动方向道路分析方法152

一、辩证否定方法152

二、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把握事物运动方向道路的方法154

三、运动方向道路综合分析方法155

第四节 社会运动分析方法156

一、社会运动源泉动力分析方法156

二、社会运动过程分析方法163

三、社会运动方向道路分析方法165

第一节 主体168

一、主体的涵义168

第八章 认识和完善主体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68

二、主体的特征170

三、主体的形式171

四、主体的构成172

第二节 具体性原则175

一、把主体作为物质实体来认识175

二、把主体放在物质关系中来认识176

第三节 全面性原则177

一、全面分析主体的构成177

二、全面分析主体的属性和本质177

三、全面分析主体的形式178

四、全面分析主体的发展178

一、主体的自我反思179

第四节 主体自我反思的原则179

二、主体自我反思的原则180

第九章 人的分析方法181

第一节 人的本质的分析方法181

一、现实性分析方181

二、科学抽象方法183

三、历史分析方法184

四、阶级分析方法185

五、综合分析方法186

第二节 人的价值分析方法187

一、人的价值二重性分析方法187

二、人的价值的本质分析方法190

三、评价人的价值的方法192

第三节 人的解放分析方法194

一、人的解放的主体分析方法194

二、人的解放的客体分析方法196

三、人的解放的思想分析方法197

四、人的解放的主客体关系分析方法198

第十章 主体意识训练方法201

第一节 辩证思维方法201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201

二、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214

第二节 创造思维方法217

一、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217

二、创造思维方法的训练222

第三节 科学预见方法223

一、科学预见的基本方法224

二、科学预见方法的训练226

第四节 意识倾向分析方法228

一、意识倾向及其类型229

二、意识倾向的产生和形成230

三、意识倾向的作用232

四、意识倾向的分析方法233

第十一章 认识和调节主客体关系方法论的基本原则236

第一节 主客体关系236

一、主客体关系的涵义和特点236

二、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237

第二节 主客体形式相互转换原则240

一、客体主体化中的主客体统一241

二、主体客体化中的主客体统一242

第三节 实践、信息、价值中介原则243

一、必须通过实践中介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现实的统一244

二、必须通过信息中介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观念的统一245

三、必须通过价值中介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价值的统一246

第十二章 信息方法248

第一节 信息对主客体关系的调节作用248

一、信息是客体向主体观念转化的中介环节248

二、信息流通调节着主客体的关系,保证实践活动的连续进行251

第二节 客体信息的表露方法252

一、客体相互作用的信息表露方法252

二、人工表露客体信息方法253

一、识别、筛选和初步整合256

第三节 主体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法256

二、分析、抽象、建立理论知识体系259

三、想象、重组、创造新的观念模型261

第四节 通过信息反馈求得主客体统一的方法263

第十三章 价值方法268

第一节 价值在主客体关系中的调节作用268

一、价值是调节和支配主体实践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269

二、价值是主体实践认识活动的最深厚的动力269

三、价值作用表现在实践认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270

第二节 客体价值评价273

一、客体价值本质的分析273

二、客体价值特征及结构分析275

三、客体价值的评价281

第三节 主体价值评价282

一、主体价值的特点282

二、主体价值结构分析283

三、主体价值的评价286

第四节 在价值评价中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方法288

一、揭示主体的需要288

二、把握客体的价值289

三、掌握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运动289

四、确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290

第十四章 实践方法292

第一节 实践对主客体关系的作用292

一、实践是决定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及其关系的基础292

二、实践是推动主体、客体及其关系发展的动力293

三、实践是实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途径294

四、实践是检验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唯一标准294

第二节 决策方法295

一、决策的涵义296

二、决策的作用298

三、决策的基本特性300

四、决策的方法303

第三节 实施方法307

一、实施的涵义和作用308

二、实施的特性310

三、实施的方法312

第四节 在实践中求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方法315

热门推荐